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现状研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shixi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口语教学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英语教学的难点。本文对非英语专业的口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口语教学提出了几点思考,希望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实际的口语应用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健词:非英语专业 口语教学 高校英语教学
  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对外交流日趋频繁,社会各界对口语好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近年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步,然而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仍不尽如人意。
  一.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现状
  1.对口语表达缺乏信心。由于当代课堂过分重视知识的输入,忽视输出或输出不足,且大学生对英语词汇量掌握甚少,语音语调和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大学生对口语表达缺乏信心,担心无话可说或出错而羞于开口;中国大学生较为含蓄谦虚,课堂上不愿主动发言,课外不愿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思想,更不愿与陌生人交流。因此大学生开口难,顺畅准确表述则更难,越怕就越不敢说,越不说就越不会说,长此以往,导致恶性循环,这些都制约了口语教学和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2.忽视英汉文化和语言思维差异顺畅的口语交流只是人们语用交流的表现形式之一,究其根本是交流双方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和语言思维方式的相互理解和认可。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虽有某些相似或相通,但是主体却大相径庭。文化差异导致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思维方式、内部系统和语用条件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学生不仅要注意对英语语言体系的学习,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文化差异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然而大学生往往忽略这点,导致在口语交际中沿用中文表达方式,造成思维混乱,逻辑错误,词不达意,虽然讲起话来流利顺畅,却使听者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云,最终导致交流不畅。
  3.学生对于口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这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教师的导向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重点,教师课上的讲解或是授课环节倾向于语法知识、句子结构和翻译等,那么学生自然而然认为英语学习对口语技能要求不高。其次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除少数发达省份的学生意识到口语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把精力放在刷题上。再者学生主观上消极怠慢,忽视口语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自信,害怕出错,这使得口语课堂上互动性不高,学生语言能力未得到锻炼和提高。
  4.听力教学和口语教学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众所周知,听是说的媒介,没有足够的听力材料的输入,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听力教学一样,口语教学也并未被独立出来进行专门教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孤立了听力和口语教学。教师只是单纯地布置给学生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或对话,从而忽视了标准语音和地道英语表达对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5.口语课时分配不足。口语能力的提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长期进行口语练习,但是课时分配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口语活动在课堂上正常有效的开展。现今很多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主要有两个方向:综合教程和视听说教程,其中涵括了英语学习的几大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即便现在大学英语提倡文化的输入和输出,教师们的授课重点依然放在单词的讲解、句子的分析、课文的意思上面,忽视了听力能力和口语能力。结果是教师只是使用总课时的五分之一的时间在进行短暂而又耗时的课堂口语练习活动!再者,大学英语的班级人数大多在五、六十人左右,学生不可能拥有足够的口语练习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二.提高口语教学效果方法的思考
  首先,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各种技能间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提高。由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不能孤立进行,而应该与其他技能,特别是听力技能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听懂和交谈,所以在口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遵循先听后说的原则,以听为基础,以听促进说的培养和提高,以听训练学生标准的语音和语调,以听让学生处于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以听带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无论英语基础知识牢固与否,性格内向外向,都需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达到提高自身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再次,英语口语并非是一种簡单的语言表达,而是与社会生活和人文习惯等紧密相连,因此大学生应掌握东西方文化差异,了解英美文化。这样,在英语口语表达中才能做到准确顺畅,收放自如。
  在口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地进行交流,从而使课堂效果得以提升。教师实际的口语教学内容应是在新兴教学模式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注重语言基本形式、语言文化、口语学习策略与技巧三大方面的结合,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实际的口语应用能力,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间文化、政治、教育、科技等不同领域的需要。
  (作者介绍:谭跃越,沈阳大学讲师)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朗读是借助语音形式生动、形象地表达文学作品思想情感和内容的言语活动,从古至今都为教育者所赞同,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能促进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理解和感悟课文思想,陶冶情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指导 有效策略  语文是一首诗,朗
打电话回家,我妈说:人家都说,北京的房子一夜涨了好几十万。  我说:涨就涨呗,跟咱也没啥关系。  她说:那是,你不买,跟你有啥关系呢。  又说:连个家也没有。  我心说,没房子就是没房子,怎么能叫没家呢。  天上飞的小鸟,不为房子忧虑,地上开的花草,不为房子忧虑,我有饭吃,有衣裳穿,有地方住,为什么要为房子忧虑呢。  自己没有的东西,要为它忧虑,那可忧虑的就太多了。这世间,自己能拥有的只是很少一部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老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人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本文探讨了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新课改理念为小学体育教育引入了新的观念,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颠覆了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小学体育从观念、教材、教学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英雄》、《墨攻》、以及《唐山大地震》为例论述国产大片10余年从产生、到发展的困境,再到其转型与突破的现实文化心理以及中国电影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不同的心态。  关键词:国产大片 传统文化 认同心理 发展过程  一.何为认同  “认同”在哲学和逻辑学中有“同一性”的意思,表示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也表示同一事物在时空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而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内容摘要:高中生对生活缺乏观察,按部就班,不能很好地创造生活;此外,他们缺少阅读,看问题过于狭隘,缺乏阅读生活的另一面视角;最后,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准则,无法体验真正的生活快乐,所以也就写不出思想有深度的文章了。  关键词:高中生 作文 思想 生活  生活如果没有了思想的秀逸,就好像乏味的菜肴,让人提不起食欲,而高中生作文思想的深度也是博得阅卷者观感的重要指标之一。记得,一位常州特级教师谈批改高考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大学音乐常识教学应新课改的要求,内容形式逐步向度多元化、灵活化转变,在学生感知欣赏、感情欣赏、理性欣赏的这个渐进体验过程中如果适时地加入一些通俗的视听兼容的影视音乐,发挥影视音乐独特的魅力,则有利于提高音乐常识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影视音乐 《音乐常识》 大学音乐 音乐欣赏   通过音乐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是高校开设《音乐常识》课程的
内容摘要:阐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的教学方法要则:一、通读全书的重要性与要领;二、把握中国文化脉络,学通《中国文化概论》,三、细嚼一些不易理解的难点问题,避免生吞活剥。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 自考 教学 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是秘书专业、新闻专业的必修课,而且对一些其它专业也据情加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本课程头绪多、内容广,所以许多自考学员反映学习难度较大,且实际通过率也的確较低。如何提高教
庄子有句话被很多人引用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句话很了不起。他赞扬这样极端的人格与力量:整个世界都在否定他,他却不感到沮丧;整个世界都在赞誉他,他也不会更进一步去做这些事。像这样的境界谁能抵达?大概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包括庄子自己大概都很难吧。但是作为一个理想至境,作为一个很高的目标,却实在不可以不想,起码要向往才好。  而李白这一生,他的“劝”和“沮”总是十分明显的。有人说
内容摘要: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写话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害怕写话”。一怕没内容写,二怕不知怎样写。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初步的写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低年级 写话 能力培养  可是,怎样才能做到使学生对感到困难的写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提高学生写话的能力呢?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  1.由浅入深,指导写话方法  一年级学生最初接触的写话就是用学过的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训练的
陈寅恪先生的分析细入毫发,如剥焦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然而一本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他仿佛引导我们走在山阴道上,盘旋曲折,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最终豁然开朗,把我们引上阳关大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有一年的春天,中山公园的藤萝开满了紫色的花朵,累累垂垂,紫气弥漫,招来了众多游人和蜜蜂。我们一群弟子们,记得有周一良、王永兴、汪籛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