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行止——黄榦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y3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行合一,将理学思想付诸实践,主张学术与政事并举,是宋代士大夫尤其是道学中人表现出来的较为突出的时代风格。黄榦是宋代朱子后学典型代表,士大夫生活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其选择道学作为终身追求,原因较多,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黄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际遇决定的。宋代道学的兴盛,其代表性大儒所在的地方社会更成了道学传播的重要地域,朱熹所在福建便以朱子学传播为主。在福建,因地域优势,士人大驰心于朱子学,黄榦便也是在这样的大氛围中自然地开始接受朱子学,并成为其最忠诚的弟子。南宋追求道德的士风,影响了士人的价值追求。黄榦是朱子最主要的弟子与传承人之一,他的思想和成长受朱子影响最深,被称为“朱门颜曾”,与朱子关系“最为亲密”。朱子选择黄斡托道托孤;而黄斡为又终其一生,忠贞不二地传播朱子的道学思想,实践着朱子的思想。黄榦衍述师说,留存大量著述,其中有确立朱子儒家道统地位的《圣贤道统传授总叙说》,叙述朱子生平学问与政事的《朱子行状》,编有寄托师门厚望的《仪礼经传通解》之丧祭二礼等,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相对而言,本文更加注重黄斡的实践及在实践中的表现出的理念以及它们是如何结合互动的。理学式的理想人生,在大量墓志铭、行状中表现十分集中。从事儒业,志在性理之学;事亲孝友,严守儒礼;求圣贤之道,而能践其实者,成为黄榦称赞的对象。作为道学家的黄榦,可以从其做地方官时所经手的案件所写的书判和申状中窥见朱子学在现实世界的应用,了解黄榦丰富的“理”学世界。观察黄榦书写“判由”,可以看出,他一方面依据法律条文,但更多时候是先从“理”出发。在判语里,他常常用大量的“义理”说教。黄榦致力于改变风俗,一方面劝说细民少讼,另一方面提倡重视儒家孝道,重视人伦之情,希望改变不孝不尊不合理的行为,对士大夫提出不同一般人的严苛要求。黄榦虽然身为地方官,被排除在中央政权运行系统之外,但是并没有对这个国家的政治形势和运行抱漠视态度。在他与人交流的书信中,黄榦常常批判时政,批判现状,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他希望通过“明义理,正人心”改变内忧外患的局面;认为“壮国势而消外侮”在于“立火本、明火义、克己私、收人才”;他入幕吴猎府不惮战事,奔走在穷山绝谷之间;任安庆知府,致力于修城筑墙,安民实郡;道学家和地方官的双重身份,使得黄榦的为政理念的核心是“为民”,实际上黄斡为官期间也一直“笃意于民”,不畏强权,做了大量惠民工作。
  综观黄榦执政地方生涯,其在事功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在石门酒库,他忠于职守;在临川县理讼与赈灾,平抑米价;在新淦县,理讼和治纲运;在汉阳郡,致力社会救济,赈荒,宁为百姓而罢官;在安庆府,守边城、结保伍、免起夫;在地方县学、军学中宣传理学思想;建立道统祠、庙学;重视书院讲学;传播社仓的“絮矩”之道。作为朱子最忠实的弟子,黄榦一直把传播朱子学视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无论是为官还是赋闲,他都在致力于朱子学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而身为地方官员为传播朱子学提供了更大的优势。通过到各地为官,黄榦把朱子学传播到各地。不同于普通士大夫,道学士人十分注重师承关系,以朱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从“为己之学”的角度终身致力于学习道学。他们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圈子即“学术共同体”,以师生关系为基础,因思想学说一致而联系在一起,他们互相推荐与帮助,同道之间互相讨论修正,传承朱子思想。
  黄榦对朱学的体认是出于内心的认同。这种对朱学的认同,使得作为士人的黄榦在出于处之间虽有矛盾,然而一旦出为吏即实行之,使理学思想作用于民。他不畏强权,为民请命;他关心家国,愤世嫉俗;他以理学意愿贯彻到行世与交往之中,让我们看到理学在当时的积极意义。而黄榦与朱子学的关系,也让我们看到一种思想的传播,其得益于官方支持,更要有本身的思想魅力,还要有一批传道乐学的弟子。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模式,对《庄子》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尝试对包括《庄子》在内的中国典籍翻译提出一些建议。《庄子》一书在近一百年内被翻译了多次,译者中包括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和汉学家理雅各等。然而,《庄子》文字“汪洋恣肆”,“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且距今又2000多年时间距离,其理解难上加难,误译以及错译在所难免。要掌握《庄子》一书的真实含义首先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本文中,笔者
学位
由于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仍然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期,社会各领域发展相对不均衡,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从而在办学经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与专业等方面,使教育发展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民办教育更是在国家无力举办大规模教育事业的情况下,起着不可或缺的弥补作用。因此,民国建立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得力于民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此时的私立学校发展较快,也日
