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诗,顾名思义,就是将诗歌和图像或者图像技巧、手段巧妙融合在一起的诗歌。因此,图像诗带给读者的,不仅有诗歌语言符号所蕴含的意味,还有文字在整合排列后所呈现出的立体图像性。在当下这样一个文学遭遇视觉文化挑战的时代,文学与图像的关系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图像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诗歌语言和图像的“统觉共享”,即语言文本和图像之间的相互联想和模仿,从而使图像诗成为我们研究语言和图像关系的有利平台。台湾图像诗对诗歌形式的探索是台湾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诗歌浪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台湾前行代、中生代和新世代诗人对图像诗的实践和创新未曾断绝,将多样性的图像技巧、多元化的媒介手段发挥到极致,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语言和图像的关系不断拓展和深化的过程。本文从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入手,对图像诗的概念边界、历史流变、艺术蕴含、文学史意义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和分析。第一章,从图像诗修辞形式的转向分析文本印刷的图像诗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征。隐喻是达成诗歌意义与意象相融合的重要手段,在图像诗中,意象不再是隐而不彰的联想和想象,转而成为彰显其外的图像形式。它有三个典型的特点:一是符号的隐喻,即加入非文字的符号来暗示诗歌呈现的意象;二是表象的隐喻,即将语言文字排列整合成不同的形象或状态;三是汉字象形性的隐喻,即发挥汉字自身的象形性来传达图像意味。这些“有意味的形式”让图像诗得以实现语言和图像“统觉共享”的双重意境。第二章主要从媒介的角度看图像诗的多元化,从夏宇对个人诗集进行个性化的装帧设计,到借助镜头语言和绘画艺术所创作出的“录影诗”、“视觉诗”,到以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媒介为载体的“网络诗”(数位诗)、“多媒体诗”,媒介的多元为图像诗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拓展了诗歌的文本意义,也改变着读者对于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方式。第三章探讨图像诗在文学史上的价值以及对于台湾文学转型的重要作用。图像诗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个时期,有学者认为,台湾文学每次对西方文学的接受,都带来了自身的转型,这对于深受西方理论影响的图像诗也同样适用。借助图像成为现代诗歌走出浪漫抒情,表达现代主义知性的重要手段,当后现代主义登陆台湾,文类界限的模糊、意符的游戏化等等,都造就了台湾图像诗的再次繁荣。而从对乡土的凝视到对都市文明的批判,图像诗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深化了乡土和都市文学的审美形态。不过,“图以载文文自轻”,对形式的过分看重往往带来诗歌深层内涵的式微,其“无法处理叙事题材及抽象思维过多或过于繁复的神思”的弊端也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