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依据乡镇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区域综合因素将样本乡镇分类,分析不同乡镇区域类型的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数量、结构和影响因素,为实现根据乡镇综合发展状况制定乡镇卫生院的管理、资源配置和服务功能等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的相关区域因素。采用多阶段分层不等概率抽样和整群抽样方法,按照地理分布和经济水平抽取366个乡镇。根据自制调查表、样本地区的统计年鉴、地方上报数据及政府公开数据收集样本乡镇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经济状况等相关指标,通过SPSS20.0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将样本乡镇分成不同综合发展类型的乡镇,通过EXCEL2013和SPSS20.0采用方差分析和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类型乡镇的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的数量、结构以及医疗资源要素差异。最后通过Hayes(2012)编制的SPSS宏,依据理论假设、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的数据分析结果建立不同区域类型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区域类型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1.不同类型乡镇的地理分布与基本特征
根据乡镇的自然地理、经济、人口等相关指标可以将样本乡镇分为一类乡镇
(34%)、二类乡镇(14%)和三类乡镇(52%)。一类乡镇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乡镇常住人口和慢病患者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人均GDP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高。二类乡镇综合发展水平中等。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三类乡镇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地形以丘陵和丘陵山地为主;常住人口和慢病患者较少、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均GDP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低。
2.不同区域类型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情况及影响因素
乡镇综合发展水平越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提供量、医疗资源拥有量越多,乡镇卫生院提供拓展医疗服务和特色医疗服务越多(P<0.05)。但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三类乡镇,超过50%的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拓展医疗服务或特色医疗服务的能力,二类乡镇综合发展水平中等,但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仍占40%左右,乡镇卫生院服务提供能力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而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类乡镇,能够提供特色医疗服务的A类乡镇卫生院占32%,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发展不均衡。
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类乡镇,乡镇卫生院总收入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诊疗量有正向预测作用。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对于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乡镇人均GDP通过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中介作用对乡镇卫生院诊疗量产生负向预测作用。
综合发展水平中等的二类乡镇,乡镇人口密度和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对于乡镇卫生院诊疗量都有正向预测作用,乡镇人口密度通过总收入预测乡镇卫生院诊疗量的中介效应不显著(sobel值为0.400)。
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三类乡镇,乡镇人均GDP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对于乡镇卫生院诊疗量有正向预测作用,并且乡镇人均GDP通过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中介作用对乡镇卫生院诊疗量产生正向预测作用。乡镇老龄化程度对乡镇卫生院诊疗量有负向预测作用,通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预测乡镇卫生院诊疗量的中介效应不显著(P>0.05)。
【结论】
乡镇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区域因素都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提供数量和医疗资源也较多,但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结构和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与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需要根据乡镇卫生院所在乡镇的综合发展条件进行分类管理、配置医疗资源并确定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
【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明确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的相关区域因素。采用多阶段分层不等概率抽样和整群抽样方法,按照地理分布和经济水平抽取366个乡镇。根据自制调查表、样本地区的统计年鉴、地方上报数据及政府公开数据收集样本乡镇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状况、经济状况等相关指标,通过SPSS20.0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将样本乡镇分成不同综合发展类型的乡镇,通过EXCEL2013和SPSS20.0采用方差分析和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类型乡镇的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的数量、结构以及医疗资源要素差异。最后通过Hayes(2012)编制的SPSS宏,依据理论假设、方差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的数据分析结果建立不同区域类型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量的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区域类型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
1.不同类型乡镇的地理分布与基本特征
根据乡镇的自然地理、经济、人口等相关指标可以将样本乡镇分为一类乡镇
(34%)、二类乡镇(14%)和三类乡镇(52%)。一类乡镇综合发展水平较高。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乡镇常住人口和慢病患者较多、人口密度较大;人均GDP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高。二类乡镇综合发展水平中等。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人口密度较大、人口城镇化水平较高;三类乡镇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地形以丘陵和丘陵山地为主;常住人口和慢病患者较少、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较低;人均GDP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较低。
2.不同区域类型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情况及影响因素
乡镇综合发展水平越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提供量、医疗资源拥有量越多,乡镇卫生院提供拓展医疗服务和特色医疗服务越多(P<0.05)。但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三类乡镇,超过50%的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拓展医疗服务或特色医疗服务的能力,二类乡镇综合发展水平中等,但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仍占40%左右,乡镇卫生院服务提供能力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而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类乡镇,能够提供特色医疗服务的A类乡镇卫生院占32%,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发展不均衡。
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一类乡镇,乡镇卫生院总收入和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诊疗量有正向预测作用。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对于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乡镇人均GDP通过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的中介作用对乡镇卫生院诊疗量产生负向预测作用。
综合发展水平中等的二类乡镇,乡镇人口密度和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对于乡镇卫生院诊疗量都有正向预测作用,乡镇人口密度通过总收入预测乡镇卫生院诊疗量的中介效应不显著(sobel值为0.400)。
综合发展水平较低的三类乡镇,乡镇人均GDP和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对于乡镇卫生院诊疗量有正向预测作用,并且乡镇人均GDP通过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中介作用对乡镇卫生院诊疗量产生正向预测作用。乡镇老龄化程度对乡镇卫生院诊疗量有负向预测作用,通过卫生技术人员数量预测乡镇卫生院诊疗量的中介效应不显著(P>0.05)。
【结论】
乡镇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区域因素都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提供数量和医疗资源也较多,但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提供结构和医疗服务提供能力与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需要根据乡镇卫生院所在乡镇的综合发展条件进行分类管理、配置医疗资源并确定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