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影像的传播与认同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过半的国家,“乡村影像”关涉电影对农村与农民的表达,它涵盖了“农村题材电影”,并因表达对象的群体属性而获得了一种特定的文化身份,从而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类别,在中国电影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本文选择以乡村影像的传播与认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传播学和影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影像这一文化产品的传播实践进行了分期对比研究,力图解析乡村影像在中国社会语境中的实践功能和发展问题。本文以乡村影像生产较为发达的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十七年及80年代初期作为主要的考察时段,同时也将新时期以来乡村影像的边缘化走势纳入研究范围。文章认为,乡村影像的繁荣期均对应于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段,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以“社会启蒙”、“政治动员”和“文化反思”为主的传播目标,但乡村影片的观众认同度却不能与其社会价值形成直接的正比关系,观众对影片的认同是建立在“思想性”和“娱乐性”的双重维度上,体现了作为“大众”艺术产品的乡村影像的接受特性。从具体的时段来看,30年代的乡村影像成为国难背景下由左翼电影人主导的面向都市中小市民的社会启蒙文本,它以通俗情节剧为载体,为其注入新鲜的现实信息,借助于影评舆论的辅助,关注农村衰败,启发民智,但受到观众喜爱的影片可谓进步而不激进,体现了都市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文化立场。新中国十七年,乡村影像为新的国家权力意志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政治动员,这些影片勾勒了农业社会主义景观,并通过国家力量推动电影在农村的普及,但农民观众们对说教意味太浓、故事乏味的农村片表现出了疏离,这一局面在十七年中后期得到了改善,农村喜剧、戏曲片、斗争戏以及一些具有个性和情趣的“农村新人”影片共同构成了观众“喜闻乐见”的局面,从而出现了政治框架下宣传和娱乐互动的融通景观。80年代初期,“农村片”一度和农村改革的热潮形成对应,并准确地通过个体和家庭叙事视角表现农村变迁,引发时代共鸣。而随着中国现代化重心向城市转移,家庭视听媒介电视的普及,乡村影像在电影消费文化潮流中被边缘化,从商业领域退却并向精英立场转化,乡村影像成为对乡土世界进行文化反思的小众文本,在知识界和跨国传播中得到重视。国家管理者作为保障农民观众的文化权益举措的“农村题材电影”扶助政策以及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仍面临供需不对位的尴尬局面。由于中国农村社区将长期存在,乡村影像并未失去为农民群体发出声音和进行对话的文化职能,因而,如何借助于影像的文化特性,推进乡村的身份认同,仍是一个需要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其他文献
在众多影响空间经济分布的因素中,劳动力流动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不少研究在Krugman, Fujita, Venables等学者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内沿着劳动流动——产业空间结构变化
“变革性经验”指的是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能以某种方式运用所学,从而为他带来丰富的感知和有价值的体验,为其日常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与变革。勒夏特列原理所蕴含的动态平衡思
公主作为历史上特殊的女性群体,拥有其作为皇室贵族和普通女性的双重特质。随着对女性文化研究的深入,对宋代以及唐代公主的研究成果已颇为丰硕。本篇论文则对唐代和宋代公主
“导入”(lead in)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虽然一堂课的导入时间有限,仅占到课堂教学的四分之一左右,但导入的作用却不可小视。导入成功的课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
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参与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长期以来,中学英语课堂上学生主要还是被
2013年7月26日,韩国KBS电视台记者全程直播一名男子企图自杀的全过程,激起了人们对新闻伦理的热议。新闻伦理到底包含哪些内容,它与新闻的专业精神是什么关系?新闻伦理的基本
作为教学主体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媒体在教学环境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媒体同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传输手段和工具。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对于教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当前,许多学校的教师队伍结构越来越年轻化,青年教师占了学校教师的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积极使用有效的策略来帮助自我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近些年来,教育研究者们越来越青睐于反思性英语学习的方式。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全球消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消费者在对待本土品牌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探究消费者的本土品牌态度的影响动因时,近年来不少国外学者开始关注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