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1]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立德树人”的任务必须依靠各个学科的教学来落实,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将社会责任确定为核心素养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当中。[1]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立德树人”的任务必须依靠各个学科的教学来落实,通过各学科的教学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教育部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将社会责任确定为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要点以后,2017版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进一步对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虽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没有明确提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为了在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与高中生物学衔接,同时为一线初中生物老师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教育提供一点经验和参考,开展了本次研究。本文综合使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多种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了“生物学社会责任培养”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对重庆初中生社会责任培养现状的调查以及对重庆初中一线生物教师开展的生物学教学社会责任培养现状的调查以了解当前重庆初中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情况。调查结果如下:(1).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总体水平不高,尤其在社会参与和科学实践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偏低,生命健康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相对较高;(2).不同性别的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社会参与维度和科学实践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要显著高于女生。(3).不同年级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无显著差异。(4).不同学校之间的学生在某些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5).教师对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培养的意识和主动性不够,对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解也不够深入,没有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教学。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初中教材中社会责任的相关内容,选用情境教学、探究教学和合作教学三种教学策略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教学设计。在前测的基础上选择社会责任素养水平相当的两个班,一个作为实验班进行一学期的渗透社会责任教育的教学实验,另一个班作为对照班进行常规教学。在学期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进行差异性检测,以确定用选择的教学策略进行社会责任渗透教育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是否有效。实践结果表明:选用探究教学、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社会责任渗透教育的教学能使学生在社会参与、生态环保、科学实践维度的社会责任素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对上述结果加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学校和家庭平时都比较重视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但是在利用生物学社会热点和所学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进行拓展教学方面还有所欠缺。(2)当前大多数初中生物教师在思想意识上认同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行为上还不够主动和重视。(3)教师对于男生和女生的社会责任教育还没有做到因性施教。(4)教师偏向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而相对忽视学生社会责任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针对当前初中生物学社会责任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措施: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要改变地区对学校的评价方式。不以单一的分数或者升学率来评价学校,重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其次,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减轻教师的负担,让教师有精力专注教学技能的提升促进课堂的生成,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让教师从思想上和行为上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第四,学校应该适当组织一些生态环保和科学探索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发展社会责任素养。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学校培养学生生物学社会责任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1).教师自身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加强对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的解读和教材中社会责任有关素材的挖掘。(2).结合教材内容和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来设置教学环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3).除了在教学中进行社会责任渗透教育以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有趣的课外实践活动或者相关知识竞赛、辩论赛,设计社会责任考核试题等来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4).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关注生活,把素材收集放到平时。充分利用身边的显性和隐性课程资源,结合社会热点和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提升学生探索生物科学问题的兴趣。(5).对于男生和女生要因性施教。尤其对于女生,要着重培养她们对运用所学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生物学问题的能力,缩小男生和女生社会责任素养水平的差异。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与化学学科在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中有着密切联系。而目前我国中学教学仍以分科课程为主,忽视了生物学与化学知识是相互渗透的,不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科学观。在此背景下,生物学与化学之间的知识交叉教学得到了大力倡导。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交叉教学上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各种新型教学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生不仅能够快速的掌握课本当中的各种知识,还能够将自己的学习能力延伸到课堂之外,从而实现全面综合发展的目的。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国正在对“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进行普及,很多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对这种模式十分推荐。通过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比可以发现,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改革道路上引入新的思路,同时也让课程改革充满新的活力。“翻转课堂”,也被一部分学
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标志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又一次推进。方案不仅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还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教学任务的焦点,并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优化课程结构。大概念是指居于学科核心位置,代表学科本质的,有组织、有结构的知识模型和方法,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大概念通过其强大的引领和解释作用,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地理学的基本观点、研究方法以及思维方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注重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应用于教学并积极开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鉴于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和纪录片的特性,纪录片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普遍喜爱,因此是非常值得开发和利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在认知结构学习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决定了我们国家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必须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教育部出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个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就包含有问题解决。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解决问题富有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在特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引领作用,就不得不重视激发高中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在“选科”新高考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科目的选科率较为落后,因此不得不重视对高中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研究。《政治生活》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的组成部分,对探究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政治生活》课为例对高中生思想政治
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是思想政治学科任务之一。时下教育热点研学旅行对培育高中生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知识的学习还局限于学校课堂,不能更好的领会中国共产党的方针与政策。高中研学旅行是学校传统课堂的延伸,具有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特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研学旅行对社会生活的具体事件真实体验得到深化,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科内容。通过高中研学旅行有利于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有关教育公平的研究已有很多,宏观层面多关注教育政策、教育理念,微观层面多关注师生关系、在线学习,对于课堂教学资源与学生的认知偏好不匹配所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仍未受到足够重视,认知偏好为课堂教学的教育公平提供了研究视角。有关认知偏好的已有研究是泛学科化的,多从认知风格、视觉认知方面进行,而较少关注学科教学尤其是化学教学方面。化学三重表征是研究化学学习方式的独特手段,不仅能
教师心理韧性是指教师坚强面对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展现出的韧性,能够有效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保驾护航,帮助其继续从事教师行业,目前,教师研究方向的热门议题之一就是教师心理韧性。中学化学课程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课程之一,对提升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价值,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必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教师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刚踏上工作岗位的中学化学新手教师,面临着缺乏教学
自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发表以来,隐喻开始从认知的角度被诠释,而不再被局限为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法。隐喻的研究也从此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隐喻相关的诠释和应用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长久不衰的研究话题,大量研究层出不穷。有关概念隐喻的文献综述表明,在与教学相关的概念隐喻研究中,尤其是在英语作为二语的教学领域,与中学英语教材相关的概念隐喻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