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脑缺血是我国近年来发病率迅速增加的慢性疾病之一,于2015年才将该疾病纳入脑血管疾病分类中,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实体而存在。因脑部供血减少,脑失濡养,脑髓空虚,出现以头重、头晕、头痛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脑部疾病。本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且现代临床对于轻度脑功能障碍的患者缺乏明确定义和诊断,使大多数患者及医护人员对此类疾病不能进行很好的预防和干预。病情的持续进展,则会加速血管性痴呆、阿兹海默病等脑病的形成,给患者本身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准确的认识该类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调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但在辨证分型和临床用药方面各有差异,尚未形成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本研究从慢性脑缺血的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着手,探究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总结分析徐宗佩教授治疗该病的临床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和依据。一、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学文献研究目的:通过相关文献研究,了解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探讨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侯分布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Database,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Database,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 Med),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7月1日所有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学相关文献,对其进行筛选分类,总结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证候要素等资料,进行录入分析。结果:1)通过筛选共纳入80篇文献,涉及病例7134例。2)对文献中的证型进行证候要素提取,共得到15个证候要素,病性要素11个,病位要素4个,病性要素以瘀血、气虚、痰浊、肾虚为主,病位要素为脑络、肾、肝、脾。3)将80篇文献的证型进行规范整理,得到31种证型,以痰瘀阻络、瘀血阻络、气虚血瘀、肾精亏虚,脑髓失养、肝阳上亢、肾虚血瘀等证型较为常见。二、慢性脑缺血中医证候学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了解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征,为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学资料,制定中医证候学观察量表,对478例患者信息的一般资料、各证型分布规律等采用频数分析、描述性分析,中医证候挖掘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慢性脑缺血的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病例478例,男性190例,女性288例,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年龄最大90岁,年龄最小17岁,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51-70岁之间,占63.93%;将478例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频数分析,其中头晕、视物模糊、颈部强直、双目干涩、肩背部沉重、失眠、胸闷、憋气(气短)、心慌心悸、颈部疼痛、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最为普遍,舌象以舌质红、舌质暗、白苔为主,脉象多为弦脉、滑脉、细脉等;2)病性要素主要有肾虚、气虚、痰浊、血瘀、阴虚、火热、阳虚、气滞等;病位要素主要与肾、心、肝、脾有关;3)通过总结因子分析的常见证候要素,可以初步认为慢性脑缺血的可能包括的证型有气虚血瘀、阴虚火旺、痰浊瘀阻、肾虚血瘀、肝郁气滞等;4)利用因子分析得到的19个公因子得分作为变量对其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发现聚成4类时分布最为合理,其中气虚血瘀型占34.31%,肾虚血瘀型占29.71%,阴虚火旺型占27.62%,痰浊瘀阻型占8.37%。三、基于数据挖掘的临床治疗慢性脑缺血的用药规律研究目的: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分析徐宗佩教授治疗慢性脑缺血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徐宗佩教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2018年10月-2021年1月的门诊患者处方120首,分析徐宗佩教授用药频率,组方规律,探索新处方。结果:1)统计结果显示129味中药的四气频率出现较高的为:温性药870次、寒性药670次、平性药370次;五味频率较高的有苦味药1095次、辛味药1055次、甘味药913次等;2)归经分布结果显示:所用药物归经频率较高的有肝经1198次、心经814次、脾经777次、肾经524次,三焦经使用最少仅7次;3)对收录的120例病例用药频次统计表明,纳入病案的中药共有129味,药物使用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川芎、当归、郁金、石菖蒲、茯苓、炙甘草、牛膝、泽泻、半夏、白术等;4)常用药物组合为:郁金、石菖蒲、川芎、当归、茯苓、泽泻、白术、半夏、牛膝、炙甘草;5)本次的三组新方组合,依次为:1号:合欢皮、酸枣仁、首乌藤、木香、茯神;2号:枳壳、桂枝、夏枯草、丹参、降香;3号:泽泻、地龙、白术、钩藤、决明子、益母草、土鳖虫、野菊花。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是以瘀血、气虚、痰浊、肾虚为主的一类虚实夹杂的疾病,其病位要素主要在肾、肝、脾。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导师治疗慢性脑缺血患者用药多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常用中药有川芎、当归、郁金、石菖蒲、茯苓、炙甘草、牛膝、泽泻、半夏、白术等,取其活血行气、化痰通络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