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素质教育在学生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审美理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中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结合自己大提琴教学实践,从大提琴教学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力量培养、音乐素质教育环境建设等方面阐述了音乐教学中贯彻音乐素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音乐鉴赏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
1音乐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音乐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功能弱化了。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技能教育。其实只能机械地演奏乐器而无法把乐谱化为优美的音乐语言去感染听众,没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再高超的技巧也只能是一门技艺而不是真正的音乐。二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应试教育。音乐考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大多数音乐教育有意无意的把应试考试看成了教育的目的。这种重提高,轻普及,重比赛,轻教学的现象使音乐教育失去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三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只重视少数“极具音乐天斌”的尖子学生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
2音响感知能力
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实际上是指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对音乐中的基本情绪的相似体验。因为音乐的基本情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已具有某种约定俗。其实每个人都具备音乐潜能,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音乐素质教育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全员性”和“普及性”。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应是培养人”。
3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的语言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人们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将非具象性得以具象的实现。但是联想和想象不是任由听众凭空想象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音乐本身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听着者更多参与的是想象和联想,这也是聆听者感悟领会音乐实质内容的方式之一。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在鉴赏过程中就有很大差异。例如,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欣赏刘天华的二胡作品《空山鸟语》,教师为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在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个人对这部二胡作品的理解。然而得到的是很多学生认为是小鸡在争食,赛跑一类的想象。诚然,课上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且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但是这种对音乐作品的意图盲目的揣测,无疑是背离作者赋予作品的原本意图。把音乐审美鉴赏看成是与生具有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对鉴赏能力培养提高的否定。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曾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由这段文字可见,对于任何作品的想象和联想必须以作曲家本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经历这些非音乐因素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对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有所帮助的。
4音乐艺术实践
我们在鉴赏音乐时,经常把与音乐作品或作曲者产生的共同情感体验称之为“共鸣”。音乐艺术实践,这是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台表演等,使他们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喜爱。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各地要加强学生所学乐器或音乐与我国民族音乐的结合。比如学习音乐节奏时,要加强对民乐的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这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延伸。在课程设置上,鼓励学生进行跨系、跨学科的选修。并提高选修课程的考试要求、提高选修课的质量。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与姊妹艺术的广泛联系中拓宽艺术视野,使之融会贯通,提高整体内在素质。同时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不断吸收音乐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拓宽学生音乐的研究领域与发展空间,从而为一些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和从事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5音乐学分析
音乐学分析通常采用音乐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新视角,紧密结合音乐技术分析对作品进行社会性、历史性的探讨,突出技术性理论与相关社会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融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较高的理论层次。音乐学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5.1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具有多维性。音乐学分析不仅重视技术分析,而且更关心将这种技术分析深入到其中的音乐思想及创作本质的理解当中,使之提高到哲学的层次。另外,对音乐作品的多维研究还体现在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诸如申克分析理论、音乐图像方法、数列结构分析方法、比较学方法、精神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心理学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信息论方法等等。例如,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就可以将音乐技术分析与社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紧密结合,在讨论音乐创作手法的同时应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他的创作。注重考察贝多芬周围的人群以及他们对贝多芬生活、心理与思想的影响,结合贝多芬的社会行为心理的分析,赋予他音乐风格一种新的解释。
5.2强调从技术分析到对作品做出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判断的辨证统一过程。音乐学分析强调在探讨作品本体的同时,注意把作品放入作曲家的艺术创作、观众接受、艺术效应等整个作品存在的总范畴之中进行考察,力求获得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研究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的著名作品《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时,可通过技术分析微观到其“入侵”音乐主题来自一首德国民歌的骨干音框架,从而在宏观上认识到,它是前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历史写照,进而揭示出作品中饱含的为争取人类生存与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
5.3提倡用现代释义学中“视界融合”[3]的视角来解释音乐史。释义学在19世纪后逐渐形成,它是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探究的理论。现代释义学奠基人伽达默尔提出“视界融合”的方法,认为我们分析作品文本应该用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新视界,进入一种新理解。这是因为,历史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没有终点,即使前人已经对某一个问题得出了结论,但随着时间的改变,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改变,以及研究者的变化,对同一问题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音乐作品应不断的由后人做出新的释义。
5.4音乐学分析要求将作品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注重结合音乐自身的纵向发展和社会文化思潮的横向影响,对作品的音乐技法、风格生成以及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对歌剧《沃采克》的分析,既要强调贝尔格将现代作曲技法巧妙地组织在古典音乐曲式结构之中的独特手法,也要展示出西方表现主义美术作品对它的影响,更要看到世纪末悲观主义、轮回宿命论的思想影响。这种结合社会大文化与作品的联系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方法,不仅能清晰地比较出不同时代音乐风格技法的特点,而且能够对社会文化如何具体体现在音乐作品当中,社会精神又是怎样融汇于音乐之中进行深入的阐述,进一步提高了作曲技法在音乐文化上的研究层次。
参考文献
[1]郑艺、钱今帼.音乐—素质—教育[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1).
[2]赵继红.高校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3]常德坤.浅谈艺术学校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8(1).
