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概念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形式空间化假设(SFH)认为,从物理空间到概念空间是通过隐喻映射来实现的,概念结构的理解也是通过意象图式和隐喻映射来完成的。意象图式可以呈现为静态与动态两种特性。几乎所有的意象图式都具有这两种特点。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很多学术研究成果认为,意象图式主要体现为“动态意象图式”,这主要源于对英语的研究。那么,对其它语言是否也是这样呢?为了更全面地揭示人类从空间获取概念的本质,本文从认知的视角对《新华字典》(第十版)的11,000个字(除去复音字3500余个外的7,786个汉字)的结构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分析。把每一类汉字分为典型和非典型字两种;讨论了汉字结构与其意义之间的关系;在对汉字结构主要的意象图式进行分类并对其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之后,进一步论述了空间是人类概念构造的基础,得出了汉字结构是一种重静态的意象图式的结论。该研究修正了“形式化空间假设”重动态意象图式的结论,换言之,动、静态意象图式在不同语言中的反映是有差别的。该研究可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汉字在形成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远古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系统和认知规律。这篇论文讨论了这些研究成果,为认知语言学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