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温阳通痹方治疗心阳不振兼痰瘀型胸痹心痛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更好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病人,年龄在30~80岁,西医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心阳不振兼痰瘀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予常规西药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予温阳通痹方。研究时间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血脂情况、心电图等指标,记录有无不良反应事件,综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1.中医症候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21例,无效8例,加重1例,总有效率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单项症候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缓解胸闷、胸痛等主证方面。
2.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心绞痛优于对照组。
3.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TC、TG、HDL-C、LDL-C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降血脂作用优于对照组。
4.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63.33%,对照组有效率为56.66%;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无显著差异。
结论:温阳通痹方对改善胸痹心痛(心阳不振兼痰瘀型)患者心绞痛及中医症候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血脂,与西药治疗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临床观察期间,治疗前后安全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证明了温阳通痹方具良好的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01月就诊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病人,年龄在30~80岁,西医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断为胸痹心痛(心阳不振兼痰瘀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予常规西药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予温阳通痹方。研究时间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血脂情况、心电图等指标,记录有无不良反应事件,综合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结果:1.中医症候总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2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21例,无效8例,加重1例,总有效率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单项症候比较方面,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缓解胸闷、胸痛等主证方面。
2.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改善心绞痛优于对照组。
3.血脂指标比较,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TC、TG、HDL-C、LDL-C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降血脂作用优于对照组。
4.心电图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63.33%,对照组有效率为56.66%;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无显著差异。
结论:温阳通痹方对改善胸痹心痛(心阳不振兼痰瘀型)患者心绞痛及中医症候有明显的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血脂,与西药治疗有协同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临床观察期间,治疗前后安全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未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证明了温阳通痹方具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