[4]林忠东.从大提琴教学谈中国音乐教育的若干问题[J].莆田学院学报,2004(4).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音乐鉴赏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
1音乐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音乐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音乐“素质教育”功能弱化了。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技能教育。其实只能机械地演奏乐器而无法把乐谱化为优美的音乐语言去感染听众,没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再高超的技巧也只能是一门技艺而不是真正的音乐。二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应试教育。音乐考级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但大多数音乐教育有意无意的把应试考试看成了教育的目的。这种重提高,轻普及,重比赛,轻教学的现象使音乐教育失去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作用。三是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专业教育。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时只重视少数“极具音乐天斌”的尖子学生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
2音响感知能力
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实际上是指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对音乐中的基本情绪的相似体验。因为音乐的基本情绪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已具有某种约定俗。其实每个人都具备音乐潜能,都是音乐教育的对象。音乐素质教育就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全员性”和“普及性”。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应是培养人”。
3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作为一种非语义的语言对于客观世界的描述,人们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将非具象性得以具象的实现。但是联想和想象不是任由听众凭空想象的。在音乐鉴赏教学中,由于音乐本身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听着者更多参与的是想象和联想,这也是聆听者感悟领会音乐实质内容的方式之一。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聆听者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在鉴赏过程中就有很大差异。例如,笔者曾观摩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欣赏刘天华的二胡作品《空山鸟语》,教师为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在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表达个人对这部二胡作品的理解。然而得到的是很多学生认为是小鸡在争食,赛跑一类的想象。诚然,课上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而且教师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但是这种对音乐作品的意图盲目的揣测,无疑是背离作者赋予作品的原本意图。把音乐审美鉴赏看成是与生具有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对鉴赏能力培养提高的否定。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曾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由这段文字可见,对于任何作品的想象和联想必须以作曲家本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经历这些非音乐因素为依据,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对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是有所帮助的。
4音乐艺术实践
我们在鉴赏音乐时,经常把与音乐作品或作曲者产生的共同情感体验称之为“共鸣”。音乐艺术实践,这是音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演奏、歌曲演唱、舞台表演等,使他们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和喜爱。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民族乐器演奏方面,各地要加强学生所学乐器或音乐与我国民族音乐的结合。比如学习音乐节奏时,要加强对民乐的学习。人文素质教育,这是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延伸。在课程设置上,鼓励学生进行跨系、跨学科的选修。并提高选修课程的考试要求、提高选修课的质量。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与姊妹艺术的广泛联系中拓宽艺术视野,使之融会贯通,提高整体内在素质。同时要增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不断吸收音乐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以拓宽学生音乐的研究领域与发展空间,从而为一些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和从事研究做好前期准备。
5音乐学分析
音乐学分析通常采用音乐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新视角,紧密结合音乐技术分析对作品进行社会性、历史性的探讨,突出技术性理论与相关社会学科理论方法的交叉融合,具有广阔的视野和较高的理论层次。音乐学分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5.1对音乐作品的分析具有多维性。音乐学分析不仅重视技术分析,而且更关心将这种技术分析深入到其中的音乐思想及创作本质的理解当中,使之提高到哲学的层次。另外,对音乐作品的多维研究还体现在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诸如申克分析理论、音乐图像方法、数列结构分析方法、比较学方法、精神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心理学分析法、社会学分析法、信息论方法等等。例如,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就可以将音乐技术分析与社会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紧密结合,在讨论音乐创作手法的同时应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他的创作。注重考察贝多芬周围的人群以及他们对贝多芬生活、心理与思想的影响,结合贝多芬的社会行为心理的分析,赋予他音乐风格一种新的解释。
5.2强调从技术分析到对作品做出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判断的辨证统一过程。音乐学分析强调在探讨作品本体的同时,注意把作品放入作曲家的艺术创作、观众接受、艺术效应等整个作品存在的总范畴之中进行考察,力求获得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的深刻理解。例如,研究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克维奇的著名作品《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时,可通过技术分析微观到其“入侵”音乐主题来自一首德国民歌的骨干音框架,从而在宏观上认识到,它是前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真实历史写照,进而揭示出作品中饱含的为争取人类生存与和平而战的伟大精神。
5.3提倡用现代释义学中“视界融合”[3]的视角来解释音乐史。释义学在19世纪后逐渐形成,它是对意义进行理解和解释探究的理论。现代释义学奠基人伽达默尔提出“视界融合”的方法,认为我们分析作品文本应该用现在的视界与艺术作品中体现的过去的视界相融合,从而达到一种新视界,进入一种新理解。这是因为,历史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没有终点,即使前人已经对某一个问题得出了结论,但随着时间的改变,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改变,以及研究者的变化,对同一问题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此,音乐作品应不断的由后人做出新的释义。
5.4音乐学分析要求将作品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注重结合音乐自身的纵向发展和社会文化思潮的横向影响,对作品的音乐技法、风格生成以及精神内涵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对歌剧《沃采克》的分析,既要强调贝尔格将现代作曲技法巧妙地组织在古典音乐曲式结构之中的独特手法,也要展示出西方表现主义美术作品对它的影响,更要看到世纪末悲观主义、轮回宿命论的思想影响。这种结合社会大文化与作品的联系来对作品进行分析的方法,不仅能清晰地比较出不同时代音乐风格技法的特点,而且能够对社会文化如何具体体现在音乐作品当中,社会精神又是怎样融汇于音乐之中进行深入的阐述,进一步提高了作曲技法在音乐文化上的研究层次。
参考文献
[1]郑艺、钱今帼.音乐—素质—教育[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1).
[2]赵继红.高校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3]常德坤.浅谈艺术学校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8(1).
[4]林忠东.从大提琴教学谈中国音乐教育的若干问题[J].莆田学院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