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讲究有效这是硬道理,那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然后才可以合理地处理教材,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下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思维方式;有效教学
课堂是学生也是教师的,作为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呢?从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手段。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效教学
学生思维活动范围越广泛,暴露的思维过程就越多,这是数学教学中最有意义的部分。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交流思想与方法,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深刻理解、牢固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开展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以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严谨求学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中先顺应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然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索。
例题 一名射击运动员,两次射击的成绩都是整数,平均成绩为6.5环,其中第二次射击的成绩为9环,问第一次射击的成绩是多少环?设第一次射击的成绩为x环,可列方程_____。
生1:X+9=6.5×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把你的想法讲一下。
生1:两个数的平均数是6.5,它们的和就等于6.5×2。
师:这位同学很讲的很好,掌声鼓励一下。
(全班热烈的掌声。)
师:选第一题的同学还有和他不同的方法吗?
生2:(X+9)÷2=6.5,因为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两个数的和除以2。
生3:■=6.5,我的想法和他一样形式不一样。
这些回答透露出初一学生的思维与小学生还十分接近。
二、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合理处理教材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学生用小学的方法已经能够解出教材中要求用尝试检验法求解的方程,因此用教材的模式进行教学非常勉强。这节课在学习尝试检验法时并不是按照课本的编排进行,勉强确定出0到6的整数作为范围,而是直接让学生猜,这充分肯定了学生是这堂课的真正主人,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解方程而不愿意去猜,设计中增加了“不解方程,你能猜出X可能是多少环”的问题,然后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很自然会缩小猜测范围,而不是规定范围。
例题 猜一猜:刚才列的方程■=6.5,要求不解方程,你能通过观察猜猜X可能是多少环?
生1:X=4。
师:你是用怎样的方法这么快就猜出了答案?
生1:这方程我会算,很简单就可以算出来了。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会解方程,我对教材做了很大的改动,但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猜,因为他们能很快的解出方程。)
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十分重要,这些构成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的这种积累以及与此有关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握不准,从而影响对教学的把握。在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方面,《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要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材的编写者就只对等式的性质做了简单的回顾。事实上,现在初一学生学过的小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的指出等式的性质,他们在解简单的方程时是用逆运算规律来解决的,而不是用移项的方法去解。他们在小学花了近一个月学习这样的方法,而且用的很熟练,因此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他们就不习惯用等式性质,觉的很麻烦。虽然逆运算的解法是正确的,但在这节课中出现并不是创新,而是旧的思维方式约束新的思维方式的介入。
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中增加了探索等式性质的内容,体验到用等式性质解稍微复杂点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比小学的逆运算办法方便,适当引导学生暂时不要用小学的方法及思维方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同时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矛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逐步的接受理解等式性质。
例题 解方程:7-X=12。
不少的学生在解方程7-X=12时,是利用了小学学的逆运算,即X=7-12,所以X=-5,看来学生对逆运算的方法比较熟练也比较喜欢。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
2006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为新时期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凭借自己对学科知识与结构的深刻理解;凭借自己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的准确把握;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深切感悟,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服务学生学习为目的进行指导。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上给于指导,在学生学习出现比较大的偏差的时候及时给予矫正。如学了完全平方公式之后,一节习题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化簡(-a-b)2。(下转第222页)(上接第139页)学生错得比较多,主要是化简的符号出现了错误。他们是采用公式(a-b)2=a2-2ab+b2,还是采用公式(a+b)2=a2+2ab+b2,还是先进行符号的处理呢?通常学生最先想到的是采用公式(a-b)2=a2-2ab+b2。
解法一:(-a-b)2=(-a)2-2(-a)b+b2,用解法一时学生粗心经常会出现-2ab,容易造成符号错误。
解法二:(-a-b)2=(-a)2-2(-a)(-b)+(-b)2=a2+2ab+b2,而此方法的符号是更加难以把握。
下面的方法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是难以想到的,如(-a)2=a2,那(-a-b)2可先化为怎样的式子呢?原来(-a-b)2=(a+b)2。
解法三:(-a-b)2=(a+b)2=a2+2ab+b2
对于一道容易造成初一学生符号出错的化简题,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得出多种解题的方法,然后比较多种解题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方法。
我们要不断诱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打破思维定势,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探索问题的创新精神与良好习惯,这应该也是老师所提倡的进行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于世章.展现数学思维过程的理性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6,(03).
[2]李昌官.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六个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06).
[3]张奠宙,赵小平.创新教育下的“教师主导作用”[J].数学教学,2006,(08).
