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样病变免疫荧光(IF)分类法的改良,以期更好地认识MPGN的发病机制及鉴别MPGN样病变的病因。重新认识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以1994年1月至2018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诊断的MPGN样病变118例为对象,采用我们在Sethi等提出的IF分类法(IF分类法)基础上探索的改良IF分类法(改良IF分类法)结合电镜检查行回顾性病因分析。以IF分类法为对照,评估改良IF分类法的病因鉴别作用;按改良IF分类法分免疫复合物(IC)介导、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相关性、C3肾小球病(C3G)和非免疫介导四组,分析不同发病机制的MPGN样病变临床表现;并分析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
1、118例MPGN样病变的病因和分类
(1)MPGN样病变118例,肾活检时年龄:39.8±17.2岁;其中特发性MPGN12例,而同期肾活检总数9738例,特发性MPGN占同期肾活检总数的0.12%。
(2)按照IF分类法分为:IC介导占85.6%(101/118);补体介导占9.3%(11/118);非免疫介导占5.1%(6/118)。按照改良IF分类法可分为:IC介导的MPGN占78.8%(93/118),MIg相关性MPGN占5.9%(7/118),C3G占8.5%(10/118),非免疫介导的MPGN样病变占6.8%(8/118);按照病因分类:特发性MPGN占10.2%(12/118),有继发性病因的病例占89.8%(106/118);继发性病因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占34.7%(41/118),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占12.7%(15/118)。
(3)118例MPGN样病变中行电镜检查77例,其中73例MPGN,4例MPGN样病变。73例MPGN的超微病理分型:最常见是Ⅰ型,占56.2%(41/73),其次是Ⅲ型占41.1%(30/73)和Ⅱ型占2.7%(2/73);在Ⅰ型和Ⅲ型,继发性MPGN分别占78.1%(32/41)和90%(27/30)。
(4)不同分类法的病因鉴别作用的评估:IF分类法的总漏误诊率为4.2%;采用改良IF分类法的总漏误诊率则降低至2.5%,主要是避免了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相关性C3G病例的漏诊;电镜检查对IF检查的修正诊断率为5.1%。
(5)不同发病机制的MPGN样病变临床表现:MIg相关组平均年龄为52.6±12.8岁,在所有4组中最高,但各组间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血压发生率在“非免疫介导”组和MIg相关组较高,与C3G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87.5%vs.30.0%,85.7%vs30.0%,P<0.05);血尿的发生率在IC介导组最高,与非免疫介导组或C3G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95.7%vs37.5%,95.7%vs70.0%,P值均<0.05);各组间在性别、水肿的发生率、24h尿蛋白定量和血清肌酐水平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补体水平仅在IC介导、MIg相关和C3G等三组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C3G组血清C3水平降低最明显,与IC介导组或MIg相关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0.28±0.21g/Lvs0.60±0.26g/L,0.28±0.21g/Lvs0.72±0.25g/L,P值均<0.05);而C3G组的血清C4水平基本正常,与IC介导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22±0.09g/Lvs0.13±0.08g/L,P<0.05)。
2、12例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1)特发性MPGN12例,平均年龄54.7岁,占同期肾活检总数的0.12%。诊断时,所有12例患者均有血尿,而肾病范围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66.7%、75.0%和50.0%,低C3血症和低C4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6.7%。
(2)病理表现:在12例患者中,重度肾小球硬化占8.3%,新月体比例在20%以上和中重度肾小管间质病变均占16.7%。免疫荧光检查以IgG沉积为主,占100.0%,其次是补体C3和C1q,分别占83.3%和83.3%。电镜检查以Ⅰ型为主,占75.0%。
(3)随访情况:12例特发性MPGN中,6例失访,另6例随访中位数为7.5月。至随访结束时,血肌酐翻倍2例,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1例,二者合计占随访总例数的50.0%。
结论:
(1)在温州地区特发性MPGN的患病率极低,大部分MPGN样病变病例存在继发性病因,最常见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MPGN,主要的继发性病因是SLE和HBV感染。
(2)改良免疫荧光分类法可更好地认识MPGN样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有助于其病因鉴别。
(3)MPGN样病变的病因鉴别必须结合免疫病理、超微病理和临床。
