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社改革要坚持服务“三农”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tmd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月7日,以“深化改革稳中求进 推动农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农金30人论坛莫干山会议举行。
  这次会议由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主办,多个省联社负责人作了发言交流。
  再早一些的7月11日,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区域经济学会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区域金融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我国农信社系统改革与发展研讨会。
  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金融系统及相关部门的多位专家,通过线上方式,围绕农信社改革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倪国华表示,一方面,农村金融作为撬动农业、农村、农民各类生产要素的龙头,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目前农信系统面临巨大挑战,亟须破局。
  农信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信社该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农信社改革如何更进一步,备受关注。

组建省级联社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撰文表示,农信社一直以来都是农村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农村信用合作组织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通过社员之间的信用互助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融资需求。
  此后,农信社的发展起伏曲折,管理权也经历数次变更。
  1996年,为了实现农业银行的商业化转型以及强化农信社的合作属性,农信社正式与农业银行脱钩,转而作为独立法人经营的金融机构,由人民银行直接承担对其监督管理的职能。
  尽管“脱钩”增强了农信社的经营独立性,但同时也加剧和暴露了农信社的风险和短板。
  农信社在与农行“脱钩”时被转嫁了较大历史包袱,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大量乡镇企业亏损、转制和“逃废债”,全国各地出现大量农信社经营不善和亏损局面。
  在此背景下,开启了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其中农信社的管理体制是此輪改革的重要内容。
  2000年8月,江苏省率先开展了农信社改革的试点工作,并于2001年9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省联社—江苏省农村信用联合社。
  江苏试点取得一定成效后,农信社改革试点逐步扩大。
  2003年,国务院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将改革试点扩大至全国8省市,明确提出要对农信社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将其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
  文件指出,各试点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通过成立省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省级管理机构,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
  2004年8月,试点扩大至全国,全国大部分省份都采取组建省联社的方式对基层农信社进行管理。
  在前述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等单位举行的研讨会上,有专家表示,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农村信用社管理交给省级政府负责。同时强调,省级政府要履行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处置责任。省级政府为了做好这样两个管理职能和金融风险的处置成立了省联社。

面临新问题


  曾刚表示,从实践来看,省联社组建之初在消化历史包袱、处理不良资产、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层农信机构的内部治理水平和可持续经营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显示,2016年末全国农信机构不良贷款率相比2007年同期下降17.25个百分点,其资金规模和涉农贷款的投放显著增加。
  曾刚认为,随着农信社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信社逐步从名义上的合作金融机构转变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在此背景下,省联社行政化管理体制与农商行商业化的法人治理间的问题日益凸显,如管理体制上存在争议,省联社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2012年7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联合社法人治理的指导意见》,对省联社进行改革,并鼓励农合行、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
  经过改革,农信社历史包袱大大减轻,经营实力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曾刚亦指出,上述两轮改革以来,农信社内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农信社体制机制上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显现:省联社定位不清、功能不足,难以适应管理与服务农信机构的现实需要;农信社改制农商行之后,公司治理等仍然“形似而神不似”,部分机构规模小、实力弱;少数农信社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较大,化解不良、防控风险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在面对金融科技快速变化方面,农信社观念、技术、人才等存在短板,部分农信社难以适应。
专家认为,农信社应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在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等单位举行的研讨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罗剑朝表示,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使一些农信社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已将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同业市场,导致其在“三农”服务方面未能起到实质效果,甚至出现“使命漂移”。
  因此,要打破“瓶颈”,实现农信社“质”的突破,就要妥善处理好“经营逻辑”与“支农逻辑”的关系,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罗剑朝认为,政策性支农要按照农村市场的逻辑办事,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化经营上的高利润而放弃以“短、小、急”为主的“长尾群体”,也不能因为承担政策性支农而影响农信社商业化经营。

深化改革


  一方面,积累的诸多问题急需化解;另一方面,又遭遇疫情,后疫情时代农村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实现改革转型发展?
  在莫干山会议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表示,疫情冲击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五大挑战,即低利率环境影响盈利增长;面临负债、资产双重压力;数字创新和金融科技成为业务发展主旋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村金融机构面临不良率上升和补充资金的双重困难;大型商业银行进一步下沉业务和客户重心,必将压缩农村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   浙江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在会上表示,准确认识所面临的“变”与“不变”,是推进农信社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重要前提。
  王小龙提出,一方面,要在“变化”之中保持“不变”。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农信系统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和魄力,始终保持极强的战略定力,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本源不变,坚持服务“三农”和小微宗旨不变,坚持县域法人定位不变,坚持支农支小主责主业不变。
  另一方面,则要在“不变”中寻求改变。“真正的变革都发生在危机之中。”王小龙表示,“农信系统在坚守定位的同时,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从科技创新浪潮中、从金融业自身发展规律中把握机会和挑战,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和员工职业化水平,向改革、向管理要效益。”
  罗剑朝表示,一方面,在当前“三位一体”市场格局下,坚持农信社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保持县域法人稳定地位,并通过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批量培育向乡镇延伸服务触角的微型金融机构,实现跨区域经营;另一方面,需要吸引一批认同农信社政策性支农戰略的民营企业投资入股,完善法人治理机制,并将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和总要求转化为农信社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性目标和包容性增长路径。

