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做学创合一”成为促进“成长”的一种方式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t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体现,学校的差别就是文化的差异;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动力的源泉,学校的意义就是文化的陶冶。从2002年开始,我校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和发展:以关注人的“成长”为核心,建构以“成长”为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现已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特色。《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多家媒体对我们的做法进行深度报道,省教育学会、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分别来我校召开现场推介会,进行推广宣传。
  
  一、以“做学创合一”架构“成长”
   在学校文化建构过程中,我们按照教育本质追求、学校历史文化、人的发展需要确立学校办学使命--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人的成长方式很多,“做”、“学”、“创”是最为重要的路径。为此,我们又围绕这一教育使命,确定师生的行为追求——“做学创合一”的校风。
  1.使命的意蕴
   每所学校的办学使命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也有自己的“解读”,我校“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办学使命的意蕴是:
   “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得到发展,由一个缺少知识的“自然人”,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这个过程是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过程,也是“人”成长的过程。让“人”得到“成长”是学校使命的核心“内容”。
  “幸福”,是人生命的价值,是生命的追求,也是生命的能力。幸福是孕育成功的温床,是启迪智慧的钥匙,也是培育情感的基础。教育既关注成长,也追求幸福。教育的目标让人能够幸福成长,教育的理想让人追求幸福成长,教育的过程让人体验幸福成长,教育的结果让人享受幸福成长。
  “一生”,是人生命的历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一生,要从人的一生需要出发,为他们终生发展打基础,立足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的教育。让人一生幸福成长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本质。
   “我们”,是每一个学生、教师、家长和周围的社会成员。教育的对象不应只是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应是教育者,也都应是受教育者。“成长”是人的生命需求,每个人都渴望成长,都需要成长,也都在成长。
   学校以“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作为学校使命,体现了“人”发展的根本需求——成长;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追求——尊重孩子的差异,依靠和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更体现了大教育观——家长、孩子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
  2.校风的内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方式,但在不同的成长路径中也有共同的“元素”。我们认为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做”、“学”和“创”,“做”、“学”、“创”是人成长的关键“要素”。基于这样的理念,要想实现“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办学使命,应树立“做学创合一”的校风,引导广大师生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一、要“做”。“做”是获取知识、探究真理的最佳途径。自己有什么想法先去做,不要在想中空度时光,也不要在说中浪费光阴。每个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多实践,多探究。二、做中学,学中创。“做”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改善中“做”,在做中学习,在学中创造。三、做事、学习和创造合为一体。把做事、学习和创造融为一体,边做边学习,边学边创造。四、做人、学习和创业合为一体。把做人、学习和创业的教育“融合”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业,为人一生幸福成长奠基。
  
   二、用“做学创合一”促进“成长”
   学校的价值追求不只是一种理念或信仰,更需要我们广大师生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诠释,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去实践。
  1.在课程中践行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要想让广大师生能够“做学创”必须用课程“支撑”。一是在校本化的国家课程中实践。国家课程虽然是“国家规定”的课程,但是各个学校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追求进行“校本化实践”。我校在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过程中,把“做学创合一”作为教和学的重要方式。语数外学科教学践行让学生自己“学”,在“学中做,学中创”;科学、美术、劳动技术学科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做”,在“做中学,学中创”;作文教学让学生先“‘做’要习作的内容”,后“作文”,即在“做中创,写中创”。二是在人本化的校本课程中实践。实践智慧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人的成长需要实践智慧的不断“生发”。我校校本课程的确立以师生的“成长需要”为宗旨、“做学创合一”为目标进行建构。我们把“做学创”作为校本课程选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在校内开设“综合实践课”和“做中学”,在校外开设“劳动实践课”和“万里行”……通过这些关注“做学创合一”的校本课程促进学生成长。三是在个性化的生本课程中实践。我们根据人的成长需要,引导学生根据个体特长和爱好建构自己的生本课程,促进个体优势智慧的张扬和劣势智慧的发展。从中年级开始,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自习”“生本课”,内容由自己确定,不论是学校已开设的科目,还是社会生活科目;方法由自己选择,不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娱乐活动;方式由自己安排,不论是个人独立进行,还是和别人共同合作。通过个性化的生本课程让学生“做学创合一”,促进他们张扬个性,锤炼能力,彰显智慧,不断成长。
  2.在生活中实践
   “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内容。“做学创”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做学创合一”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在生活中实践自己的理念。一是在家务中实践。生命的成长需要生活的滋养,教育的一项重要目的应该让学生学会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校组织“家政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在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洗衣、做饭、烧菜、打扫房间,让他们在“做”中“学”家政技能,提升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二是在游戏中实践。小学生特别喜欢做游戏,如果没有“创”的机械“做”,只是无意义的玩耍 不是教育。为了让学生能够“做学创”,我们引导孩子自导“课间娱乐活动”,自编“课外体育游戏”。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创新节,根据学生编创内容的教育意义和其他同学的喜爱程度进行评奖,以此促进学生把课间“无序的自由玩耍”变成“有序的做学创”。
  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洪泽实小人正汲“大堤”之钟灵,淬“大湖”之毓秀,辛勤地“做学创”,幸福地“享成长”。
  
