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SiO2复合外壳光变储能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09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光致变色、储热调温的多功能智能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智能服装、建筑材料、可穿戴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为获得优良的热密实度和热稳定性的相变材料,选用正十八烷作为芯材,并以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硬模板水解正硅酸乙酯(TEOS)合成微胶囊的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的有机无机复合型MF/Si O2微胶囊。首先,探索TEOS合成微胶囊壁材的最佳水解条件为p H值分别为2和11。通过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可知,几乎所有的微胶囊都被鉴定为核-壳结构。通过研究壁材的MF预聚体与TEOS配比对微胶囊的外观形貌以及性能的影响,在MF/TEOS最佳配比为1:1时,得到MF/Si O2微胶囊的平均粒径为2.41μm,分布均匀,表面形貌良好。化学分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成功地制备了具有明显核壳结构的MF/Si O2微胶囊。所制备的微胶囊不仅可以通过相变储存和释放大量潜热,而且具有良好的相变可靠性、循环耐久性和密封性能。与有机壁材微胶囊相比,MF/Si O2微胶囊的导热系数最大提高了30.05%。通过选用丙烯酸十八烷基酯作为基体材料引入螺吡喃光变染料,通过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出光致变色纳米粒子。光致变色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0-300nm,粒径均匀。通过使用硅烷偶联剂ATPES对MF/Si O2微胶囊进行表面修饰,之后将聚丙烯酸十八烷基酯光致变色纳米粒子固载在MF/Si O2微胶囊的表面,成功制备可逆光致变色相变微胶囊。化学结构分析,充分证明了PSA成功地固载到了的MF/Si O2微胶囊的表面。并且对其储热性能进行分析,发现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储能性能。对光致变色相变微胶囊通过100次的加热和冷却循环,发现其潜热焓值在148.2 J/g附近波动的范围不大。这种双功能新型的有机-无机复合壳光变储能微胶囊有望在热能存储、热管理、运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超高的强度,通常作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但是石墨烯与铜基体之间界面结合能力较弱,难以均匀分散,时而发生团聚等缺陷影响着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因此如何制备高质量的石墨烯使其均匀分散在铜基体是制备综合性能优良的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的关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制备综合性能优良的石墨烯/铜基复合材料,本文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铜基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原位生长高质量、结构完整、
热电材料是一类通过材料内部载流子运输直接实现热能和电能相互转换的功能材料。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热电材料被认为是未来极具前景的能源替代介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传统的无机热电材料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热电性能,但是其原料及加工设备昂贵,具有重金属污染且资源有限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为了实现热电材料的实用化,必须寻求高性能且价格低廉的热电材料。导电高分子聚合物及其衍生物具有热导率低
随着人们对柔性可穿戴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各类柔性电子设备应运而生。因此,开发可弯曲且高容量的负极材料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热点。CuO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674 m Ah/g)、无毒、成本低等优点,成为有前途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CuO负极材料存在电极粉化、氧化物团聚和低导电性从而致使电池容量低且衰减迅速、循环寿命低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提高CuO材料的导电性,抑制CuO的体积膨胀是解
随着电子和通信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导电复合材料和导热复合材料的应用需求增加,同时对材料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复合材料进行导电导热改性,需要在复合材料基体中添加大量的填料,在赋予复合材料新性能的同时必然会影响复合材料本身的性能。减少对复合材料性能不良影响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达到相同性能的情况下添加更少的填料。对复合材料基体进行结构设计,引入隔离结构能显著降低填料的使用量。而大部分隔离结构是建立在不
高分子是一种用于硅晶片表面功能化修饰与改性的良好材料。利用高分子化学的键合手段,可以保持硅晶片基体与修饰分子之间的良好接触与稳定结合。表面接枝方法是基体表面功能化修饰的一种有效的改性方法。通过表面接枝法在基底表面形成功能性聚合物层,为硅晶片表面修饰开辟出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论文首先采用功能性硅烷偶联剂KH570对硅晶片进行修饰,得到初步修饰的硅晶片Si-KH570。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在硅晶片Si-
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复合材料独特的层状结构使其在受到冲击后易在层间处产生裂纹,进而出现分层等损伤。提高复合材料的层间强度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因此复合材料增韧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次课题主要研究提高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以及铝/碳纤维叠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层间强度的方法,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能力进而增强复合材料结构
泡沫夹层结构预制体是复合材料的一种特殊形式,由芯层和两面层组成,通过组合不同芯材和面层材料,利用每个层间特性来达到不同的功能。硬质泡沫夹层结构预制体具有强度高、质量轻、隔音性和隔热性等优良特点,目前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和建筑等领域。为实现硬质泡沫夹层结构预制体自动化缝合,本文在国内外预制体缝合成型装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带预刺功能硬质泡沫夹层结构预制体缝合技术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对Tu
具有潜热储存和释放、光致变色等多种性能的可逆光致变色储能聚脲/聚氨酯微胶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为其既可以改善相变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泄露、过冷等问题,又可以使光致变色染料不被氧气、p H、温度等外界环境影响。同时,其在户外穿戴、光装饰材料、防伪技术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商业价值。本文选用硬脂酸丁酯为芯材,新型油溶性的聚天门冬氨酸酯中的F2850胺与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反应生成的聚脲为壁材,通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具有高强度、高模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然而,CFRP复杂的多相结构和高度的各向异性导致在钻削、铣削加工过程中极易产生分层、起毛、撕裂等加工缺陷,严重降低CFRP构件的机械性能及疲劳寿命。为了实现CFRP的低损伤加工,需要从细观层面对CFRP的切削机理进行研究。因此,本论文首先建立变未切削材料厚度下切削力预测模型和缺陷预测模型,然后建立全切削纤
相变材料是一种能在相转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热量,从而达到热能储存和温度调节功能的物质,利用相变材料的相变潜热可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利用,在建筑、蓄冷、航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相变材料在使用过程在也存在一些问题:无机相变材料会出现过冷现象和容易发生相分离,有机相变材料体积变化大易泄露,这对相变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带来了限制。将相变材料制成微胶囊,使相变过程始终处于微胶囊内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