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学是当前趋势,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的责任非常重大。通过德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激励策略的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教学管理质量。有利于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学,从而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鉴于此,本文对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激励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班主任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激励策略的意义
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班主任教师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开展德育工作,并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以确保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另外,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兴趣爱好、性格及思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地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选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激励学生。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师要注重实施激励策略,以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全面深化普及,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能促使学生在受到激励后更加努力地学习。比如,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学生做一件好事后会得到相应的分数,这也是一种激励策略,能激励学生去做更多的好事;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立相应的惩罚制度。并让学生通过民主化的形式参与到制度的设立中去,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服从班主任教师的管理。所以,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必须有效地实施激励策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多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激励策略
1、巧用精神激励
小学时期的学生“三观”正处于萌发阶段,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并未形成良好判断能力,所以需要班主任加强指导,实现通过精神激励来让学生对社会具备理性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来进行探究,其认为学生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而对于直接经验来说,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经历,而间接经验则是班主任或家长所开展的各种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所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为了实施激励策略,要求班主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利用课本内容来传播价值观。
例如,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采用特殊的节日、榜样激励。我国有着各种节日,而且在各节日背后都隐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我国传统美德观念高度相符,所以班主任应合理利用各种节日来落实向学生传递爱国情感、热爱民族,具备尊老爱幼等美德。而班主任也应注重选择各教学资源,积极选取具有典型的榜样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所选取的榜样可以是对社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人物,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了解榜样的高尚情怀、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班主任也应收集相关影视材料,为学生播放,实现在观看中对自身品行产生影响,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2、善用物质激励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为了实施激励策略,要求班主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进行物质激励。马斯洛需求学说认为人们的本能需求是具有层次性的,只有在需求的驱动下刁会做出各种行为。其中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也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良好学习体验,而通过物质奖励会直接地满足学生基本需求,这也是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
对于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对一切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所以在采用物质激励时,食物是最容易满足学生需求的激励。班主任应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把食物当作主要激励,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鼓励。与此同时,学习用品以及各种体育用品也都是学生较为喜欢的激励物品,学生都希望受到班主任的认可,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会激发学生动力、学习热情,而且各种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都是在小学时期必需的东西,所以在实用性、情感性上都较为科学合理。
3、增设奖惩措施
如果说品德标兵只是通过暗示的方式在小学德育中发挥激励的效果,那么班主任增设奖惩措施,就等于将激励措施摆放到台面上,直接明了地调动小学生参与德育的动力。有奖励因素在,小学生会因为荣誉、物质的鼓励与刺激,想要更好地表现自己,力争上游。这需要班主任适当把握奖励尺度,不要让小学生因强烈功利心作祟而导致德行學习太过虚假。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性不够沉稳,很容易在德行学习的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班主任还需要适度采取惩罚措施,加大监督、鞭策的力度,让小学生在激励作用下消除懈怠心理。同时,通过惩罚措施的落实,小学生也会时刻警示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班主任可以根据小学生日常的德行学习表现,有针对性地运用奖罚激励策略。如果看到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溜号走神,开小差,拒绝执行,班主任应当惩罚小学生的错误行为。比如实施剥夺性惩罚,先暂时取消该生的某种权利,让其进入反省的状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需要注意,惩罚的力度需要恰到好处:不宜太轻,否则会让学生觉得不痛不痒,从而将错误重复再犯;也不宜太重,不然小学生会因畏惧感而失去德行学习的活力。对于德行学习十分优异的小学生实施奖励措施,有助于保持学生的进取动力。奖励的力度需要班主任细致把控:奖励过高,容易导致学生骄傲自满;奖励过低,学生会误解班主任对其不重视或态度敷衍,从而丧失德行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班主任应当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合理运用激励策略,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满足感、成就感,让激励的效果在小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规范,保障学生的身体与心理能在健康的状态下成长。
参考文献
[1] 谢凤梅.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探析[J]. 科教导刊,2019(13):72-73.
