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时代呼唤体育工作者不仅要把学生培育得体魄健壮,更应重视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适应未来生活和学习的新型人才。本文从改变教法、创造氛围、实施差异教学、鼓励提问、培养创新思维等方面阐述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学生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只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我在上体育课时,让学生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忽然间遇上倾盆大雨”,并给他们5分钟时间准备。练习口令下达后,有些学生以跳跃的形式越过假想的“小河”;有些学生拉着“病号”急速跑向“安全区”;有些学生则以冲刺的形式来逃避“雨淋”;还有学生则一边学动物跳,一边口里喊着“暴雨来了,快回家吧!”如此等等,在各显神通的瞬间,不但他们的力量、速度、弹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而且给他们一个极好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为学生创造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
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压抑、畏缩、紧张的环境中学习,他的效率有多少呢?在这样的气氛中,他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能发挥多少呢?我们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在动力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的创新成果,让他们成为学习主人。
例如,我在上“短距离自选起跑练习,推小车”这一课时,开始部分我打破了传统的徒手操——辅助性练习的固定模式,而采用了小群体活动出现,活动项目多种多样(呼啦圈、跳绳、踢毽子、角力器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项目,自己选择相应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索和实践。这样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充分活动,从而产生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力的民主学习气氛,为基本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为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差异的教学
在学生练习50m跑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想跑出好成绩,在日常比赛中能取得第一名,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但部分学生由于个子矮小或肥胖等种种原因,每次练习或比赛成绩都不够理想 ,总是落后于别人,从未享受过第一的成功的快乐。我在上此课时,改变了以往在一条起跑线一起跑的方法,而采用了自选的起跑点起跑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起跑点跑,这样经过多次调整,速度慢的学生起跑点在速度快学生起跑点前适当的位置,起跑后,跑在后面的同学奋力地追赶前面的同学,最后同时到达终点,这种做法改变了速度慢的学生总是跑在后面的被动局面,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大增。
四、鼓励学生提问,保护创新萌芽
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是创新的动力,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我国古代的“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说明创新学习贵在“疑”。学习就要不断有疑,以疑为线索才能获得知识,有所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和积极回答,尤其对一些新奇有创意的问题我会和同学们一同讨论和探讨。
如在学习前滚翻动作时,有的同学翻不过去或翻过去又蹲不起来,还有的翻斜出了垫子,这样就有同学问,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才翻不过去的?为什么不能蹲立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翻斜了呢?所有这些问题,我都给同学们分析和回答。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求胜和表演欲望,从而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反复练习和尝试,从中悟出练好技术的方法,大大增加了他们思考探究的热情。
五、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的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灵活方法。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新的方法。
例如,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地教学,复习教学内容规定的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比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以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体操,还有武术编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扶持学生展开充分想象,从而进行积极的创造,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精心培养。相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创新能力会得以逐步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学生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本人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学,教师主宰课堂教学的一切,学生只是一个盛放知识的容器。现在,我们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运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创新精神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我在上体育课时,让学生以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忽然间遇上倾盆大雨”,并给他们5分钟时间准备。练习口令下达后,有些学生以跳跃的形式越过假想的“小河”;有些学生拉着“病号”急速跑向“安全区”;有些学生则以冲刺的形式来逃避“雨淋”;还有学生则一边学动物跳,一边口里喊着“暴雨来了,快回家吧!”如此等等,在各显神通的瞬间,不但他们的力量、速度、弹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而且给他们一个极好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在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为学生创造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
试想一下,一个人在压抑、畏缩、紧张的环境中学习,他的效率有多少呢?在这样的气氛中,他的聪明才智、创造能力能发挥多少呢?我们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民主氛围。在动力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的创新成果,让他们成为学习主人。
例如,我在上“短距离自选起跑练习,推小车”这一课时,开始部分我打破了传统的徒手操——辅助性练习的固定模式,而采用了小群体活动出现,活动项目多种多样(呼啦圈、跳绳、踢毽子、角力器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选项目,自己选择相应的练习方法与手段,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索和实践。这样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充分活动,从而产生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力的民主学习气氛,为基本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为目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实施差异的教学
在学生练习50m跑过程中,每个同学都想跑出好成绩,在日常比赛中能取得第一名,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但部分学生由于个子矮小或肥胖等种种原因,每次练习或比赛成绩都不够理想 ,总是落后于别人,从未享受过第一的成功的快乐。我在上此课时,改变了以往在一条起跑线一起跑的方法,而采用了自选的起跑点起跑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同程度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起跑点跑,这样经过多次调整,速度慢的学生起跑点在速度快学生起跑点前适当的位置,起跑后,跑在后面的同学奋力地追赶前面的同学,最后同时到达终点,这种做法改变了速度慢的学生总是跑在后面的被动局面,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兴趣大增。
四、鼓励学生提问,保护创新萌芽
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是创新的动力,也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我国古代的“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说明创新学习贵在“疑”。学习就要不断有疑,以疑为线索才能获得知识,有所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思考教师提问和积极回答,尤其对一些新奇有创意的问题我会和同学们一同讨论和探讨。
如在学习前滚翻动作时,有的同学翻不过去或翻过去又蹲不起来,还有的翻斜出了垫子,这样就有同学问,是什么地方做得不对才翻不过去的?为什么不能蹲立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翻斜了呢?所有这些问题,我都给同学们分析和回答。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求胜和表演欲望,从而引导他们自主地进行反复练习和尝试,从中悟出练好技术的方法,大大增加了他们思考探究的热情。
五、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的思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灵活方法。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新的方法。
例如,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地教学,复习教学内容规定的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比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以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体操,还有武术编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扶持学生展开充分想象,从而进行积极的创造,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精心培养。相信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创新能力会得以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