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大量研究显示,母乳喂养对婴儿和母亲的营养、免疫、社会和环境等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母乳喂养率不同,发展中国家的早期母乳喂养和持续母乳喂养率较高。了解产妇推迟母乳喂养和早期断奶的原因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儿童健康,减少非母乳喂养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母亲产后开始和持续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
研究目的:1)探索早期母乳喂养和中断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2)了解早期母乳喂养的产妇比例;3)检验早期母乳喂养的潜在预测因子和喂养模型;4)探索至少持续6周纯母乳喂养的障碍因素;5)评估初产妇纯母乳喂养的起始和持续时间;6)基于研究结果,制定基于差距的干预策略。
研究方法:横断面调查设计,以武汉市三级甲等医院产科病房324位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产妇分别在产后24h内和产后6周完成结构式问卷。问卷是以研究目的为导向,在大量的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研制的,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包括人口学资料、产前和产后相关资料、既往母乳喂养经历、教育和支持资源、母乳喂养知识和态度量表(IIFAS)。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包括断奶的原因、母乳喂养的困难以及克服的方法。问卷的内容效度由6名专家验证,并对5位产妇测试,检验其信效度。问卷和IIFAS量表的的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0.83和0.63。采用SPSS22.0和Excel201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所有(n=324)产妇同意参与本研究,77%(n=240)产妇在产后6周应答。关于早期母乳喂养,42%(n=137)产妇在婴儿出生后1h内开始母乳喂养,产后6周,母乳喂养率上升到60%,半数产妇在产后24h内提供混合喂养。不进行早期母乳喂养最常见的原因是劳累和疲乏(34%,n=64)。30%(n=96)产妇为阴道分娩,70%(n=228)产妇为剖宫产(CS)。与阴道分娩产妇相比,剖宫产产妇早期母乳喂养率较低(P=0.00,OR=0.39,95%CI=0.24,0.6)。与经产妇相比,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的可能性更小(P=0.01,OR=0.52,95%CI=0.31,0.89)。然而,母乳喂养史与早期母乳喂养呈正相关关系(P=0.04,OR=1.61,95%CI=1.02,2.54)。在分娩前获得助产士和相关课程支持的产妇较少采用配方喂养(P=0.02,OR=0.27,95%CI=0.09,0.81;P<0.001,OR=0.06,95%CI=0.01,0.27)。婴儿出生后1h内开始母乳喂养的最主要原因是产妇获取了关于母乳有益于婴儿和母亲的相关知识以及家庭支持。
本研究证实了受教育程度高与母乳喂养的积极态度(用IIFAS量表测量)相关(χ2=7.54;P=0.02)。家庭收入和婴儿出生后2h内的肌肤接触与早期母乳喂养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P=0.00)。在追踪的240位产妇中,采用混合喂养最常见的原因是母乳不足(33.7%,n=81)。知识和态度量表的平均得分为(10.83±2.77)和(56.55±4.77),表示对母乳喂养呈中立态度。母乳喂养不足以满足婴儿的饱腹感以及重返职场使得配方奶成为“后备选择”。除了母乳不足,乳头或乳房问题、缺乏睡眠以及喂养能力差也是哺乳期的难题。在干预策略的制定时,应考虑家庭、护士和助产士在婴儿喂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
