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当·斯密曾认为:“被别人所相信,劝服别人、教导别人的欲望,是我们有生以来最强烈的欲望之一。人类所独有的语言能力,或许就是建立在这一本能之上的”(佩罗曼,2001:181)。福柯则在《话语的秩序》(The Order of Dfscourse)中追问到:“人们言说,其话语可能扩散,那么在这一事实中,到底有什么危险,而危险又在何处呢?”(Michel Foucault,1972:216)很明显,可以将教化/社会空间中的“危险”理解为是由不同欲望之间的较量引起的,并且,其中的权力、伤害尤其体现在失败的人身上。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这类事件频频发生,但是,该如何去描述它,同时,又该从何种角度切入才好对它进行分析呢?答案在历史事件本身,因其性质是冲突的,所以,只能一种悖论的眼光来打量它。 福柯正是从这种思路出发设计了知识考古学。他首先将西方十八世纪以来的经验及其冲突理解为“知识话语”实践的后果,言外之意,可以透过“知识化的话语”,来观察西方教化/社会空间中的经验冲突:在“求知意志”(the will to knowledge)或“求真意志”(the will to truth)的驱动下,话语者试图认识、界定和改造人类的经验,但实际上,这样做的后果却是将“排斥机制”(a system of exclusion)施与人类,即否定所有不符合“求真意志”及其话语构成规则的各种异类想象、感受、欲望与活动,使之统统以知识话语所描绘的状态存在。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将各种“疯狂”言行与体验一并界定为“非理性”,然后对其实施“理性的控制与改造”(Michel foucault,1973)。 本文叙述的是另一种意志。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它几乎陷于沉寂,但突然又在中国十一世纪的教化/社会空间中苏醒、壮大,可以称之为“成圣意志”(the will to sage)或“教化欲望”(the desire to teach)。在这种欲望的刺激下,中国十一世纪的文教精英依据至高无上的知识(儒学)话语,通过多种方式来分析、规划长期以来近乎失控的世俗欲望,并猛烈批判在朝廷占据要职、却沉迷于落实形式主义文艺教育理念的西昆派文人。先是范仲淹及其门徒孙复、石介,接着又是王安石、欧阳修、苏拭。前者希望将荒废己久的儒家“纲领”从典籍中挖掘出来,并依照它改革被西昆派文人“污染”了的政教体制,③王安石则孤独地从人才、增加国家税收的角度,认为政治、教育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是培养出色的“理财之人”。“至于欧阳修、苏辙等人的思想、欲望及其知识话语似乎更情感化,试图将内心那种复杂、真实且不失高雅的情欲带进文教领域,虽然他们曾支持过王安石的改革,但由于忍受不了改革对于内心情感的忽视,最终还是走向了抵抗。 那么在这一片喧嚣、冲突的知识教育设计过程中,十一世纪的民间生活、世俗欲望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插入这一问题自然会引出上述知识教育话语的社会谱系,而且只有这样才可以更生动形象地揭示知识教育话语的力量、危险:包括文教精英之间的争斗,知识教育话语对于非知识教育话语以及民间群体的排斥,比如柳泳的言语、女性在知识教育空间中的卑微与沉默。 但是,在十一世纪的文教空间中,真正值得考古学注意的知识是由理学家发明的,这不光因为,正是理学(而不是范学、王学、苏学等这些在当时权力更大的知识)日后成了支配中国文教/社会生活的权力,更是由于在十一世纪的文教界,只有理学家从一种最抽象的视角,认为十一世纪喧嚣混乱的世俗生活及其基本的教化问题,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归结为人身上的理性与欲望之间的斗争。就“哲学”能力而言,在渴望成圣、平天下的文教精英当中,理学家无疑是最出色的,他们能够想到从“人”的结构出发,来认识世间纷繁复杂的现象,因而只需静坐一处沉思人本身的秘密,而不必象王安石等人那样认为到各地去调查,才可以摸清世间的状况与问题。尤其不可思仪的是,他们的知识竟来源于看上去对教化世俗并不感兴趣、只想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士。事实正是,理学家参照道士修炼气功时身体内部的气流图,描绘了人与世界的“真相”,将这幅一阴一阳、此消彼长的气流图,改造成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斗争,认为可以用人体内太极图式的气流运动,来解释世界的一切表象,从而在人的身体内部开辟了理学教化的基审美家和业余的文艺爱好者,”而不是将儒学的知识用于政泊实践与日常生活(谢和耐,!995:!1岑)。而正如后文将叙述的那样,在十一世纪,在文教领域最先倡导“艺术追求”的正是西昆派文人,尽管这种艺术追求常常对李商隐的机械模仿(可称之为形式主义的诗意教育).冈J.W.Chaffee也认为,范仲淹一系所采取的言说规则或基本思路是“懦家的原则能够用来改革制度与改善社会”(John h.Chaffee,1995:66).”韦伯在读过王安石的材料后,觉得在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尝试是王安石的建立独特经济组织的计划,他在十一世纪试图建立一个……实行贸易垄断的政府”。这里的评论无疑也注意到了王安石思考问题的经济视角(韦伯,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