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6岁高龄的刘绪贻先生,最近完成了他的口述自传。这本口述自传内容非常丰富,不仅讲述了刘先生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而且勾画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写出了这一大转变时代中的一个知识分子的成长与追求,以及许多相关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
书名“箫声剑影”来自清人龚自珍的诗。龚自珍在多首诗里写到箫和剑,抒发他的“箫剑情怀”——一种既沉郁苍凉又激越昂扬的情感意蕴。刘先生自幼爱读龚自珍的诗文,后来更是仰慕这位爱国的先觉者的思想和人品。既忧国忧民,又愤世嫉俗,这是大转变时代中国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特征,相距百年而同处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刘绪贻和龚自珍,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箫韵幽忧,剑气如虹。
在刘先生身上,确有这种看似矛盾的箫剑组合:土与洋,传统与现代,潜心学术与直面现实,已经著作等身却依然笔耕不辍,早就蜚声世界却始终只是一位学者、教授,不入庙堂也未涉世场,所获头衔和荣誉,全都是学术性的、民间的。这种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这本书里最精彩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刘先生对西南联合大学那段经历的记述和评说。
说到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刘先生概括为十个字:“爱国、民主、科学、艰苦、团结。”照他的解释,后面两项与当年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间的合作有关。这实际上是前面三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关键还是前面的爱国、民主与科学。爱国就是抗日救亡,民主与科学也就是“五四”启蒙精神,这不正是“救亡与启蒙”吗?西南联大的校歌里就有“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很清楚,救亡与启蒙紧密相关。西南联大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刘先生列举了那些大师级“人杰”的名单,同时也谈到了另一个方面;联大师生“教书、读书不忘救国”,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特别是1944年,在那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知识青年从军热潮中,西南联大有1000多人投笔从戎,走上了战场,有的还为国捐躯,再没有回来。
刘先生深情怀念他的老师,重点介绍了7位大师级的教授。他们都是引领青年学子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亦师亦友的“精神界之战士”,他们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那种“温良恭俭让”,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人类的文明的传承和积淀。刘先生用了6个小节分别介绍的7位教授是:陈达、吴文藻、谢冰心、潘光旦、费孝通、吴宓、冯友兰。
刘先生的讲述,敬重、宽容之中是非分明。这集中反映在对潘光旦、吴宓的评述中。潘光旦先生是文法理工无所不知的通才大家。更其重要的是,他一生所从事的多种学科研究,无论是优生学、性心理学、民族学,还是教育学、人类学、谱牒学,这一切种种,其目的全在于社会的改造、社会的进步。虽然,他的某些观点,刘先生并不同意。
与之相对照,是关于吴宓的介绍。刘先生曾受业于吴宓,后来他们又是同事和邻居,但因吴宓一贯反对新文化运动,思想保守,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相互间并没有直接交往。但刘先生依然热情地赞扬吴宓在中西文学方面的修养,特别是在教学上的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和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等值得称道的种种。但也同时指出,吴宓身上确实存在不少矛盾和奇特之处,违背常理常情,可以宽容也可以理解乃至同情,却不能像前些年一些论著那样,不加分析地一概称颂。
书名“箫声剑影”来自清人龚自珍的诗。龚自珍在多首诗里写到箫和剑,抒发他的“箫剑情怀”——一种既沉郁苍凉又激越昂扬的情感意蕴。刘先生自幼爱读龚自珍的诗文,后来更是仰慕这位爱国的先觉者的思想和人品。既忧国忧民,又愤世嫉俗,这是大转变时代中国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共同的精神特征,相距百年而同处于民族危亡之际的刘绪贻和龚自珍,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箫韵幽忧,剑气如虹。
在刘先生身上,确有这种看似矛盾的箫剑组合:土与洋,传统与现代,潜心学术与直面现实,已经著作等身却依然笔耕不辍,早就蜚声世界却始终只是一位学者、教授,不入庙堂也未涉世场,所获头衔和荣誉,全都是学术性的、民间的。这种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著作中。
这本书里最精彩也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刘先生对西南联合大学那段经历的记述和评说。
说到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刘先生概括为十个字:“爱国、民主、科学、艰苦、团结。”照他的解释,后面两项与当年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间的合作有关。这实际上是前面三种精神的具体体现,所以关键还是前面的爱国、民主与科学。爱国就是抗日救亡,民主与科学也就是“五四”启蒙精神,这不正是“救亡与启蒙”吗?西南联大的校歌里就有“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很清楚,救亡与启蒙紧密相关。西南联大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刘先生列举了那些大师级“人杰”的名单,同时也谈到了另一个方面;联大师生“教书、读书不忘救国”,积极参加抗日活动,特别是1944年,在那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知识青年从军热潮中,西南联大有1000多人投笔从戎,走上了战场,有的还为国捐躯,再没有回来。
刘先生深情怀念他的老师,重点介绍了7位大师级的教授。他们都是引领青年学子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的亦师亦友的“精神界之战士”,他们的思想品格和精神风貌,那种“温良恭俭让”,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人类的文明的传承和积淀。刘先生用了6个小节分别介绍的7位教授是:陈达、吴文藻、谢冰心、潘光旦、费孝通、吴宓、冯友兰。
刘先生的讲述,敬重、宽容之中是非分明。这集中反映在对潘光旦、吴宓的评述中。潘光旦先生是文法理工无所不知的通才大家。更其重要的是,他一生所从事的多种学科研究,无论是优生学、性心理学、民族学,还是教育学、人类学、谱牒学,这一切种种,其目的全在于社会的改造、社会的进步。虽然,他的某些观点,刘先生并不同意。
与之相对照,是关于吴宓的介绍。刘先生曾受业于吴宓,后来他们又是同事和邻居,但因吴宓一贯反对新文化运动,思想保守,所以“道不同不相为谋”,相互间并没有直接交往。但刘先生依然热情地赞扬吴宓在中西文学方面的修养,特别是在教学上的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和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等值得称道的种种。但也同时指出,吴宓身上确实存在不少矛盾和奇特之处,违背常理常情,可以宽容也可以理解乃至同情,却不能像前些年一些论著那样,不加分析地一概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