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P4在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engjinsongdu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可向结肠近端扩展,甚至延及整个结肠。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3040岁最多见。UC病程长,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引起肠腔狭窄、肠壁纤维化、肠穿孔,甚至诱发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UC发病率和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业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UC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环境、遗传及心理等因素,也与微生物感染、黏膜免疫系统受损等相关。生理状态下,水和溶质在肠道以跨细胞膜或细胞旁路的方式穿过单层肠上皮细胞;在UC患者,慢性腹泻可能由离子转运受损和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引起,导致肠上皮细胞―渗漏‖,这种―渗漏‖可能是UC病因的机制之一。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选择性地跨生物膜转运水或其他小分子溶质的膜蛋白家族。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AQPs不仅调节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而且参与机体炎症反应、细胞迁徙、脂肪代谢、肿瘤相关性水肿等病理生理过程。AQP4是一种快速水通道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高表达,对脑水肿、神经信号传导、星形胶质细胞迁移等病理生理过程的调节起关键作用;AQP4也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包括吸收性和分泌性肠上皮细胞。多项研究表明,在炎症状况下结肠上皮细胞AQP4 mRNA和蛋白表达急剧下调,炎症刺激缓解后又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AQP4参与肠道炎症反应过程。但是,AQP4在结肠炎中的作用尚不清楚,AQP4表达下调是结肠炎症反应的结果?或者机体通过下调AQP4调控结肠炎症反应?有研究提示,肠道异常菌群定植亦是驱动UC炎症和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某些微生物定植可加剧炎症,亦有微生物可能减轻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和多样性降低是UC患者的共同特征。有研究表明,无菌小鼠回肠、结肠AQP4表达降低,而肠道恢复正常菌群后AQP4表达则上调,提示肠道菌群可影响肠上皮细胞AQP4表达。但是,AQP4是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结肠炎症过程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野生型CD1小鼠及AQP4基因敲除CD1小鼠,给予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喂养诱导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研究AQP4对结肠炎临床表现、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病理学改变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我们还研究了AQP4对小鼠结肠菌群的影响及其与结肠炎的关系。本研究初步阐明了AQP4在结肠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深化了对UC发病机制的认识,为将AQP4作为UC防治靶点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第一部分 AQP4对CD1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及机制目的探讨AQP4对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动物及分组:AQP4基因敲除CD1小鼠(AQP4-/-)和野生型CD1小鼠(AQP4WT)各20只(810周龄、雄性、体重2535g),分别随机分为实验组(AQP4-/-+DSS组、AQP4WT+DSS组)和对照组(AQP4-/-组、AQP4WT组),每组10只。模型制备:AQP4-/-+DSS组和AQP4WT+DSS组给予自由饮用2.5%DSS溶液7天,再自由饮水5天;对照组AQP4-/-和AQP4WT组给予正常饮水。检测指标:实验过程中,每天监测小鼠体重、腹泻、便血等;第13天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完整结肠及粪便;ELISA法检测血清TNF-a、IL-6、IL-12水平;观察结肠的大体形态变化,测量结肠长度;结肠粪便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别取距肛缘、回盲部0.5cm处的远端、近端结肠各1cm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CD177、F4/80等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结肠NF-κB p65表达。结果1.对照组中,AQP4-/-和AQP4WT小鼠体重、DAI、结肠标本大体形态、病理组织学等指标无明显差异。2.实验组中,AQP4-/-+DSS组及AQP4WT+DSS组均呈结肠炎改变;与AQP4-/-+DSS组相比,AQP4WT+DSS组小鼠体重丢失更严重,DAI评分更高,结肠长度缩短更明显,血清促炎因子水平和组织学评分更高,结肠黏膜组织中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浸润更显著。3.与AQP4-/-+DSS组相比,AQP4WT+DSS组炎性结肠组织p65表达显著增加(P<0.05);AQP4WT+DSS组结肠黏膜细胞核p-p65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提示AQP4基因促进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结论AQP4通过活化NF-κB信号通路促进了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发生和疾病的进展。第二部分 AQP4在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中的作用目的探讨AQP4对实验性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搜集结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应用Illumina MiSeq平台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肠道菌群差异。结果1.