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代中国史上,涉及到近代中国革命和经济改革的课题,就不能不提土地改革运动。从这一全国性的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运动入手,探讨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和当时人口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息息相关的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浮山县作为革命老区和敌占区的结合体,山地之间错落小块平原的地形,成为晋东南地区的典型代表。以浮山县为例,可以管中窥豹,来探究1948-1949年间土地改革的结束及其影响。一般认为,土改结束是土改运动的自然终结,本不应成为问题。但事实上,当时中共面临由战争转向和平;由革命、斗争转向生产、建设的历史节点,内在的逻辑和秩序如何转折,又如何延续。土改运动的尾声,不仅涉及土改进行到怎样的程度就应该结束及纠左防右这样大的路线和政策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土改结束向何处去的问题。那么浮山县土地改革是如何结束的,结束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怎样得到解决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和整个土地改革运动对当时以及后世的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彻底改变了整个乡村社会。从减租减息政策到土地改革运动,折射出中国农民和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从阶级结构上讲,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旧有的乡村精英阶层,改变了历代上层政令不能有效传达到基层的局面,国家意志可以传递到社会的最末端;另外土地改革也摧毁了旧有的乡村经济秩序,代之以全新的土地占有和分配结构,改变了乡村的经济运行模式;土地改革还消灭了在乡村根深蒂固的社会生活模式,社会生活的重心产生了转移。但是与此同时,土地改革所依据的方针政策、运动中所采取的动员方式和开展运动的过程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以纠偏工作、整顿党组织、发展生产为核心内容的土改结束工作,就是针对当时的大环境以及土地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而开展起来的。纠偏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酌定阶级,团结中农,退还果实;通过同时开展的基层干部整顿工作整理党员和干部队伍,密切干群关系,退还多占果实,缓和干群矛盾;将工作重心由斗争转移到生产上来,推动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土地改革结束工作解决了当时的一部分问题,还有一部分问题却遗留下来,深刻影响到了当时及后世的中国,土地改革带来的社会重构和阶级对立造成了农村各阶层的撕裂,土地改革结束工作虽然对此做了一定弥补,但是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乡村阶层撕裂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变得更为严重。土地改革之后数十年的乡村变化,都能从农村社会阶级撕裂中找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