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经改良膝后正中微创入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疗效分析。
方法:本课题选定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01月-2018年12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Ⅱ、Ⅲ、Ⅳ型患者21例,其中11例患者采取膝关节改良后正中微创入路进行治疗;10例患者采取膝后倒“L”型切口手术入路进行治疗。手术方法:膝关节后改良后正中微创入路组:患者取俯卧位,取膝关节后方屈曲褶皱远端10mm处向远端行约50mm纵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小腿筋膜,沿着腓肠肌内侧头内缘钝性分离进入达膝后关节囊,以完全暴露膝后的关节囊,切开后关节囊显露膝关节后方,引流关节腔积血,查看骨折情况,确定骨折分型。清理骨折端血肿,在直视下复位骨折端,使骨折处达到解剖复位,根据具体骨折的情况,选择适当内固定物。采取膝后倒“L”型手术入路组:患者取俯卧位,沿膝后腘窝横纹处向下行倒“L”型的切口,然后同改良组一样逐层显露皮下肌肉筋膜等组织,暴露膝后侧关节囊,之后步骤同改良组。
术后根据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所用的时间、术区切口的长度、术中的出血量、后抽屉试验、反Lachman试验;术后随访指标:骨折端及术区伤口的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估。所获得的结果数据导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中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进行秩和检验;所有计数资料根据数据类型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说明两组间的比较有差异。
结果: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12个月,平均的随访时间为6.5个月,随访的患者其术区切口都完全愈合,术后患膝的后抽屉试验及骨折愈合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别,而两组手术所用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以及IKDC评分,改良组明显优于膝后倒“L”型手术入路组。
结论:改良膝后正中微创入路在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时能够满足其手术的所有操作需要,并且在开放视野下对骨折端的固定相对容易且固定稳固,该手术方式其切口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也相对较少,手术对腘窝处的血管及神经损伤的几率小,术后切口愈合快感染几率小,术后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且膝关节并发症少,适合于临床运用。
方法:本课题选定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7年01月-2018年12月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Ⅱ、Ⅲ、Ⅳ型患者21例,其中11例患者采取膝关节改良后正中微创入路进行治疗;10例患者采取膝后倒“L”型切口手术入路进行治疗。手术方法:膝关节后改良后正中微创入路组:患者取俯卧位,取膝关节后方屈曲褶皱远端10mm处向远端行约50mm纵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小腿筋膜,沿着腓肠肌内侧头内缘钝性分离进入达膝后关节囊,以完全暴露膝后的关节囊,切开后关节囊显露膝关节后方,引流关节腔积血,查看骨折情况,确定骨折分型。清理骨折端血肿,在直视下复位骨折端,使骨折处达到解剖复位,根据具体骨折的情况,选择适当内固定物。采取膝后倒“L”型手术入路组:患者取俯卧位,沿膝后腘窝横纹处向下行倒“L”型的切口,然后同改良组一样逐层显露皮下肌肉筋膜等组织,暴露膝后侧关节囊,之后步骤同改良组。
术后根据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所用的时间、术区切口的长度、术中的出血量、后抽屉试验、反Lachman试验;术后随访指标:骨折端及术区伤口的愈合情况、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IKDC评估。所获得的结果数据导入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中的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若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则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进行秩和检验;所有计数资料根据数据类型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说明两组间的比较有差异。
结果:对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的时间为1-12个月,平均的随访时间为6.5个月,随访的患者其术区切口都完全愈合,术后患膝的后抽屉试验及骨折愈合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别,而两组手术所用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Lysholm评分以及IKDC评分,改良组明显优于膝后倒“L”型手术入路组。
结论:改良膝后正中微创入路在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时能够满足其手术的所有操作需要,并且在开放视野下对骨折端的固定相对容易且固定稳固,该手术方式其切口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也相对较少,手术对腘窝处的血管及神经损伤的几率小,术后切口愈合快感染几率小,术后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且膝关节并发症少,适合于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