数字化转型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正平认为,要充分发挥省联社在农信机构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他认为,在整个金融数字化浪潮中,农信机构面临新挑战,随着大型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进入农村市场后,他们的生存空间、利润空间都在挤压,农信机构风控能力弱的劣势凸显。
2012年后,一些地区成立农商行。图/赵慧

  “有一些比较领先的农信机构,他们也想到了要进行数字化转型,进行这方面的建设。但缺人才、缺技术,进一步加剧了数字化风险。”张正平说,各个省份的数字化系统,几乎都是在省联社的牵头下统一做的。而省联社目前的系统还处在1.0时代,和如火如荼的整个数字化转型大背景差距还比较远,无法满足需要。
  “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省联社改革的几种模式,无论采取哪一种模式都绕不开这样一个基本方向,就是要淡化行政管理,强化服务的基本功能。”张正平说。
  湖南省联社党委书记赵应云谈道,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普惠金融与数字技术不断融合,使其日益彰显出时代光芒。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逐步推广和融合应用,也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统普惠金融模式存在高成本、低效率、难管理、不均衡的固有矛盾,也面临覆盖不全面、信息不对称、投放不精准、风控不严密的短板,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更加凸显,使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直达性和精准性都受到很大制约。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独特优势,能帮助我们精准配置资源、有效降低成本、显著提升效率、有效管控风险。”赵应云说。
  在他看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是农村金融领域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现实需要,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他文献
航化飞机飞过稻田画。图/刘啸飞  登上高耸入云的观景长廊,在北大荒集团八五六农场万亩稻田间矗立,只见10余台大型收割机早已列队出征,似如金戈铁马往来穿梭,钢铁洪流所到处颗粒归仓……  仓廪实,天下安。又是一年“北大荒”丰收季,又见一年“中国粮食”压满仓。  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孕育出了久负盛名的“北大荒”。82个农(牧)场有限公司、26个农(牧)场分公司;耕地4360多萬亩;粮食生产实现“17连丰”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包启昌老师的“一课一中心”到李惠军老师的“一课一灵魂”再到聂幼犁教授提出“教学立意”;从历史教学立意的概念界定到缘由、特征再到立意的操作方法……关于历史教学立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至今不绝。何谓教学立意?教学立意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在厘清教学立意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关系中,我们能窥得一斑。“教学立意如同顶梁柱、三维目标如一般的柱子、而核心素养如同屋顶横梁。顶梁柱不仅支撑屋顶横梁,还
批判性思维是建立在良好判断的基础上,使用恰当的评估标准对事物的真实价值进行判断和思考。[1]它作为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考,已经成为代表英美文化特质的一个概念,在西方社会的流行程度已经接近于民主、自由、理性和科学。渗透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已有赵亚夫、楼卫琴等一批致力于批判性思维研究的先行者。  5月份,我听了一节初二的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老师由旧中国跪着外交图片导入,接着,学
多年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习惯让我在阅读史书和教学备课时,总会对所阅之历史反复斟酌反复考量,这种怀疑一切的思维习惯促成我爱思考爱探究的实践。也正是这种习惯让我在历史学习与历史教学中受益匪浅。静思之余忽有一念,如果能让我所教的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有这种习惯和实践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于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不断尝试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领会质疑的方法,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并不断对自己的质疑培养
随着全国卷高考的进行,各学科的考核要求和培养目标在发生着变化,对文科生的学科综合能力要求更加突出。  一、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培养能力上的相似之处  在《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历史考试大纲》里规定,历史学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是: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四点:1、
历史学科素养的培育,有赖于教师掘井及泉的提炼学科营养,以润泽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学中只有叙事见人、释史求通、学史重法,方能在润物无声中获得历史启示和先哲智慧。我们需要在核心素养立意下进行具有大尺度、大视野和大情怀的教学企划与设计,但是,大格局离不开精细化的雕凿和细节性的诠释,那么,历史细节该如何选择,历史细节的叙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历史教师深入研究,否则,核心素养的滋育将成为束之高阁的空
“历史解释”是每一个人建构历史的核心途径,也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核心能力”。[1]历史解释的形成是搜集和阅读历史资料的自然成果,历史解释的进步与发展,实际上是历史资料不断的积累和更加仔细通透的研读与判定。  一、历史阅读与历史解释的关系  历史阅读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探求历史真相,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应以历史阅读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
“童年的发展,决定着将来的命运。”而儿童期的文学阅读状况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新时代下加强乡村儿童文学教育及阅读推广工作,给当下中国儿童中的弱势群体“乡村儿童”一个平等的、先进的教育指导,让乡村的孩子,平等地感受到现代教育的光照,这不仅是我们当下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共同发展进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城乡儿童阅读资源严重不平衡  当下
通过东西部产业协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强家庭农场等,从而建立起大龙头带动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地处黄河上游、甘肃中部,白银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素以“铜城”闻名遐迩。甘肃省白银市副市长 黄宝荣  2019年3月,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巡视组副巡视员的黄宝荣被派到白银掛职,任副市长。  从首都北京到西北腹地,黄宝荣已挂职两年。对于东西部地区各自的发展优势和彼此之间的互补性,他有着很
作为千万在岗一线教师的一员,如何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将日常的历史课堂丰满化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既必须保持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本性,又应当充分立足学生,运用多种手段将历史课堂化为学生情感的沃土。为此特以九年级历史人教版《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一课为例,进行初步探索。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课题解构:历史课堂之起点  在今年吴江举办的“学生:教学的‘原点’主题论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