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的编修情况及其史学价值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yhgniewvlfdjtoop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易代官修史书的传统,《清史稿》是北洋政府组织学者所修纂的一部史著。《清史稿》包含纪、表、志、传四部分,共536卷,是研究清代历史的大宗史料。欲读《清史稿》,就需要了解《清史稿》编纂及流传经过。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查证清史馆的设立过程、工作机制及馆员的聘任和工作情况:着重分析史稿被国民政府查禁的原因与其流传过程,揭示史稿复杂命运产生的原因;结合史学家对《清史稿》的认识、研究,探讨《清史稿》的史学价值与史学地位,总结史馆修史的经验教训。 当时社会上十分关注《清史稿》的编纂,从史馆的建立、赵尔巽来北平任职到史稿完成的情况,各大报纸《大公报》、《申报》、《盛京时报》等都作过报道。《清史稿》历经十四余年,仓促成书,待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完成后,清史馆被南京国民政府接管,史稿被南京国民政府以内容“有违民国”等进行了查禁,并令南运,几经周折,始得保存,其命运可谓扑朔迷离,历经磨难。 清史馆的建立从延聘官员,到征集史料、撰写文稿,以至于最后的校对和审阅,对《清史稿》的编纂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清史馆最终并没有编纂出令人满意的清史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清史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另一方面修史者大多为清朝遗老,对民国的认同度和工作积极性都不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不容忽视--就是当时政局的变动,导致了史稿的命运多舛。 《清史稿》是一部重要而不可废弃的史料,然而它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在史事记述、史实、人物评价上存在错误,对历史进程的撰写不够清晰等。《清史稿》的撰修过程及流传涉及人事浩繁,错综复杂,对其评价更是褒贬不一。客观地讲,在历史评论方面,《清史稿》中的评论还是公允的。 《清史稿》作为一部未定稿的史书刊印,在中国的历史中绝无仅有。《清史稿》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它的史学价值自不用多言。它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本身流传过程就是一部史学史。 《清史稿》是近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清史稿》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近代史馆机制的了解,把握史馆机制演变过程;通过对《清史稿》编纂流传过程的研究,对认识《清史稿》的史学价值、《清史稿》与清史作进一步的研究以及为后代修史提供资鉴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我党如何从政治层面入手,加强和推进自身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十九大上,习近平明确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了新时代。在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繁重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习近平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正是针对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各种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所提出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所取得的
学位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是国家主流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地方性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环境中逐渐积淀起来的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更好地引导人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凝聚社会共识,使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来。因此,在新时期需要结合新理念,使地方性
《申报》自1872年创刊至1949年停刊,总计出版25599期,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华文报刊。在其70多年的出版过程中,力求以“不偏不倚”为办报宗旨,对近代中国早期思想传播有重要贡献。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碰撞。《申报》作为当时普通受众重要的信息来源,虽然并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阵地,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报道,自19
民事检察抗诉权,是检察机关独有的,针对人民法院在民事审判活动中作出的生效裁判,发现法律规定抗诉情形之一,依法提出抗诉,引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一种权力。民事检察抗诉权来源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是为了纠正不公正的生效裁判,以实现司法公正。这项权利的引入立足于我国国情,是对域外优秀法律文化和实践经验的借鉴和吸收,时代性很强。但是随着民事检察抗诉工作的不断推进,阻碍民事检察抗诉工作有效运行的因素逐渐暴露出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党的建设。不久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做出了决定。因此,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总结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模式,这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要求,是破解城市化进程中的基层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环境、新问题、新任务及新挑战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关乎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组织的基层单位,研究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和创新中的作用尤为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运用治理有效为目标,构建完善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治理体系。以党建为引领,以提高组织力为重点,发挥基层党组织功能嵌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
学位
大禹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已全方位渗透浸染中国民众的生活世界。对大禹文化的研究,在上世纪初被疑古学派的历史研究所引爆,其后渐成学术界热点。本论文就是对20世纪大禹研究的研究,把其置于20世纪这一历史情境,爬梳阐释文献,试图梳理出大禹研究的历史脉络,并对之反思。本论文共五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释本选题的意义及研究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已有研究鲜有对20世纪大禹研究的清理和
学位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际上,网络空间领域中侵权事件时有发生,霸权主义逐渐彰显。在国内,网络化信息建设、网络空间法治化推进的同时,网络意识形态、网络空间、网络文化及网络媒体发展等面临严峻挑战,建设网络强国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时代主动权出发,统筹协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网络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重大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
学位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动力源泉。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的新要求,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用创新引领新时代的发展;应对激励的国际竞争,需要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创新推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是时代精神的标志性符号,是推动中国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代大学
学位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乡村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是由传统农业大国向现代化转型的崛起大国,农村农业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对策等进行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依据。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