[2] 彭鑫.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2019(11):168.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激励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班主任教师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激励策略的意义
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班主任教师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策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开展德育工作,并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以确保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另外,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在兴趣爱好、性格及思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地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选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激励学生。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道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还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所以,在实施道德教育时,教师要注重实施激励策略,以提高小学道德教育的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全面深化普及,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德育工作中实施激励策略,能促使学生在受到激励后更加努力地学习。比如,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设立评价标准,学生做一件好事后会得到相应的分数,这也是一种激励策略,能激励学生去做更多的好事;同时,教师也可以设立相应的惩罚制度。并让学生通过民主化的形式参与到制度的设立中去,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服从班主任教师的管理。所以,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必须有效地实施激励策略,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要多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的激励策略
1、巧用精神激励
小学时期的学生“三观”正处于萌发阶段,但是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并未形成良好判断能力,所以需要班主任加强指导,实现通过精神激励来让学生对社会具备理性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来进行探究,其认为学生的认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而对于直接经验来说,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经历,而间接经验则是班主任或家长所开展的各种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所以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为了实施激励策略,要求班主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利用课本内容来传播价值观。
例如,在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采用特殊的节日、榜样激励。我国有着各种节日,而且在各节日背后都隐藏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我国传统美德观念高度相符,所以班主任应合理利用各种节日来落实向学生传递爱国情感、热爱民族,具备尊老爱幼等美德。而班主任也应注重选择各教学资源,积极选取具有典型的榜样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所选取的榜样可以是对社会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人物,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了解榜样的高尚情怀、无私奉献精神,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班主任也应收集相关影视材料,为学生播放,实现在观看中对自身品行产生影响,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
2、善用物质激励
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为了实施激励策略,要求班主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进行物质激励。马斯洛需求学说认为人们的本能需求是具有层次性的,只有在需求的驱动下刁会做出各种行为。其中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班主任也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得到满足,从而获得良好学习体验,而通过物质奖励会直接地满足学生基本需求,这也是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途径。
对于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对一切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注意力很难保持集中,所以在采用物质激励时,食物是最容易满足学生需求的激励。班主任应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把食物当作主要激励,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鼓励。与此同时,学习用品以及各种体育用品也都是学生较为喜欢的激励物品,学生都希望受到班主任的认可,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会激发学生动力、学习热情,而且各种学习用品和体育用品都是在小学时期必需的东西,所以在实用性、情感性上都较为科学合理。
3、增设奖惩措施
如果说品德标兵只是通过暗示的方式在小学德育中发挥激励的效果,那么班主任增设奖惩措施,就等于将激励措施摆放到台面上,直接明了地调动小学生参与德育的动力。有奖励因素在,小学生会因为荣誉、物质的鼓励与刺激,想要更好地表现自己,力争上游。这需要班主任适当把握奖励尺度,不要让小学生因强烈功利心作祟而导致德行學习太过虚假。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性不够沉稳,很容易在德行学习的过程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班主任还需要适度采取惩罚措施,加大监督、鞭策的力度,让小学生在激励作用下消除懈怠心理。同时,通过惩罚措施的落实,小学生也会时刻警示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
例如,班主任可以根据小学生日常的德行学习表现,有针对性地运用奖罚激励策略。如果看到学生在德育活动中溜号走神,开小差,拒绝执行,班主任应当惩罚小学生的错误行为。比如实施剥夺性惩罚,先暂时取消该生的某种权利,让其进入反省的状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需要注意,惩罚的力度需要恰到好处:不宜太轻,否则会让学生觉得不痛不痒,从而将错误重复再犯;也不宜太重,不然小学生会因畏惧感而失去德行学习的活力。对于德行学习十分优异的小学生实施奖励措施,有助于保持学生的进取动力。奖励的力度需要班主任细致把控:奖励过高,容易导致学生骄傲自满;奖励过低,学生会误解班主任对其不重视或态度敷衍,从而丧失德行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班主任应当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合理运用激励策略,让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收获更多的满足感、成就感,让激励的效果在小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生活习惯与行为规范,保障学生的身体与心理能在健康的状态下成长。
参考文献
[1] 谢凤梅.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实施激励策略探析[J]. 科教导刊,2019(13):72-73.
[2] 彭鑫. 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2019(1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