探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样病变免疫荧光(IF)分类法的改良,以期更好地认识MPGN的发病机制及鉴别MPGN样病变的病因。重新认识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以1994年1月至2018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诊断的MPGN样病变118例为对象,采用我们在Sethi等提出的IF分类法(IF分类法)基础上探索的改良IF分类法(改良IF分类法)结合电镜检查行回顾性病因分析。以IF分类法为对照,评估改良IF分类法的病因鉴别作用;按改良IF分类法分免疫复合物(IC)介导、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Ig)相关性、C3肾小球病(C3G)和非免疫介导四组,分析不同发病机制的MPGN样病变临床表现;并分析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
1、118例MPGN样病变的病因和分类
(1)MPGN样病变118例,肾活检时年龄:39.8±17.2岁;其中特发性MPGN12例,而同期肾活检总数9738例,特发性MPGN占同期肾活检总数的0.12%。
(2)按照IF分类法分为:IC介导占85.6%(101/118);补体介导占9.3%(11/118);非免疫介导占5.1%(6/118)。按照改良IF分类法可分为:IC介导的MPGN占78.8%(93/118),MIg相关性MPGN占5.9%(7/118),C3G占8.5%(10/118),非免疫介导的MPGN样病变占6.8%(8/118);按照病因分类:特发性MPGN占10.2%(12/118),有继发性病因的病例占89.8%(106/118);继发性病因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最常见,占34.7%(41/118),其次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占12.7%(15/118)。
(3)118例MPGN样病变中行电镜检查77例,其中73例MPGN,4例MPGN样病变。73例MPGN的超微病理分型:最常见是Ⅰ型,占56.2%(41/73),其次是Ⅲ型占41.1%(30/73)和Ⅱ型占2.7%(2/73);在Ⅰ型和Ⅲ型,继发性MPGN分别占78.1%(32/41)和90%(27/30)。
(4)不同分类法的病因鉴别作用的评估:IF分类法的总漏误诊率为4.2%;采用改良IF分类法的总漏误诊率则降低至2.5%,主要是避免了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相关性C3G病例的漏诊;电镜检查对IF检查的修正诊断率为5.1%。
(5)不同发病机制的MPGN样病变临床表现:MIg相关组平均年龄为52.6±12.8岁,在所有4组中最高,但各组间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血压发生率在“非免疫介导”组和MIg相关组较高,与C3G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87.5%vs.30.0%,85.7%vs30.0%,P<0.05);血尿的发生率在IC介导组最高,与非免疫介导组或C3G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95.7%vs37.5%,95.7%vs70.0%,P值均<0.05);各组间在性别、水肿的发生率、24h尿蛋白定量和血清肌酐水平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血清补体水平仅在IC介导、MIg相关和C3G等三组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C3G组血清C3水平降低最明显,与IC介导组或MIg相关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0.28±0.21g/Lvs0.60±0.26g/L,0.28±0.21g/Lvs0.72±0.25g/L,P值均<0.05);而C3G组的血清C4水平基本正常,与IC介导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22±0.09g/Lvs0.13±0.08g/L,P<0.05)。
2、12例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1)特发性MPGN12例,平均年龄54.7岁,占同期肾活检总数的0.12%。诊断时,所有12例患者均有血尿,而肾病范围蛋白尿、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66.7%、75.0%和50.0%,低C3血症和低C4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6.7%和16.7%。
(2)病理表现:在12例患者中,重度肾小球硬化占8.3%,新月体比例在20%以上和中重度肾小管间质病变均占16.7%。免疫荧光检查以IgG沉积为主,占100.0%,其次是补体C3和C1q,分别占83.3%和83.3%。电镜检查以Ⅰ型为主,占75.0%。
(3)随访情况:12例特发性MPGN中,6例失访,另6例随访中位数为7.5月。至随访结束时,血肌酐翻倍2例,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SRD)1例,二者合计占随访总例数的50.0%。
结论:
(1)在温州地区特发性MPGN的患病率极低,大部分MPGN样病变病例存在继发性病因,最常见为免疫复合物介导的MPGN,主要的继发性病因是SLE和HBV感染。
(2)改良免疫荧光分类法可更好地认识MPGN样病变的发病机制和有助于其病因鉴别。
(3)MPGN样病变的病因鉴别必须结合免疫病理、超微病理和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