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行为异常性疾患,也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患有本病的患儿大多数成长到青春期后,症状逐渐好转。但近年来多数报道指出本病会持续到成人期,且遗留多动、注意力涣散的症状,影响正常的生活及学习。相比于西医治疗,中医学对其治疗有其独到的优势。西药治疗的一线药物副作用大,有增加急性肝衰竭、癫痫共患病、自杀倾向等风险,而中药治疗作用时间长,疗效巩固及副作用少,且依据不同个体、症状进行辨证论治,提倡个体化治疗。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与脏腑功能的失衡,阴阳功能的失衡有关,临床医家多从心、肝、脾、肾论治,又有从“痰”、“风”、“火”等病理因素出发论治这,甚少有从“瘀”进行论治者。中医学认为外伤、产伤瘀滞及“久病”可引起“血瘀”的病理征象,为多动症发病的病理因素之一。本课题将对“多动停3号”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从血瘀辨证论治,为临床治疗多动症这一顽疾探求新的治疗途径。 方法:选取符合观察标准的多动症患儿35例进行临床观察,予以多动停3号方免煎颗粒口服,观察治疗周期为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进行相关评分,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予以卡方、秩和检验。 结果:临床观察儿童多动症血瘀型病例的35例患儿中未见治愈患者(可能与疗程短有关),显效14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35例患儿中男女比为4.8∶1。SNAP-Ⅳ量表积分评分,将治疗前的评分积分与治疗8周的评分积分相比,(X)±S(19.000?4.459),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中医症候疗效评分(X)±S(15.600?4.38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辨证的主症积分治疗前评分与治疗8周的评分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所有P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将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分别与疗效关系进行比较,发现所有P>0.05,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结论:血瘀型多动症患儿服用多动停3号方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患儿于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临床运用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