对照组中AQP4-/-组和AQP4WT组结肠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与AQP4WT+DSS组相比,AQP4-/-+DSS组Chao、ACE指数提高(P<0.05),Shannon-wiener指数提高(P<0.05),而Simpson指数降低(P<0.05),提示AQP4-/-+DSS组菌群alpha多样性优于AQP4WT+DSS组。2.与AQP4WT+DSS组相比,AQP4-/-+DSS组Erysipelotrichaceae丰度和Firmicutes/Bacteroidetes比值显著增加。3.RDA分析提示,AQP4WT+DSS组结肠菌群与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呈正相关性,而AQP4-/-+DSS组结肠菌群与血清IL-12呈正相关性。结论在实验性结肠炎中,AQP4降低了结肠炎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Erysipelotrichaceae相对丰度和Firmicutes/Bacteroidetes比值,促进了结肠炎症。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全球范围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女性生育哺乳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5年,我国预计新发乳腺癌患者26.86万,死亡6.95万,其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死亡率排第六位。乳腺癌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女性健康的重要恶性肿瘤。随着手术治疗方案的进步和靶向
目的:辅助手术治疗卵巢癌常用的方法是全身化疗。但是,在化疗过程中,抗肿瘤药具有以下几个缺点,比如毒副作用大、水溶性差以及药物释放速度比较快等。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本论文旨在构筑一类新型的环糊精载药水凝胶,利用其来增加阿霉素的水溶性和负载率,进而增强阿霉素药物分子在卵巢癌SKOV-3细胞中的抗癌活性,希望其能在抗癌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方法:1.前药分子(DOX-2N-b-CD)的合成和表征:以食品级可
研究背景及目的:磷酯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信号通路(PI3K/Akt pathway)的异常活化与胰腺癌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及血管生成密切相关。作为该信号通路的核心,Akt在异常磷酸化后活化进而促进胰腺癌增殖和抵抗凋亡,并参与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时的化疗耐药。MK-2206作为Akt变构抑制剂能有效抑制Akt磷酸化而抑制其活性,并已在多种肿瘤中取得实验验证。本文研究了MK-2206
胰腺癌是目前常见的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该病的其发病率与致死率近乎持平,其死亡率约占年发病率的98%,被称为“癌中之王”。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最常见和最致命的胰腺癌,占胰腺癌的90%以上,PDAC是一种侵袭性极强的肿瘤,早期症状不典型,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对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不敏感,预后差,并且超过80%的患者在确诊为胰腺
背景:胃癌是对人类最具有威胁的肿瘤之一,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在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在疾病特别是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与胃癌相关的lnc RNA将有助于揭示调控胃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并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第一部分:胃癌差异表达lnc RNA的筛选目的:筛选在胃癌中差异表达的lnc RNA。方法:应用人类lnc RNA基因
白血病是一类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存在造血干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失去正常分化成熟能力而阻滞于某一阶段,同时使得正常造血被抑制。白血病是儿童阶段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在其各亚型中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所有儿童白血病的75%,在15岁以下儿童的恶性肿瘤中比例接近30%。目前儿童ALL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PAR)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分期的关系,同时研究血清suPAR与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背景胆管癌(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高度恶性肿瘤,目前对无法切除的CCA的一线治疗方案是吉西他滨和顺铂的联合应用,但中位生存期仍不到一年,因此开发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BRD4与组蛋白或非组蛋白中的乙酰化赖氨酸相互作用,参与转录的激活和延伸,成为肿瘤诊断与治疗的一个理想靶点。PROTAC(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ARV-825将溴结构域和末端外(BET)蛋白募集到E3泛素连接酶复合体
第一部份心脏再生相关的内源性多肽的多肽组学分析目的:通过检测出生第1天乳鼠(P1)与出生第7天乳鼠(P7)心脏的差异多肽表达谱,为研究心脏再生提供可能的干预靶标。方法:1)建立乳鼠心脏再生模型,并验证乳鼠心脏再生情况。2)提取P1与P7乳鼠心脏组织的多肽,运用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TMT,Tandem Mass Tag)检测P1与P7乳鼠心脏的内源性多肽的表达情况。原始数据去冗余后,以差异表达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对肺癌A549在体内、外的影响;初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探讨磁流体热疗与MSC对肺癌协同抗肿瘤作用的可行性,将为肺癌治疗方法的探索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合成荧光纳米磁性粒子(FMNP);贴壁法分离、鉴定、诱导分化间充质干细胞(MSC),进而进行MSC对FMNP的标记,制作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的荧光磁性纳米粒子(FMNP-MSC);C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