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母亲文化程度高、对母乳喂养持积极态度、有母乳喂养史、接受产前教育、受到支持、高收入家庭、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和阴道分娩的产妇更有可能早期母乳喂养。本研究明确了影响产妇早期、持续和纯母乳喂养的因素,为指导专业医护人员改善母乳喂养现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产前教育的内容应关注于纯母乳喂养的管理,以及母乳不足、劳累疲乏和重返职场后持续母乳喂养等问题。应制定培训计划,包括母乳喂养的知识技能,产前、产后和出院后产妇支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评估专业卫生人员的表现以改善这一问题。下一步可进行定性研究,了解中国产妇、家庭成员和卫生保健提供者对母乳喂养的看法,以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文化的信仰在妇幼保健中的实践,促进母乳喂养。后续建议对多地区、大样本及不同健康状况的产妇进一步展开研究。
研究目的:1)探索早期母乳喂养和中断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2)了解早期母乳喂养的产妇比例;3)检验早期母乳喂养的潜在预测因子和喂养模型;4)探索至少持续6周纯母乳喂养的障碍因素;5)评估初产妇纯母乳喂养的起始和持续时间;6)基于研究结果,制定基于差距的干预策略。
研究方法:横断面调查设计,以武汉市三级甲等医院产科病房324位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产妇分别在产后24h内和产后6周完成结构式问卷。问卷是以研究目的为导向,在大量的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研制的,调查问卷的第一部分包括人口学资料、产前和产后相关资料、既往母乳喂养经历、教育和支持资源、母乳喂养知识和态度量表(IIFAS)。调查问卷的第二部分包括断奶的原因、母乳喂养的困难以及克服的方法。问卷的内容效度由6名专家验证,并对5位产妇测试,检验其信效度。问卷和IIFAS量表的的克朗巴赫系数分别为0.83和0.63。采用SPSS22.0和Excel2013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所有(n=324)产妇同意参与本研究,77%(n=240)产妇在产后6周应答。关于早期母乳喂养,42%(n=137)产妇在婴儿出生后1h内开始母乳喂养,产后6周,母乳喂养率上升到60%,半数产妇在产后24h内提供混合喂养。不进行早期母乳喂养最常见的原因是劳累和疲乏(34%,n=64)。30%(n=96)产妇为阴道分娩,70%(n=228)产妇为剖宫产(CS)。与阴道分娩产妇相比,剖宫产产妇早期母乳喂养率较低(P=0.00,OR=0.39,95%CI=0.24,0.6)。与经产妇相比,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的可能性更小(P=0.01,OR=0.52,95%CI=0.31,0.89)。然而,母乳喂养史与早期母乳喂养呈正相关关系(P=0.04,OR=1.61,95%CI=1.02,2.54)。在分娩前获得助产士和相关课程支持的产妇较少采用配方喂养(P=0.02,OR=0.27,95%CI=0.09,0.81;P<0.001,OR=0.06,95%CI=0.01,0.27)。婴儿出生后1h内开始母乳喂养的最主要原因是产妇获取了关于母乳有益于婴儿和母亲的相关知识以及家庭支持。
本研究证实了受教育程度高与母乳喂养的积极态度(用IIFAS量表测量)相关(χ2=7.54;P=0.02)。家庭收入和婴儿出生后2h内的肌肤接触与早期母乳喂养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P=0.00)。在追踪的240位产妇中,采用混合喂养最常见的原因是母乳不足(33.7%,n=81)。知识和态度量表的平均得分为(10.83±2.77)和(56.55±4.77),表示对母乳喂养呈中立态度。母乳喂养不足以满足婴儿的饱腹感以及重返职场使得配方奶成为“后备选择”。除了母乳不足,乳头或乳房问题、缺乏睡眠以及喂养能力差也是哺乳期的难题。在干预策略的制定时,应考虑家庭、护士和助产士在婴儿喂养方面所起到的重要角色。
研究结论:本研究表明,母亲文化程度高、对母乳喂养持积极态度、有母乳喂养史、接受产前教育、受到支持、高收入家庭、早期母婴皮肤接触和阴道分娩的产妇更有可能早期母乳喂养。本研究明确了影响产妇早期、持续和纯母乳喂养的因素,为指导专业医护人员改善母乳喂养现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产前教育的内容应关注于纯母乳喂养的管理,以及母乳不足、劳累疲乏和重返职场后持续母乳喂养等问题。应制定培训计划,包括母乳喂养的知识技能,产前、产后和出院后产妇支持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评估专业卫生人员的表现以改善这一问题。下一步可进行定性研究,了解中国产妇、家庭成员和卫生保健提供者对母乳喂养的看法,以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文化的信仰在妇幼保健中的实践,促进母乳喂养。后续建议对多地区、大样本及不同健康状况的产妇进一步展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