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以张士林为个案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f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提振民心、维护社会公正良知、引领社会公秩良俗、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慈善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慈善历史、慈善思想、慈善文化等方面,近年来则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问题。但关注点主要放在江浙一带慈善家身上,而对十大商帮之首的晋商的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仅在一些著作的某些章节中稍有提及,专门性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总体上显得非常零散,需要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研究,以丰富中国慈善文化和晋商的整体研究。
  张士林作为晋东商人的典型代表,因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教育,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成为晋商慈善活动转型的先行者。其慈善救济活动受到了儒家“仁爱”思想、关公忠义诚信文化、家族行善传统、晋商慈善伦理等影响,张士林在十八岁时,便继承父业,主持家政,整顿商号,体现出了过人的才能,在整个家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的发展推动张士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和援助民间慈善活动,兴办学堂,大力发展慈善教育事业,这是其自身思想和行为转型的开端,之后爱国争矿的国家慈善活动,其慈善思想在不断得到升华,加剧了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转型道路。慈善活动的关注点不仅仅是放在对贫弱困苦等弱势群体的物质资助上,还在精神层面上积极引导从而做出正确选择。所做慈善活动也从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宗族亲人,有地缘关系的社区邻里,再到超出血缘与地缘关系的同乡等,是晋商慈善活动近代转型的典型人物。
  张士林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是近代中西方慈善思想观念碰撞的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西方社会福利观念的引进加速了其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转型,张士林作为阳泉慈善活动的带头人,对晋商慈善活动的近代化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慈善活动的转型历程体现了晋商转型时期慈善方式由“养济型”向“教养型”过渡、慈善范围由“区域性”向“全国性”过渡的特征,不断推动着中国慈善活动近代化的发展。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经商发展与慈善活动的关系和中国慈善活动近代转型中的家国情怀,并为当代慈善活动发展提供了借鉴。
其他文献
城市的发展和公众的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城市管理者需要对城市进行更加全面、精细、高效的管理,这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近年来,中国的智慧城市方兴未艾,并进入到了理性探索阶段,各地都根据地方实际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创新。  结合地方实际,G市采取PPP模式建设智慧城市,旨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建设效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从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而在项目建设中,
学位
农地流转中,契约的非正式化、短期化以及流转对象差序化与政府政策倡导的契约正式化、长期化和农地规模经营存在严重背离。研究发现:农地流转中农户的契约选择与农户对农地的控制意愿强弱密切相关,而农地控制意愿的强弱很大程度上由农户的禀赋效应强弱决定。农地产权认知是农户禀赋效应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本文从农地转出户与转入户的关联性作为研究视角,构建了一个“产权认知--禀赋效应—控制权强弱--契约选择”的分析框
学位
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社会和市场经济稳定增长,提高社会市场活力,扩展社会和劳动力就业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在2019年1月联合出台了一揽子旨在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税收优惠政策。如何贯彻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使其能够发挥良好的政策作用,是摆在各级税务部门和广大税务人员面前的一项重要且迫
学位
随着当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养老压力骤增。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得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结构及养老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当前的老人养老需求,从而产生矛盾。基于此现状,一种新型的以智能化为手段嵌入到社区内的养老及服务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北京市从老龄人口的实际出发,对不同需求层次的老年人进行分类养老,简称“9046”规划。即:居家养老的要占到90%;由于床位所限仅有4%的老年人会到专门的大
学位
自从1990年初开始,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口在逐渐增加,规模在不断扩大,家庭和社会的抚养比在逐渐增加,人口红利在减少,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金支出等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解决老龄化问题成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知识、丰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但在传统的养老观念中,老年人却总是被视为被动的服务接受者,普遍忽略了老年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基于此,1999年国际社会就提出了
学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寻求新的养老出路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口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口的高龄占比越来越大,家庭成员由于养老专业知识的缺乏,无法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不断弱化,传统居家养老已经难以为继。当前社会上许多养老机构也存在着床位匮乏、成本居高不下、人文关怀缺失等问题,大多数老人不愿选择养老
学位
在老龄化大背景下,社会负担加重,加之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人口流动,农村老年人口规模迅速增大,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空巢老人增多,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互助养老模式的出现成为一种较为符合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一种模式。本文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更好的途径促使空巢老人参与互助养老模式,以更好地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  本文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个案研究为辅,以河南S县的空巢老人为研究对象,对空
学位
近些年来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的养老体系中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居家养老,这种养老方式不适应统一管理的要求而且不能形成产业化发展,也不符合现代社会信息时代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当前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大的养老需求。因此,要养老服务发展速度要赶上我国老龄化速度,实现老百姓老有所养的梦想,就必须攻克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难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老年人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发展,我国养老服务模式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老人追求高质量、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供给,如何建设与老人需求、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养护机构等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成为城市老人的养老新选择,这是在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基础上,构建的养老新模式。嵌入式养老机构避免了家庭及社区养老服务的非专业性,机构养老环境的陌生性,结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公益事业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个体能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在线捐赠或是点击转发等行为参与互联网公益项目,互联网公益已然成为当今人们参与公益的主流途径。然而,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赶不上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互联网公益事业的发展也伴随着很多问题的出现,亟需引导人们积极参与互联网公益项目、探索出互联网公益事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