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导入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导入新课是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和关键。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一、初中数学课导入的原则
  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它是上课的出发点和所要达到的归宿。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衡量一堂课成败的首要标准,教师应该对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識、要达到什么要求、培养学生哪些能力、达到什么水平、对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如何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等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时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2.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要通过教学内容予以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体现在教师对概念、定义的表述,所作的论证,引用的事实、材料和语言表达等都要正确无误,具有高度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内容正确、方法得当、前后连贯、自然过渡、干净利落、效果显著,千万不能观点过时、牵强附会、前后矛盾、无的放矢、错误百出。导入,可能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可能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所以新课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设计。
  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体现。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适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一般正经历从直观表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便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教师的“导入”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引出新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二、初中数学课导入的方法
  1.生活实际事例导入法
  《新课标》强调,“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使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理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在一个充满探索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感到生活中需要这方面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中学习素材的呈现,力求体现“问题情景——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事例导入是选取与所受内容有关的生活实例或某种经历,通过对其分析,引申,演绎归纳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强调了实践性,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之功效。同时让学生感觉到现实世界中处处充满数学。这种导入类型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尤其对于抽象概念的讲解,采用这种方法更显得优越。
  2.实验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情境导入法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
  例如预备数学“等可能事件”一课,基于预备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本课由上海中心气象台今日天气预报:“明天降雨的概率为80%……”。明天会下雨吗?这一问题创设情境,然后从多个生活实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等可能事件,从而引出新课内容。这样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新知,符合探求知识的规律,这样安排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同时也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善“导”,学生方能“入”。 导入设计远远不止以上几种,但无论哪种导入都要重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数学实际,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科学设计、灵活运用。比如,对生源比较弱的班级可以实施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而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可多用问题导入。 另外,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十分巧妙的导入,所以不必每一节课都要绞尽脑汁去设计, 有时可以开门见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开始就明确目标,单刀直入。无论是设计情境以刺激学生的动机, 还是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目的都是启发引导,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投入、积极思维,所以要短小精悍,达到目的即进入正题, 切忌拖拉, 影响新课教授。另外,预设的导入方案要通过教学实践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进行调整,提高实际效果。
其他文献
当今,最令师生头痛的问题莫过于写作,一提起作文,同学们就叫苦连天,怨声载道,有如谈虎色变。多年来作文就像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师生的头顶上,以致喘不过气来,也有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费了一番功夫,但由于方法不得当,老师辛苦,学生疲倦,收效甚微,“好心”不得好报。长期以来,作文一直困扰着师生。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共同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從而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根据几年来作文教学的实际,我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的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乐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更能增进音乐的体验与感受。通过总结几年来的实践教学工作,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几点心得和上次音乐教师培训的感悟,
摘 要: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开发学生创造性的重要手段。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学科,其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初中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素质与科学教学方法的较高标准也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秀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1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
摘 要:学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战略重点和基础,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运动量;有氧运动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感,完成课的任务,是每位体育教师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呢?  一、教材激发  (1)科学性。即在教材安排上做到先后得当。例如学生在
面对小学英语教学,我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一点,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应该制造活跃的英语课堂气氛,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往往这一点也是最难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管理好一个学生就像是管理好一个班级一样,而我们家教部的老师们,相对来说是更伟大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管理着十多个、甚至是二十多个班级。其次,充分研究每一位学生上课所需教授的教材,认真备课,激发学生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