关键词:思维方式;有效教学
课堂是学生也是教师的,作为教师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呢?从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是一种有效教学的手段。
一、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效教学
学生思维活动范围越广泛,暴露的思维过程就越多,这是数学教学中最有意义的部分。课堂上让更多的学生交流思想与方法,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深刻理解、牢固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同时,开展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因为交流可以令学生积极投入和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严谨求学的习惯。因此,在课堂中先顺应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然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主动探索。
例题 一名射击运动员,两次射击的成绩都是整数,平均成绩为6.5环,其中第二次射击的成绩为9环,问第一次射击的成绩是多少环?设第一次射击的成绩为x环,可列方程_____。
生1:X+9=6.5×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请你把你的想法讲一下。
生1:两个数的平均数是6.5,它们的和就等于6.5×2。
师:这位同学很讲的很好,掌声鼓励一下。
(全班热烈的掌声。)
师:选第一题的同学还有和他不同的方法吗?
生2:(X+9)÷2=6.5,因为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两个数的和除以2。
生3:■=6.5,我的想法和他一样形式不一样。
这些回答透露出初一学生的思维与小学生还十分接近。
二、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合理处理教材
1.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
学生用小学的方法已经能够解出教材中要求用尝试检验法求解的方程,因此用教材的模式进行教学非常勉强。这节课在学习尝试检验法时并不是按照课本的编排进行,勉强确定出0到6的整数作为范围,而是直接让学生猜,这充分肯定了学生是这堂课的真正主人,考虑到一些学生已经会解方程而不愿意去猜,设计中增加了“不解方程,你能猜出X可能是多少环”的问题,然后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很自然会缩小猜测范围,而不是规定范围。
例题 猜一猜:刚才列的方程■=6.5,要求不解方程,你能通过观察猜猜X可能是多少环?
生1:X=4。
师:你是用怎样的方法这么快就猜出了答案?
生1:这方程我会算,很简单就可以算出来了。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会解方程,我对教材做了很大的改动,但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猜,因为他们能很快的解出方程。)
2.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十分重要,这些构成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前提条件
对学生的这种积累以及与此有关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握不准,从而影响对教学的把握。在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方面,《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阶段要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材的编写者就只对等式的性质做了简单的回顾。事实上,现在初一学生学过的小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的指出等式的性质,他们在解简单的方程时是用逆运算规律来解决的,而不是用移项的方法去解。他们在小学花了近一个月学习这样的方法,而且用的很熟练,因此解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他们就不习惯用等式性质,觉的很麻烦。虽然逆运算的解法是正确的,但在这节课中出现并不是创新,而是旧的思维方式约束新的思维方式的介入。
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中增加了探索等式性质的内容,体验到用等式性质解稍微复杂点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比小学的逆运算办法方便,适当引导学生暂时不要用小学的方法及思维方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同时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内在矛盾,启迪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逐步的接受理解等式性质。
例题 解方程:7-X=12。
不少的学生在解方程7-X=12时,是利用了小学学的逆运算,即X=7-12,所以X=-5,看来学生对逆运算的方法比较熟练也比较喜欢。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性,保证课堂教学有效
2006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在尊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为新时期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教师应凭借自己对学科知识与结构的深刻理解;凭借自己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的准确把握;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深切感悟,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服务学生学习为目的进行指导。
在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上给于指导,在学生学习出现比较大的偏差的时候及时给予矫正。如学了完全平方公式之后,一节习题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化簡(-a-b)2。(下转第222页)(上接第139页)学生错得比较多,主要是化简的符号出现了错误。他们是采用公式(a-b)2=a2-2ab+b2,还是采用公式(a+b)2=a2+2ab+b2,还是先进行符号的处理呢?通常学生最先想到的是采用公式(a-b)2=a2-2ab+b2。
解法一:(-a-b)2=(-a)2-2(-a)b+b2,用解法一时学生粗心经常会出现-2ab,容易造成符号错误。
解法二:(-a-b)2=(-a)2-2(-a)(-b)+(-b)2=a2+2ab+b2,而此方法的符号是更加难以把握。
下面的方法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是难以想到的,如(-a)2=a2,那(-a-b)2可先化为怎样的式子呢?原来(-a-b)2=(a+b)2。
解法三:(-a-b)2=(a+b)2=a2+2ab+b2
对于一道容易造成初一学生符号出错的化简题,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得出多种解题的方法,然后比较多种解题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适合的方法。
我们要不断诱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引发思维冲突,打破思维定势,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探索问题的创新精神与良好习惯,这应该也是老师所提倡的进行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于世章.展现数学思维过程的理性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2006,(03).
[2]李昌官.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六个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06).
[3]张奠宙,赵小平.创新教育下的“教师主导作用”[J].数学教学,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