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肱骨近端骨折指上臂肱骨与肩关节盂相邻一端的骨折。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5.03%,其中绝大多数患者为60岁以上成年人。伴随全球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肱骨近端骨折在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也逐年显著攀升。目前尚无统一指南明确指示某种方案为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金标准”。有文献报道称约4/5的肱骨近端骨折均可采用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保守疗法主要有三角巾悬吊、石膏外固定、小夹板外固定、甩肩疗法和肩胸绷带疗法等。其中小夹板疗法是上世纪50-70年代以方先之、尚天裕为代表的前辈们在继承传统中医骨伤科疗法的基础上研发和推广应用的以柳木板、绷带和纸压垫为组合来固定骨折的一套系统疗法,是中西医结合治骨折的智慧结晶,深受国内外同行认可。小夹板疗法中夹板原材料便宜、取材方便,且针对肢体不同部位的骨折有不同类型的夹板设计,这使得小夹板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简单、方便、有效、价廉等特点。但有些部位骨折固定时所使用的小夹板在临床应用中不尽人意,比如肱骨近端骨折所使用的肱骨小夹板常出现菱形结易变形、绑带固定易松散、板与板间易横向移位和纵向滑动等现象。我院程灏主任医师在保守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方面颇有心得,并对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所使用的传统小夹板添加新元素,发明了新型小夹板(专利号:ZL201320216756.0)。经过“正骨手法配合新型小夹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研究”的课题验证(2014年首都特色项目,课题编号:Z141107002514093),新型小夹板能够解决传统小夹板使用中的部分问题,扩大了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适用范围且疗效显著。手法整复也称手法复位,是指术者单独或在助手协助下通过拔伸收展、端提摇摆等正骨手法将错位的骨折断端整复至对位对线满意乃至接近解剖复位的过程,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中国古代医家在对骨折的治疗中就意识到手法整复对骨折治疗的重要性,并根据不同骨折类型提出相应的整复手法。清代吴谦等精研历代骨伤手法,在御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总结性地提出了正骨八法,即摸、端、接、推、提、拿、按、摩,并系统描述了操作步骤。上世纪50年代末,方先之、尚天裕等前辈汇集中医骨伤各家优势,在中西医结合治骨折方面不断探索,逐渐开辟一套以内因为主导、以手法整复为特点、以小夹板固定和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新疗法。在骨折整复方法上,前辈们总结出手摸心会、屈伸收展、拔伸牵引、成角折顶、夹挤分骨等十大正骨手法。这些整复手法对现今中医骨伤科临床保守治骨折仍有重大指导意义。肱骨近端骨折的整复手法就是对手摸心会、拔伸牵引等十大正骨手法的灵活运用。小夹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传统方法是根据患者肩关节X线片上骨折移位程度,先以手法整复骨折端移位,再以小夹板外固定患肢。但在使用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时,我们发现有半数以上的老年患者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中重度骨质疏松等全身性内科疾病或畏惧整复时的疼痛不适合或不接受手法整复。对此情况,我们只能在未行手法整复情况下直接给予患者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后期随访发现,这部分患者中绝大部分人也能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研究目的收集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设计未手法整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与手法整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对照研究方案,据研究结果探讨两组在肩关节功能和影像学的差异。研究方法以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前是否接受手法整复为分组依据,将患者初步分为未手法整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以下称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新型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组(以下称手法整复组)。组间采取异体配对设计确保基线资料的均衡性(P>0.05)。首先收集汇总接受新型小夹板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外观照、肩关节X线片、肩关节功能评分表等资料。对两组患者依次按骨折类型(Neer分型和中医分类)、年龄、性别这3个基础条件进行1:1配对。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和样本量估算结果,最终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的30对(60例)患者。其中NeerⅢ型骨折36例,NeerⅣ型骨折22例,NeerV型骨折2例。每例患者均随访至治疗后第12周。汇总两组患者复查期间的肩关节X线片和末次随访填写的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等相关资料,对两组患者影像学评估和肩关节功能评价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研究结果治疗后第12周时,两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如下:在疼痛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27.67±3.14,手法整复组为28.17±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肩关节活动范围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15.37±3.05,手法整复组为16.00± 1.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肌力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4.50±0.51,手法整复组为4.63±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28.93±6.31,手法整复组为31.13±2.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局部形态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4.83±0.38,手法整复组为4.87±0.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评分上,未手法整复组为81.30±10.00,手法整复组为84.80±4.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前后比较时,未手法整复组治疗前后轴心距(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肱骨干轴线到肱骨解剖颈中点的距离,单位:mm)分别为6.84±2.22和5.81±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散距离(肩关节侧位X线片上肱骨干轴线与肱骨近端前后侧缘相切的两平行线的距离,单位:mm)分别为46.55±6.36和45.70±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整复组治疗前后轴心距分别为6.76±1.51和5.30±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离散距离分别为46.16±5.74和45.95±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时,治疗前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组的轴心距分别为6.84±2.22和6.76±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组的离散距离分别为46.55±6.36和46.16±5.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周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组的轴心距分别为5.81±1.03和5.30±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2周未手法整复组和手法整复组的离散距离分别为45.70±5.04和45.95±5.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后第12周时,未手法整复组影像学评价虽不及手法整复组,但肩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所以我们认为临床上对于因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中重度骨质疏松等全身性内科疾病或畏惧整复时的疼痛而不适合或不接受手法整复患者在未手法整复的情况下直接使用新型小夹板治疗也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案之一。未手法整复组第12周的影像学评价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所以我们认为小夹板作为一种弹性固定方式,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过程中能够对骨折端起到一定的慢性复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