学位
教育是博物馆主要功能之一,而中小学教育又是博物馆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界对于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于如何建立二者间良性互动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重庆地区部分中小学、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中小学教育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如何建立博物馆与中小学良性互动机制。本文共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讨论了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已有研究的成果
重庆中梁山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质带的北缘,有着丰富的溶岩洞穴资源,在这些洞穴中多有第四纪动物化石埋藏,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珍贵化石标本,之后该地区化石鲜有发现及研究。2009年,重庆师范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实验教学中心对该地区进行系统调查,在多个岩溶洞穴发现了动物化石。本文通过考古报告的形式,以中梁山两个代表性的洞穴为例,通过洞穴地层沉积、发现的化石标本种类,客观记述该地
文天祥(1236-1282),字履善,号文山道人。祖籍四川成都,生于吉州庐陵富川(即今江西省吉安县富田乡文家村)。21岁即高中,被宋理宗擢为第一,乃丙辰榜状元。历任宁海军节度判官、江西提刑、知赣州等地方官职,以及秘书省校书郎、礼部郎官、刑部郎官等职,后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文天祥,作为南宋末期的状元宰相,既能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又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而且文
学位
巫文化在古代是一种全球现象,中国也曾相当盛行。巫巴山地是中国巫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对此不仅有远古文化典籍的记臷,有远古发掘的有力证据,有历史时期的材料证明,还有不少流传至今、可以捕捉的典型案例。巫巴山地的巫文化之所以得以较早产生、迅速成长且在当时发挥重大影响,其重要原因在于盐的存在。正由于巫师阶级掌握了巫巴山地的盐业资源,他们才有了聚众建国的底气。本文的研究正是围绕着巫巴山地的“巫盐”文化进行的,
学位
本文选取梁代社会控制方式为研究对象,力图以南朝社会变革为大背景,从梁代统治政治角度出发,研究梁朝社会控制方式的横、纵向交叉变革,并探讨梁代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期深化对梁代社会历史的认识。梁代统治中,最具代表时期的当属梁武帝之治。萧衍在位长达四十八年,在梁朝五十五年的统治期间,梁武帝统治时期无疑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以前代统治为警戒和借鉴,梁朝社会的转型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
学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史上,宋明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时期,此间大家辈出,星光灿烂。其中朱子学尤为重要,朱子学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不用多言,凡读书识字者皆知。学习和研究朱子学的专家和学者甚多,关于朱子学的论著与论文也甚多;朱子学的深入阐释和广泛传播,是凝结了许多后学者的心血和智慧,但是对朱子门人及其思想研究却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对于做好朱子门人及其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朱子学思想理论体系的研究,有
学位
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社会的组织、制度、文化等控制手段,及社会控制的决策、实施、监控和反馈等过程的系统运转来实现的。社会控制的功能在于维系社会的稳定与秩序,由此达到社会的治理。社会控制手段种类很多、分类不一,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政治、文化三类控制方法,而每一类中又包含许多具体的工具性手段。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会控制的方法来分析李覯对北宋中期社会问题的认识,以及解决的措施。本文介绍了北宋经济、文
学位
宋朝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实行羁縻统治,设置羁縻州县峒,任命各民族大小首领为官,并世袭其职。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北宋对川西少数民族实行“因俗而治”,在生活习惯和法律上都给予一定的照顾。在处理民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时,宋朝统治者也都倾向于采取调和与抚慰的办法安定夷人。边地众多民族杂居,情况要比汉地复杂,这就对地方官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要熟悉当地的风土民情,精明能干有远见卓识等。艰苦而复杂的环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