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态度”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ud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心理学中,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情感包含在态度中,态度是以个体的情感为基础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态度”就是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格内涵,使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其丰富的人文性,能让学生在品味美的同时思想上得到净化、心灵上得到陶冶。语文特有的育人功能,可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态度”,使之积极进取,奉献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一、利用教材资源,陶冶性情
  1.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优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语文教师在备课中要“披文如情,沿波讨源”,将课文中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的句子和故事整理出来,找准时机讲授,以达到熏陶、感染的目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能敏锐地把握、挖掘课文本身的审美因素,运用导读艺术,努力创设美好的情境,形成美的情趣,并通过诵读、品味,给学生以性情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发展其美好的情感。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品味其诗般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生活深挚真切的感受和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学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环境。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的学习中,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容大度,最终感动廉颇负荆请罪,两人终成刎颈之交。这段佳话为学生消除个人恩怨,学会团结协作树立了典范。《劝学》则告诉学生学习贵在坚持与积累,不能一曝十寒,半途而废。《谏太宗十思疏》《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既向学生展示了说话的艺术,也使其懂得只有善于、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做事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徐志摩面对康河的柔波,甘心做一条水草;范仲淹面对浩淼的洞庭,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下乐而乐”的抱负和胸襟。好的作品能唤起学生的人文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学生在美的陶冶、情的感悟中获得理性的思索, 从而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热爱大自然、与他人和谐共处。
  2. 以榜样为动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语文教材中许多作品都非常生动,教师可采用直观演示、暗示启发、情景诱发,模拟表演等方法,充分挖掘课文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的“语文态度”。如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让学生感受“中流击水”“指点江山”“谁主沉浮”的豪情壮志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欣赏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能让学生深切地体味到东坡被贬黄州时孤寂冷落的处境及豁达超脱的情怀,使学生在品其诗文后,悟其为人,学习他身处逆境时“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情怀。李密的《陈情表》一文中的“柔弱孤苦,祖孙相依”“祖母多病,臣侍汤药”“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等句子,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李密孝顺祖母的哀哀钟情,进而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强化作文训练,开阔思维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写作文是需要思考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尝试去写作,就要用心去体验生活,用心去观察事物,把所思所想付诸笔端,爱恨情仇,斟字酌句,谋篇布局,调动所有储备,来展示他们的才华,展示他们的“成功”之作。在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方面,教师可以就某一景物引导学生思考,触动他们热爱大自然地情怀,如空旷的原野,巍峨的群山,流淌的溪水,清新的空气,盛开的鲜花,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怎能不使之怦然心动呢;也可抓住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热点话题让学生练笔,如汶川、玉树地震,西南巨旱,上海世博会,山西疫苗事件,矿难、车祸等,学生自有话说。我曾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士兵突击》,看后学生津津乐道故事主人公“许三多”。于是,我组织学生一起来点评“许三多”。通过这些作文训练,学生写下了他们最真实的看法,增强了是非分辨力,锤炼了思想,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当然,学生的作文训练得到强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其“语文态度”。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作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构建过程,教师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积极的探索者。一方面,学生的“佳作”出炉后,教师要及时批改,大到全篇的审题立意,小到开头结尾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的闪光点,都应给以鼓励、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成功,以此扣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把作文点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主动积极交流,思想相互碰撞,当这种互评活动成为一种集体习惯后,学生博采众长,吸取精华,所见的“世面”也就多了,自然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增强向更高目标努力的信心。
  三、开展课外活动,启迪智慧
  课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态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举办演讲比赛,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举办书法比赛,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举办作文比赛,能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朗诵、演讲、相声、小品、手抄报等活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大家各尽所能,没有歧视、没有等级,真诚合作的机会增多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多元地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让学生的才能、成果及时得到展示,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态度”之目的。
  课外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终身相伴的朋友,它可以让人精神充实美好,智慧地面对生活。一个身带残疾的学生看了《贝多芬传》后,可能会获得无穷的力量,坚强地战胜一切困难;一个身材矮小、体弱多病的学生看了《拿破仑传》,就有可能变得无比自信,直至取得成功;一个经受不起挫折的学生看了《邓小平传》,邓小平一生三起三落的经历,可能会使他感同身受,变得顽强无比。优秀的文学作品、名人名言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体现着丰富的哲理,坚持阅读,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启迪学生智慧,又能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内涵,丰富其人文素养。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已经成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备好每一节课,在教学各环节注入兴趣元素  备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在备课
通过以人为中心,形成多级医疗机构间相互协同的诊疗业务机制,实现主动医疗健康服务。多级机构诊疗的业务需求包括医疗机构协作管理、健康档案共享、双向转诊协作、远程医疗以
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极力倡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借鉴和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可以在情、趣、法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着眼于情,可发挥感染力  假如把语文素养比作恶多端一座大厦,它由三维目标构成,其中“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语文教学的根基才不会产生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重要的一维,没有它,将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或许仍有人文性不足之
学做建筑设计好像已经很久了,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也有6个年头了……
近年广东高考英语阅读试题分阅读理解和信息匹配两部分,共40分,约占英语试题总分的1/3。可以说此题的得分直接影响整个试卷的分数层次。而阅读理解恰恰是学生的弱项。有针对性地研究高考阅读试题及解题方法和技巧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水平,高考取胜的重要因素。  一、 主旨大意题  主旨大意题一般考查考生把握全文和中心思想的能力,要求考生对文章进行概括或总结,提炼文章的中心。试题通常是要求考生确定文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