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十多年以来,小学教育在课堂教学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北江乡中心小学为例,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发生的改变,为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发展和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学生主体;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71-02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乡村学校的小学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工作者在对课程进行多角度和多方式的不断反思之后,总结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弊端,再通过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变化发展史,不仅见证了新课程改革的历程,而且对反思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成果具有积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后的乡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上更趋于多样化,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也在不断转换,教学模式由单一和封闭走向开放、多样和民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变化,为深入推进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一、课堂互动内容不断增多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十多年里,我校数学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方面有所加强。
  1.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所加强
  在新课程改革以前,我校的数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只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受到班级人数和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大部分问题是由所有学生一起回答的,课堂中缺少一对一的互动交流。
  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这一现象。从整体上看,我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频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个体的培养,教学形式也由学生齐声共答转向一对一的问答。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最大公因数”时,某教师就设计了一对一、一对多的互动交流环节。
  师:在上课之前先点名,需要用到找因数的一些知识,被点到的同学请站起来答“到”,如“5号到”,明白了吗?
  师:8的最小因数和最大因数到了没有?
  生1:1号到。
  生2:2号到。
  生3:4号到。
  (教师重申要求,学生回答)
  生1:1号到。
  生4:8号到。
  师(小结):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
  师:6的因数到了没有?
  生1:1号到。
  生2:2号到。
  生5:3号到。
  生6:6号到。
  师(小结):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
  ……
  在这种问答形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仅获得了更多思考问题的时间,还能使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完成。除此之外,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出现问题之后,能够及时地与教师取得沟通。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有了更多表现的机会。
  2.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不断增多
  我校课堂教学不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所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也有所增加。新课程改革在促进教学方式不断转变的同时,也使教师更注重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也越来越注重学习小组的讨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是同桌之间进行討论。在观察各组学生讨论情况的同时,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正和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由此,我校数学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不断得到提升。
  二、课堂教学方式不断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促使数学教学成果更加完善。
  1.转换教学课堂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上唯一的主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只一味地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忽视了学生个体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长期被动的学习状态下,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学方式的不断发展,教师在教学中逐渐转换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摆脱了被动的学习状态。新课程改革以后,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由教师讲解向学生讲解不断转换。学生讲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讲解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不断提高,而且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具有积极意义。学生讲解的增多导致了教师讲解在课堂讲解中所占的比重减少,由此可见,教师在逐渐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也逐渐转换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2.课堂练习时间逐渐减少
  课堂教学中,学生讲解的比重增高,教师讲解的比重越来越少,随之而来的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课堂练习所占的时间越来越低,传统教学模式下“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逐渐被替代。总体来看,课堂练习时间的减少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了,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动手操作”与“探究学习”被广泛应用于我校数学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就设计了自主探究的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
  师:你们已经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如果让你们做一个长方体,能完成吗?   生(情绪高涨地齐声回答):能!
  师:请拿出你们准备的小棒、三通或橡皮泥,小组合作制作长方体。做之前,先商量准备怎样做,做什么样子的,然后才开始动手做。
  (生制作,师巡视,适当指导)
  师:请汇报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
  生1:我们组拿出12根小棒,把它们截成长短不同的3组,每组4根,然后用三通拼插,就制成了一个长方体。
  生2:我们组想做一个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所以我们把小棒截成了8根一样长的和4根一样长的。
  师:制作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3:我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有互相平行的,还有互相垂直的。
  师:哪些棱是互相垂直的?
  生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互相垂直。
  生4:我发现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和过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短有关系。(手拿长、宽、高相差较大的长方体)你看这个长方体和其他组的就不一样。
  师(展示两个组制作的长方体):确实不一样。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发现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
  像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课堂,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学习中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另外,这样的课堂对学生推理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十多年里,我校数学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上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改革推动着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因此,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思想不断融入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将新课程改革进行下去,为推动乡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莉萍.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策略[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0).
  [2] 容宏新.回到原点,看课改的未来——对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十年的思考[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2(1).
  [3] 庞亚东.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以渭源县清源镇第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为例[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3).
  (責编 唐先丽)
其他文献
[摘 要]智慧从动作开始。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加深对知识的感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关键词]动手操作;知识经验;对比归纳;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5-0025-01  “认识100以内的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熟
[摘 要]“预学单”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效,“预学单”不仅是提前学习的指路牌,还是传递学习方式的秘籍。高质量的预学单是实现预习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分五个阶段设计了预习单,重在消除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  [关键词]预习单;设计;错误;时段;实践;货币;人民币;分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
[摘 要]在小学的“图形与几何”概念教學中,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表征、操作表征、图示表征等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教学的改进与反思,对帮助学生形成丰富表象、积累活动经验、形成空间观念给出了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多元表征;图形与几何;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20-02  当前,小学低学段
[摘 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区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一个亮点版块。由于认识的不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忽视其多样性和相对性;认为“策略”教学是一种知识性教学,忽视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认为“策略”需要专门集中性教学,忽视平时的渗透孕伏;认为“策略”是典型性的,忽视策略的交叉性。通过注重“策略”的感受和引入,加强“策略”的理解和提炼,凝练“
[摘 要]先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准确把握学情,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再通过板块的形式组织教学,淡化“教”的痕迹,隐去“练”的味道,凸显“学”的氛围,让“倒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简洁明了、新颖生动,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颖 生动 倒数 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32  教学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对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而且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对话 三角形 内角和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38  以往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大都采用量、剪、拼等实践
[摘 要]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应该从学生所熟知的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生活情景入手。以“混合运算”教学为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中经历建模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模型思想;混合运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9-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
[摘 要]探寻如何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为形式,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整体成长的有效路径,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实践教学研究中,如果教师都能注意教学的意义关联,学会审视课堂,反省并改进教学行为,就能通过一个个扎根日常的教学基点,习得一类课的教学推进方法,从而逐渐变革思想和行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意义关联;
[摘 要]基于元认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教学调查,对学生的元认知基础了解到位,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引导,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朱国荣老师讲授的“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从学生元认知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构建了三角形的完整认知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轴对称图形是从对称体系中抽象出来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善于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入手,逐步抽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丰富的活动操作中,将概念具体化,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对称;活动操作;概念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6-02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