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数学模型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首要任务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课堂建构数学模型,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数学工具性的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的需要。本文阐述了构建数学模型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方法,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建构 数学模型 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习内容上,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块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的能力。这些内容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数学模型。所谓数学模型指的是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化和提炼、再通过数学语言、符号或图形等形式对其进行概括与归纳、描述、反映特定的问题或具体事物之间关系的数学结构。在小学阶段,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为一系列的概念系统、算法系统、关系、定律、公理系统等。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构数学模型,学生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构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建构,理解和把握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一、构建数学模型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本质特征。
  1.在小学阶段,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为一系列的概念系统、算法系统、关系、定律、公理系统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这样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过程。例如,在小学数学中,几何初步知识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是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剪一剪、拼一拼,架起新旧知识连接的桥梁,从而推导出相应的面积公式。学生自己建立了相关的数学模型,获得了建立这些模型的方法,就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样,概念系统和算法系统本身是重要的数学模型,又是构建其他数学模型的基础,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把握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说,构建并把握好以上模型,正是把握住了数学学习的根本。
  2.学生在探索、获得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也同时获得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程序与方法,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其意义远大于仅仅获得某些数学知识。研究数学问题的模式,可以表征为:抽象—符号—应用。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数学化”。数学化的过程,正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发展性学力的过程。
  二、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
  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这是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所具备的一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构建模型更为重要的是强调用真实的情景展示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在探索、获得数学模型的过程中,能同时获得建构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而这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其意义远大于仅仅获得某些数学知识。
  三、构建数学模型是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
  传统教学重视纯知识的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重视书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科课程的教学,忽视活动课程的开发;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严重脱节,对问题解决的方法习惯于单一化,灵活性多样性不够,对复杂的变化因素不能够准确深刻地把握,抑制思维,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在构建模型,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体会到数学与大自然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从现实问题情景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只有这样,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才有了相应的环境与氛围。构建数学模型,研究数学模型,正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决定问题解决程度如何的关键。
  四、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
  1.建构数学模型应该让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再在直观的事例中进行具体的分析。
  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对于探索或发现性学习来说,猜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在教学生一些数学定理之前,我们不妨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大胆地去猜想一下这个定理。例如:在学生在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之后,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地猜想一下它的面积计算可能会和谁有关,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学生应该会想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推测出可能会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有关,再让学生从教师所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梯形材料中进行研究,从直观的图形中开展具体地分析,从而找出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最终得出结论。
  2.建构数学模型应该让学生在许多直观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中进行有效的综合比较。
  综合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数学现象、数学实例的分析情况进行整理组合,从而形成对这一类数学知识的总体认识。比较是对有关的数学现象、数学实例,区别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数学中的比较是多方面的,包括多少与大小的比较,相同与不同的比较,结构与关系的比较,定律与性质的比较,等等。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彼此之间存在的同一性与相似性,一边解释其背后的共同模型。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我先由死海的含盐率引出,再给出许多相关的实例,比如:出勤率、合格率、成活率、及格率、发芽率、出粉率等。学生通过综合得出以上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百分率,都是求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再通过比较得出虽然都是百分率,也各有各的不同,含盐率是指盐的重量占盐水重量的百分之几,而出勤率则是指实际出勤的人数占应出勤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建构数学模型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它们所具有的共性,再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等进行概括。
  抽象是从许多数学实例或数学现象中,发现其共同的本质特点。而概括则是把抽象出来的共同点用数学的语言或符号等形式进行归纳和总结。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的实例使学生从中抽象出它们的共性是: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最终用数学符号概括出:a÷b=a/b(b≠0)的结论。
  4.建构数学模型一定要让学生进行充分地验证,得出结论之后再进行有效的应用。
  在学生初步得出结论时,教师要给予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进行充分地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现象,并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猜想,最终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并运用这个规律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这不仅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且是发现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并通过分析、抽象、概括出了之间的规律。这时我提出:那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学生再通过充分的操作进行验证,从而得出只要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具备以上的规律。同时学生还发现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不仅是平行四边形,而且是一个长方形,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不仅是一个长方形,而且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即正方形。
其他文献
学位
摘 要: 数学是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用数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 数学知识 生活经验 运用    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数学,教师在日常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数学就会感觉很轻松、快乐。同时也为学生在生活中
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训练学生用语言展示思维过程,训练学生口语的条理性、逻辑性,从而把思维训练与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数学课堂 口语训练 思维    “基础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在培养目标中指出: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口语是交流与合作最重要的工具,语文已把学生的口语训练纳入能力训练目标,数学教师也应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加强
摘 要: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合学生的数学情境,提炼出数学模型,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愉快地投入到探索学习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去思考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情境
摘 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应让数学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融进生活、融进活动,把生活问题带进数学课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把看似枯燥的数学教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营造数学课堂教学之美,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  关键词
我国大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何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处处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提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唇楼而虚无飘缈。  教学过程中如何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自觉地结合生活实际,充分感受并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生活中挖掘数学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节的现象,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课相对比较抽象,教师备课相对比较麻烦,学生也比较难接受,使用电子白板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传统的黑板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直接在白板上进行电脑多媒体系统的操作,充分实现教师教学技能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具有改善教学、优化师生互动的多种潜能。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把需要的内容随意地调出来,简单地拖拉,可以使教学按照预设进行,同时在生成的同时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把前面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