   (作者:洪泽县教育局副局长、实验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我在保定冀(jì)英学校上学。我喜欢在校园操场上运动、玩游戏,也喜欢在教室里上课听讲,我还常常在课间十分钟,约上几个好朋友到校门口前面的孔子像前,仔細欣赏。  孔子像位于学校主教学楼的正前方,它是用汉白玉雕(diāo)刻而成,用大理石做底的。雕像大约高不到两米,人物面容慈(cí)祥。雕像周围栽种着鲜花和树木,有黄杨,有迎春花和樱(yīng)花。  孔子像为什么在主教学楼的正前方呢?  听班主任刘老
那天,我写完作业,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漫画书。一只蚊子悄悄飞来,吸了我的血。好痒(yǎng)啊!我发现被蚊子咬了,很生气。哼,敢“塞(sāi)红包”,臭(chòu)蚊子,哪里逃!  这只蚊子落在桌子上,我的手掌慢慢靠近,轻轻一压,可它却吹着喇叭逃走了。过了会儿,它停在我白嫩嫩的左胳膊(gē bo)上。“啪!”右手一巴掌下去,还是没拍到,倒把自己的手臂(bì)打红了。但蚊子估计也吓坏了,它慌不择路地飞到
小巫婆想去外面玩,她刚跨上自己的小扫帚,突然又改变了主意。  小巫婆说:“哎呀,不行,骑着小扫帚飞,飞得太慢啦,一天玩不了几个地方!”  小巫婆看见了老巫婆的大扫帚。老巫婆是小巫婆的奶奶。这时,老巫婆正在睡觉,大扫帚就挂在墙上。小巫婆把大扫帚取下来,对正在睡觉的老巫婆说:“奶奶,我借你的大扫帚用一用啊。”  平时,老巫婆不许小巫婆用她的大扫帚。老巫婆说:“大巫婆用大扫帚,小巫婆用小扫帚。”  小巫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妖怪,有爱吃小孩的妖怪,有爱吃帽子的妖怪,有爱吃梦的妖怪,还有爱吃哭声的妖怪。古拉拉就是一个爱吃哭声的妖怪。瞧,他又在吓唬胆小的孩子了。  “别过来!”一个小女孩缩在角落里,一副楚楚动人的模样。  可是,古拉拉才不吃这一套,眼泪对他来说没用。他冲着小女孩做了一个更加可怕的表情。他的尖牙起码有三寸长,似乎一口就可以咬破人的喉咙。虽然他从来不吃小孩,但是那尖牙配上他的绿眼睛、朝天鼻、
自从实施课改以来,“健康第一”的思想始终贯穿在体育教学之中。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 ,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教师务必要开展创新型的体育教学。然而在这其间,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体育教学的源头活水。本着这一教学思想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以《立定跳远》这一课为例,谈一谈我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平中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爱说爱动,自控能力弱,注意时间短,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弱,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比中高年级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比中高年级难于驾驭。教师应遵循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
台湾学者林宝贵曾说过,“世界的聋教育,事实上就是一部语言沟通与语文教育的发展史”,而在某种意义上,沟通语言及其教学法的选择反映了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也相应产生了迥异的教学效果。  从聋生的认知特点出发,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早地为聋生打下语言基础,使他们掌握有益的语言知识和必备的沟通交往技巧,最大化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才是聋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才是聋生最根本的心灵诉求。  一、从规范
“厚德、博学、创新;爱生敬业、严谨求实;实践探索、求知明理”是我所在学校——土桥中心小学的校训,我们学校是一所山村寄宿制小学。  这些都是孩子们对青春期知识的无知所造成的。我们学校这的这些孩子的家长有90%都在外地打工,孩子节假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是亲戚朋友看管,而这些家长或是没文化、或是不愿讲,所以才导致了孩子在青春期的知识盲区,而这就急切需要学校、老师带领他们走出这块盲区。  就在我下决心要帮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一、探究性学习重要性的再认识  1、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科学兴趣,指对
农村学生语言积累匮乏,作文水平普遍不高的一个很直接的原因是阅读面很窄,阅读量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每学期仅靠教材中的二三十篇课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厚语言积累,增强语文素养。然而农村学生由于受学校办学条件、家庭环境、农村社会风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少,极大的影响了整体的语文教学效果。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顺利进行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