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认知思维方式入手进行有效教学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dingdeaiqing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讲究有效这是硬道理,那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然后才可以合理地处理教材,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思维方式;有效教学
  
  课堂是学生也是教师的,作为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呢?从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手段。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效教学
  学生思维活动范围越广泛,暴露的思维过程就越多,这是数学教学中最有意义的部分。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交流思想与方法,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深刻理解、牢固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开展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以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严谨求学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中先顺应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然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索。
  例题 一名射击运动员,两次射击的成绩都是整数,平均成绩为6.5环,其中第二次射击的成绩为9环,问第一次射击的成绩是多少环?设第一次射击的成绩为x环,可列方程_____。
  生1:X+9=6.5×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把你的想法讲一下。
  生1:两个数的平均数是6.5,它们的和就等于6.5×2。
  师:这位同学很讲的很好,掌声鼓励一下。
  (全班热烈的掌声。)
  师:选第一题的同学还有和他不同的方法吗?
  生2:(X+9)÷2=6.5,因为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两个数的和除以2。
  生3:■=6.5,我的想法和他一样形式不一样。
  这些回答透露出初一学生的思维与小学生还十分接近。
  二、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合理处理教材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学生用小学的方法已经能够解出教材中要求用尝试检验法求解的方程,因此用教材的模式进行教学非常勉强。这节课在学习尝试检验法时并不是按照课本的编排进行,勉强确定出0到6的整数作为范围,而是直接让学生猜,这充分肯定了学生是这堂课的真正主人,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解方程而不愿意去猜,设计中增加了“不解方程,你能猜出X可能是多少环”的问题,然后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很自然会缩小猜测范围,而不是规定范围。
  例题 猜一猜:刚才列的方程■=6.5,要求不解方程,你能通过观察猜猜X可能是多少环?
  生1:X=4。
  师:你是用怎样的方法这么快就猜出了答案?
  生1:这方程我会算,很简单就可以算出来了。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会解方程,我对教材做了很大的改动,但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猜,因为他们能很快的解出方程。)
  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十分重要,这些构成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的这种积累以及与此有关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握不准,从而影响对教学的把握。在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方面,《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要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材的编写者就只对等式的性质做了简单的回顾。事实上,现在初一学生学过的小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的指出等式的性质,他们在解简单的方程时是用逆运算规律来解决的,而不是用移项的方法去解。他们在小学花了近一个月学习这样的方法,而且用的很熟练,因此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他们就不习惯用等式性质,觉的很麻烦。虽然逆运算的解法是正确的,但在这节课中出现并不是创新,而是旧的思维方式约束新的思维方式的介入。
  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中增加了探索等式性质的内容,体验到用等式性质解稍微复杂点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比小学的逆运算办法方便,适当引导学生暂时不要用小学的方法及思维方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同时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矛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逐步的接受理解等式性质。
  例题 解方程:7-X=12。
  不少的学生在解方程7-X=12时,是利用了小学学的逆运算,即X=7-12,所以X=-5,看来学生对逆运算的方法比较熟练也比较喜欢。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
  2006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为新时期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凭借自己对学科知识与结构的深刻理解;凭借自己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的准确把握;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深切感悟,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服务学生学习为目的进行指导。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上给于指导,在学生学习出现比较大的偏差的时候及时给予矫正。如学了完全平方公式之后,一节习题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化簡(-a-b)2。(下转第222页)(上接第139页)学生错得比较多,主要是化简的符号出现了错误。他们是采用公式(a-b)2=a2-2ab+b2,还是采用公式(a+b)2=a2+2ab+b2,还是先进行符号的处理呢?通常学生最先想到的是采用公式(a-b)2=a2-2ab+b2。
  解法一:(-a-b)2=(-a)2-2(-a)b+b2,用解法一时学生粗心经常会出现-2ab,容易造成符号错误。
  解法二:(-a-b)2=(-a)2-2(-a)(-b)+(-b)2=a2+2ab+b2,而此方法的符号是更加难以把握。
  下面的方法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是难以想到的,如(-a)2=a2,那(-a-b)2可先化为怎样的式子呢?原来(-a-b)2=(a+b)2。
  解法三:(-a-b)2=(a+b)2=a2+2ab+b2
  对于一道容易造成初一学生符号出错的化简题,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得出多种解题的方法,然后比较多种解题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方法。
  我们要不断诱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打破思维定势,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探索问题的创新精神与良好习惯,这应该也是老师所提倡的进行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于世章.展现数学思维过程的理性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6,(03).
  [2]李昌官.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六个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06).
  [3]张奠宙,赵小平.创新教育下的“教师主导作用”[J].数学教学,2006,(08).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通过对湖南省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城镇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调查发现:省城地区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显著高于边远地区,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教师教学效能感各个维度差异不显著;性别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不显著;不同科目与不同职务(班主任)教师教学效能感差异不明显,一般教育效能感显著高于个人教学效能感。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信息技术曾作为一种媒介被而应用于高校以及高中和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中。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设计就是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多个有理数相乘教学中,学生由已掌握的“两数相乘的法则”,来猜想出“积的符号规律”,并对猜想得出的结论通过举例来加以验证。而猜想又往往是以联想为中介的。学生通过联想,产生了一个个新的数学问题,从而把他们的思维引向了新的领域,也使他们不断产生新的求知欲望。  数学能力就是用熟悉教材形成概括的、简缩的、灵活的、可逆的联想和联想系统的能力。联想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
我的家在兰西北谢家岗啊啊满山的遍野果树白杨文化的大院歌声笑语男女的老少啊喜气洋洋我们的那个是老乡哎哎呀
摘 要: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提高学生的应用文读写能力,提高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和执业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语文课;教学;学生;能力    近年来,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放到了十分突出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怎样才能为企业输送大批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这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
传统的教育结构与传递方式同社会变化发生着矛盾。学习必须更有效果和效率,这一需要导致了教学设计过程,即一种能带来成功学习的合理方法。学习带有一定的任意性,教学却应该是有计划的。因此,作为设计者,教师的目标是建立能引起适当学习的可靠的教学。英语教学应从自身特点出发,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与发展学生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作为应当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使学生在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的同时,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从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想要做好,就必须经常反思过去的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遗。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发现: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初中阶段的基础没有打好,当高中课程难度较大时,他们就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难以跟上高中英语的快节奏教学,从而给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  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其转变角色,运用合作式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人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的成与败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教师上课伊始能否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即刻转移到课堂上,并使其处于积
唐代文学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不是大一统,而主要是得益于唐代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充分发展.
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对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提出了基本要求,其中把加强党的建设与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对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