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2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一是小农经济条件下,种粮成本上升,种粮收益逐年减少。而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民择业机会增多,务农机会成本上升,大量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二是因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刚性增长,我国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发生显著变化:"农民断层"问题严重,中、老年人和女性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劳动力;农业生产投入用工不足的危机渐显,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农业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农业从业者的科技素质降低,投入粮食生产的人力资本水平下降。但是,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创造了重大机遇: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用农业人口大幅下降所来的历史机遇,大踏步完成农业规模化经营,能够显著提高农业收益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历史契机。目前,政府和主流农业经济学界已经对今后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达成共识,即突破土地分散细碎的家庭小农经营组织方式,将耕地等资源集中使用,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核心在于―适度‖。确定―适度‖的标准,关键在于―效率‖。产量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分别是政府保障粮食安全与粮农追求经济收益的两个目标。两种不同目标下测算出的粮食生产效率不同,用―效率‖衡量出的―适度规模‖也因此出现差异。湖北省是我国主要粮食产区,也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对保障湖北省粮食安全意义重大。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经营规模效率为研究对象,围绕―为何要提高水稻种植户的经营规模效率‖、―何种水稻规模种植户有效率‖、―如何提升水稻种植户经营规模效率‖三个现实问题依次展开分析。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分析研究背景,确定本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通过综述国内外有关农业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间的关系、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及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的相关研究,提出本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基于宏观视角,从粮食品种构成、产量波动、耕地资源利用、劳动力要素以及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等方面分析湖北省粮食生产状况;基于微观视角,从水稻生产者的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以及水稻生产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深入剖析典型水稻规模经营案例,解析水稻种植户规模经营困境;再次,构建水稻种植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测算并比较不同目标下水稻经营规模效率,进而确定不同目标下水稻经营的最优规模。在此基础上,构建Tobit模型分析影响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的因素;最后,探究水稻种植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在总结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提升我国水稻种植户经营规模效率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水稻是湖北省主要粮食作物,湖北省粮食生产正处于稳定增长时期,但其周期性波动特征并未改变,粮食产量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区位特征表现为中间高,两边低,鄂中丘陵平原农业区是主要的粮食产区,鄂东-鄂西山地丘陵农业区的粮食生产能力相对较弱,武汉都市农业区的粮食自给能力不足,对外依赖程度高。湖北省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同时,湖北省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还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趋势,男性农业劳动力减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等问题。中籼稻、玉米和小麦三种粮食作物中,中籼稻的净利润最高且具有明显的增长过程,其成本利润率也相对较高。总体而言,粮食生产存在净利润较低且波动较大的问题。第二,湖北省水稻种植的青壮年劳动力严重偏少,中老年人是主要农业劳动力来源;水稻种植者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兼业收入是水稻种植者在农业收入之外重要的收入来源。农户的经营耕地面积较小,仅有少部分农户的经营耕地面积达到较大的规模;耕地流转行为多发生在―熟人社会‖里,以小规模流转为主,流转过程中以口头约定为主,流转期限不确定较多,耕地租金差别较大;湖北省耕地流转市场尚不健全,农民实行耕地规模经营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农业机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节省劳动力的农业技术是水稻生产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耕地制度是影响水稻规模种植户成本收益的关键因素。耕地租金严重挤压了水稻规模种植户的利润空间。企业资本介入农业影响了稻农利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提高经营收益的主要方式。规模经营效益由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而应遵循适度原则。政府组织耕地流转有利于耕地规模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寻租行为,能够保护集体资产,促进耕地有序流转。但是,耕地租金价格过高,严重挤占了承租者的利润空间,对粮农的种植积极性打击较大;租期过短,既增加了招标制度的运行成本,也极大地影响了规模耕作者的长期经营计划。第三,基于产量最大化目标的水稻经营规模效率同基于收益最大化目标的水稻经营规模效率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运用DEA分析产量最大化目标下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结果分析表明,实现水稻经营规模效率最优的规模区间是32~36亩,其次是80~90亩。运用DEA分析收益最大化目标下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结果显示,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水稻种植规模能够增加种植收益,但是,当规模过大时,水稻生产的收益反而会下降。收益最大化目标下,实现水稻经营规模效率最优的规模区间是115~150亩。两种目标下水稻经营规模效率最优区间不存在,但是次优范围区间是80~90亩。第四,对产量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两种目标下水稻经营规模效率均具有一定程度影响的因素有:文化程度、租种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总的物质投入和水稻种植单块耕地的平均面积等四个因素。通过加强对稻农的文化教育,促进耕地有序流转,引导农户规模经营,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物质投入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经营规模效率。水稻种植面积和平均销售价格两个自变量对收益最大化目标下水稻经营规模效率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通过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保障水稻销售价格能够提高水稻种植户在收益最大化目标下的水稻经营规模效率。是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否获得技术指导和对当前农业技术水平的满意度等因素对产量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两种目标下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应该通过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技术推广两种因素的作用,以促进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的提高。第五,年龄、农业机械拥有数量、实际经营耕地面积、租种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对实际经营规模的满意度、对水稻销售价格的满意度等六个因素对水稻种植户规模经营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表明,青壮年水稻种植户、拥有农业机械数量更多的水稻种植户、实际经营耕地面积更大的种植户、租种耕地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更大的水稻种植户、对实际经营规模不满意的水稻种植户以及对水稻销售价格满意的水稻种植户等六种水稻种植户的规模经营意愿明显比其他农户更强。