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数学虽然是枯燥的、乏味的,但重要的是在数学课上,你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所以在课上,一定要有耐心. 当你解决一道问题时,你就会感到无比快乐. ”儿时老师曾这样对我们说. 虽然老师的话不无道理,因为那份快乐真的是实在的,幸福的. 但这一个过程又常常让孩子望而生畏.
  当新课程理念席卷而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从此,孩子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不再乏味,那是体验过程与享受结果的双重快乐. 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生动有趣的情境成为学生乐于学习的源泉,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针对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我浅谈自己的几点体验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趣入境,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良好的开端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伊始,教师就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开始就被一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吸引、感染、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小故事,必要时用动画显示,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 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 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例如,在教学《采松果》一课时,我先出示大小两只松鼠图片,让学生给它们起名字,小手纷纷高举,争着抢着说,有的说叫大松鼠和小松鼠,有的说叫松鼠哥哥和松鼠弟弟,有的说叫松鼠妈妈和松鼠宝宝,等等,最后确定书中的名字. 接着我问,你知道松鼠爱吃什么吗?学生也是争着说是松果,我接着讲:松鼠宝宝可是一个爱劳动的孩子,他要和妈妈去森林采松果,引出课题,走着走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它们的去路,你愿意帮助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愿意. 小河旁边有一些小木板,上面写着口算题,只有算对了,才能用木板搭桥过河,愿意帮忙吗?学生开始算起题卡. 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松鼠和妈妈顺利地走过了河. 他们来到树林里开始采松果. 整个环节学生一直是积极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课堂上的气氛也十分活跃,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
  二、创设操作情境,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让学生动起来
  低年级儿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更需要有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来支持,思维才能进行. 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 在引导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创设情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如:教学《认识角》时,在探究决定角的大小及与之有关的因素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玩活动角,让他们自己有所发现,再到小组里说,从而总结出角的大小与角的开口有关的结论. 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探索出规律,在操作中得出结论,在合作交流中学到知识.
  三、创设活动情境,给孩子们一个充满乐趣的课堂教学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 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会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 在教学中如果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他们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注意力长时间地稳定在学习对象上来. 我经常组织学生做“小兔子采蘑菇”、“小蜜蜂采蜜”、“摘苹果”、 “小蝌蚪找妈妈”等游戏,并且做了一些头饰,游戏时让学生戴上,这样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做数学游戏. 创设一些比赛的情境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比如枯燥的口算练习,就把它设置成夺红旗,摘智慧花的比赛,做题之前一声令下,学生飞快地思考、计算,既提高了练习的效率,又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最后集体订正后,让全对的小朋友在书上画一面小旗或一朵智慧花,虽然小,但是对于学生来讲却是非常感兴趣的. 游戏是儿童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活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从发现中寻求快乐,使经验得到丰富,思维得到拓展.
  四、拓展情境,学以致用,将数学应用于实际
  新课改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要创设一切条件、情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自由离位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报. 在活动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 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 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同时切身体验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延伸的活动. “放学后,请小朋友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到超市自己试着买东西、付钱,好吗?”学生兴致盎然. 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在买卖商品中掌握了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 使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创新的乐趣;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儿童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神奇,让他们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之美,感受学数学之乐,孩子们才能走出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快乐数学的绿洲.
其他文献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充分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教学材料,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和求知需要的一种教学方法. 近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我们重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景创设的重要意义  (一)强化感知,发展思维  情境教学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性,它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学习表象,表象来源于直观感知,它既是形象思维的“细胞”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许多学生陷入题海中,做题很多,进步不大.这和他们在解题中思维方向单一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应该沉溺在为解题而解题的恶性循环中,应在解题中,改变封闭式的单向解题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思维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不能仅仅运用课本中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所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许多时候能够把题设中已经证明的结论作为工具,解决问题.  例1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2α(定值),半径为R(定值),分别按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分类讨论数学思想.  2. 通过分类讨论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类讨论的标准,并能正确地进行分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 通过分类讨论的学习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以及灵活性,进而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难点:分类讨论的标准的制定.  三、基础准备  说明:当一个问题因为某种量或图形
我们知道,对于任意实数x,y,恒有x=x+y2+x-y2,y=x+y2-x-y2.令x+y2=a,x-y2=b,那么x=a+b,y=a-b.我们把这种代换称为和差代换.利用和差代换解题,其应用极为广泛.本文针对它在解竞赛题中的一些应用举例予以介绍,供读者学习参考.  一、应用于求代数式的值  例1(2002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题)设a
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教授认为:“情趣是认识的前提,教学过程离不开良好的情感的参与,否则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学生机械接受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因此,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的内在情趣,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成功的课堂自然也应该是充满情趣的. 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数学知识抽象复杂,逻辑性较强,学生
【摘要】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处于意外或尴尬境地,教师精心设计的例题、练习、授课计划,等到真正上课时,实际发生的情形也可能与你想象的大相径庭,当遇到意外时,能否临场应变,才能真正体现老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意外;激发;反思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应适当引导学生自学,引导学生积极动手、直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创新;学生;能力    数学教学是学生思维能力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学生能力的发展是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学生运用新知识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
【摘 要】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科学引领,激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巧用媒体,拓宽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思维的空间受到压抑. “教”方面量的积累难以带来“学”方面质的
文献介绍了圆锥曲线的通径端点处切线的一个统一性质.受其启发,笔者发现这个性质可以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形,现介绍如下.  性质1 如图1,已知椭圆x2a2+y2b2=1(a>b>0),F1,F2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焦点F2相应准线为l,椭圆在点P(非左、右顶点)处的切线交l于点R,则:(1)F2R⊥F2P;(2)PR为∠F1PF2的外角平分线.  证明 (1)设点P(x0,y0)(y0≠0),则椭圆
小班化教育与大班化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因为人数的变化,小班化教育与大班化的教育相比较,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的策略和课后的辅导、评价更具有灵活性和优越性.  在过去三年的小班化教育实验中,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受最深的是课堂中教学的互动性是小班化课堂的本质特征.比如座位的摆放,是为了创设一个交流互动的空间组织形式;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是为后继的教学互动提供了原始的素材积累;问题情景的创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