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结构的发展趋势逐渐倾向于以服务经济为主导,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整体上还是处于落后地位,所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升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大部分学者致力于单从外商直接投资或者对外直接投资角度进行分析,忽略了双向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以双向直接投资作为切入点,研究其综合优势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基于我国30个省份(西藏除外)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选取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双向直接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机理。其中,FDI通过示范—模仿效应、关联效应、竞争效应以及人才流动效应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第一,FDI企业为本土企业树立榜样,国内企业通过学习模仿新技术完善自身发展,获得示范-模仿效应。第二,通过FDI进入东道国产业链,获得关联效应形成直接的技术溢出。第三,通过FDI参与国际市场分工,可以迫使企业增强创新能力,得到竞争效应。第四,通过行业间人力资源流动,能够通过人才流动效应有效地形成技术扩散。OFDI通过技术吸收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第一,通过OFDI企业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形成逆向技术溢出。第二,通过OFDI接近国外技术聚集地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第三,通过在国外子公司进行员工培训以及聘用国外高素质人才形成人力资本效应,能够有效地形成逆向技术溢出。在双向直接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影响机理的前提下,本文针对全国层面和地区层面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层面,对外直接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初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不显著,但加入外商直接投资与人力资本的交互项之后,外商直接投资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地区层面,在统计分析中,由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及发展速度差距较小,因此在实证分析中着重考察东部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化研究。研究发现,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侧重于外商直接投资、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投入力度、市场化水平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则侧重于对外直接投资、人力资本、产权保护以及市场化水平的优化升级。因此,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升级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全国层面的整体发展,也要关注地区发展的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