因此,促进水稻种植户规模经营,应根据农户实际特点,重点支持上述六种水稻种植户扩大经营规模。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研究视角上,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湖北省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的相关研究,湖北省既是南方主要水稻产区也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以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基于该省粮食生产的宏观分析能够反映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而基于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也透视了农民水稻生产中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该研究将宏观和微观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将产量最大化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和收益最大化的农民粮食生产目标统一起来,以经营规模效率为切入点展开分析。清晰的研究视角和明确的研究目标有助于本研究的顺利进行。(2)研究方法上,不同于以往对农业规模效率的研究过度偏重实证分析而忽略案例研究,本研究实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互补充:在定性分析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解剖,分析水稻种植户的经营情景,从感性上解读水稻经营规模效率;在定量分析上,用DEA模型测度产量最大化与收益最大化两种目标下水稻经营规模效率最优区间,并结合传统成本产粮率与成本收益率等指标确定了湖北省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的最优规模,在此基础上,构建Tobit模型识别影响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的因素,并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水稻种植户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提出提升水稻经营规模效率的对策奠定理论分析基础。(3)研究结论上,本研究通过案例解析和实证分析得出了促进湖北省水稻经营规模效率提升的结论。本研究从宏观上辨析了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投入要素、耕地资源利用效应以及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状况;从微观上确定了水稻种植户的个体特征与水稻生产的现实困境;从实证上测算出产量最大化与收益最大化两种目标下水稻生产的最优规模及影响因素,这些结论对于进一步稳定湖北省水稻生产,促进水稻经营规模效率提升,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其他文献
β-蒎烯作为一种重要的松节油组成成分,具有细胞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价格低廉、反应活性高、绿色环保等诸多优点。到目前为止,β-蒎烯的氧化产物诺蒎酮已经被用于合成一系列高附加值衍生物,其大多数应用于医药中间体、手性催化剂、杀虫剂等领域。本文以诺蒎酮为原料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一定荧光特性的诺蒎酮衍生物,并采用NMR、GC-MS、H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多种手段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全面表征。本研究还实现了诺
历代都有游记作家,但此前没有一个朝代像明代那样如此之多、如此之整齐。明代是中国记游文学空前发展的兴盛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明代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游记,蕴藏着巨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认真分析,概括总结,从文学视角出发,以典范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的游境写心书写,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总结。论文由绪论、正文、总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对选题缘起与创新设想、
2013年家庭农场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文件提出“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农户家庭经营的升级版,它是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其实践进程被大大加快。但是家庭农场的发展却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农场
“基因编辑”和“肿瘤治疗”作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两大研究热点,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在基因编辑领域,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由于Cas9表达的不可控性导致的脱靶效应会产生严重、不可预估的副作用,因而被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在肿瘤治疗领域,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作为当前肿瘤治疗最为推荐的方式,却由于治愈率低、副作用大而倍受诟病;而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虽然能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却由于
Ophiostoma piceae胆固醇酯酶(EC 3.1.1.13)能高效催化胆固醇酯的水解;或在非水相条件下的胆固醇的酯化反应。O.piceae胆固醇酯酶在食品加工、制药(核苷类或固醇类激素的合成)、纸浆树脂障碍的控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胆固醇酯的可溶性差,底物浓度低,严重降低了酶的催化效率。高温有助于增大胆固醇酯的可溶性,提高反应体系中底物的浓度,进而提高反应速率。O.piceae胆固
DNA甲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基因转录表达,印记基因活性以及肿瘤发生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LSH是唯一一个被报道参与DNA甲基化动态调控的SNF2染色质重塑酶家族成员。LSH敲除小鼠整体DNA甲基化水平下降显著,目前基于小鼠的研究更加倾向于LSH参与起始性DNA甲基化调控,但是其分子机制仍存在一定争议,尚待完善。我们首先构建了LSH基因敲除的多种细胞系,包括人源He La、HCT1
由于化石燃料的日益短缺,人们需要寻找新的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生物质能被人们广泛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替代化石能源的可再生能源。基于木质纤维素抗降解性是影响生物质燃料生产成本的关键因子,本论文将从纤维素生物合成机理、木质纤维素降解机制和纤维素酶分泌效率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Gh CESA基因家族的鉴定和分析发现CESA1,CESA2,CESA7和CESA8主要参与棉花次生壁纤维素合
牛支原体是致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重要病原,常在运输应激后爆发,引起牛肺炎、乳腺炎、关节炎等病症。由于缺乏特效抗生素和特异性疫苗,该病严重威胁养牛业的发展。另外,由于病原表面可变蛋白的高变性,牛支原体易产生免疫逃避,导致牛支原体病的预防和治疗变得更加困难。迄今为止,牛支原体的分子致病机制和典型的毒力因子尚不清楚,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牛支原体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的研发。支原体可胞外生长也可胞内寄生,胞内寄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五年生存率仅为12%左右。肝癌的主要致死原因是肿瘤的远处转移,该过程是一个多步骤、多阶段的过程,涉及众多信号通路的传导异常和效应分子的异常表达。因此,深入探究肝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驱动基因,明确其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寻找预防和治疗肝癌转移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临床意义。Hippo通路的激酶级联主要是通过调控其下游的终末效应组分YAP(yes-associa
我国是鸭生产和消费大国,肉鸭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随着肉鸭生长速度的显著提高,腹部脂肪的沉积也越来越多,降低了肉鸭的饲料转化率、生长性能以及影响鸭健康状况等。因此,从改善生产性能和健康角度考虑,降低鸭腹脂的沉积是目前肉鸭养殖的关键目标;同时,揭示肉鸭腹部脂肪沉积的遗传机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研究以樱桃谷北京鸭祖代和润州凤头白鸭杂交的F2代资源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分析304只42日龄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