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围棋是中国人的发明。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围棋已具雏形。在甘肃出土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上,就绘有彩色的条纹图案,纵横交错,格子齐整,考古学家称之为棋盘纹。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可以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行,甚至出现了闻名诸侯列国的围棋高手。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一切棋类,但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后来竟成了汉宫中的风俗。三国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据《三国志》记载,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棋力也不弱。吴国的围棋高手严武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曹不兴等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唐朝对围棋颇为重视,唐玄宗特为围棋手设置了一种官职,叫“棋待诏”,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于翰林院,围棋因之获得更快的发展。唐代棋手如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王积薪。王积薪常陪唐玄宗下棋,棋艺高超,而且提出了一套围棋理论,总结出围棋《十诀》,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的瑰宝。
宋代出了一位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棋手刘仲甫。他对后来棋手影响甚大,是中国围棋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刘仲甫著的《棋诀》,是对王积薪《十诀》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宋代朝野上下均喜弈棋,围棋是深受各阶层喜欢的一项文娱活动。欧阳修的棋艺相当不错,他自号“六一居士”,“六”中之一便是围棋。
明代围棋名手多如牛毛,并逐渐形成流派,这是围棋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明末过百龄这位围棋名手的出现,掀起了古代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过百龄生于无锡,棋艺精湛,名震江南,在京城战胜骄狂一时的著名棋手林符卿后,独步棋坛数十年,天下棋手莫不“以无锡过百龄为宗”。诗人钱谦益写诗赞其一生:“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过百龄棋著很多,其中《官子谱》是深入研究围棋收官子的重要著作。
“诸子争雄竞霸,累局不啻干盘。”这是王燮在《弈墨》里描绘的清初棋坛盛况。周懒予奇峰突起,后有汪汉年、周东侯二人,都被列入“清代十大家”之中。黄龙士战无不胜,被人们尊为“棋圣”。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局面开阔,思路深远。继黄龙士之后称雄棋坛的是他的学生徐星友。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被称为“四大家”,并列于棋坛之巅。
围棋中的“九段制”是怎么来的呢?这与我国古代品评人物分九个等级的传统有密切关系。魏晋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到九品,定官阶高低,历代沿袭。古代品评书画艺术分神品、妙品和能品,源自南朝梁代庾肩吾《书品》,他将书法作品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人称为“三等九品”。受“九品制”的影响,古代围棋也设“九品”。“九品”名称,最早见于北京张拟的《棋经·品格篇》。明清以来,有国手、二手、三手、四手之分,每手又分先后,略近九等。日本效之,称为九段。现在,围棋九段之分已为世界各国通用。
围棋是一门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围棋又是一项竞技活动,给人以求胜的刺激和快感。历代围棋高手都很讲究棋德,苏东坡有句名言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显示了一个棋手的宽大胸怀。古人认为下棋要能达到“心静、神静、境静、棋静”,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妙然成趣,彰显了引人入胜的棋境。
在漫长的岁月中,围棋渐渐流传到国外,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古印度等国的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向那些国家传播,其中即包括围棋。如今在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国,还流行着十五道和十六道围棋,走法和我国围棋基本相同。6世纪末,中日交往密切,围棋随之在日本流行开来。19世纪,围棋传到欧洲。如今,围棋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项目。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一切棋类,但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后来竟成了汉宫中的风俗。三国时期,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据《三国志》记载,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棋力也不弱。吴国的围棋高手严武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曹不兴等被人称为吴国“八绝”。
唐朝对围棋颇为重视,唐玄宗特为围棋手设置了一种官职,叫“棋待诏”,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于翰林院,围棋因之获得更快的发展。唐代棋手如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王积薪。王积薪常陪唐玄宗下棋,棋艺高超,而且提出了一套围棋理论,总结出围棋《十诀》,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的瑰宝。
宋代出了一位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棋手刘仲甫。他对后来棋手影响甚大,是中国围棋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刘仲甫著的《棋诀》,是对王积薪《十诀》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宋代朝野上下均喜弈棋,围棋是深受各阶层喜欢的一项文娱活动。欧阳修的棋艺相当不错,他自号“六一居士”,“六”中之一便是围棋。
明代围棋名手多如牛毛,并逐渐形成流派,这是围棋发展史上重要的一页。明末过百龄这位围棋名手的出现,掀起了古代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过百龄生于无锡,棋艺精湛,名震江南,在京城战胜骄狂一时的著名棋手林符卿后,独步棋坛数十年,天下棋手莫不“以无锡过百龄为宗”。诗人钱谦益写诗赞其一生:“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过百龄棋著很多,其中《官子谱》是深入研究围棋收官子的重要著作。
“诸子争雄竞霸,累局不啻干盘。”这是王燮在《弈墨》里描绘的清初棋坛盛况。周懒予奇峰突起,后有汪汉年、周东侯二人,都被列入“清代十大家”之中。黄龙士战无不胜,被人们尊为“棋圣”。黄龙士对局实践对围棋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转变了围棋的风格,局面开阔,思路深远。继黄龙士之后称雄棋坛的是他的学生徐星友。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被称为“四大家”,并列于棋坛之巅。
围棋中的“九段制”是怎么来的呢?这与我国古代品评人物分九个等级的传统有密切关系。魏晋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到九品,定官阶高低,历代沿袭。古代品评书画艺术分神品、妙品和能品,源自南朝梁代庾肩吾《书品》,他将书法作品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人称为“三等九品”。受“九品制”的影响,古代围棋也设“九品”。“九品”名称,最早见于北京张拟的《棋经·品格篇》。明清以来,有国手、二手、三手、四手之分,每手又分先后,略近九等。日本效之,称为九段。现在,围棋九段之分已为世界各国通用。
围棋是一门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围棋又是一项竞技活动,给人以求胜的刺激和快感。历代围棋高手都很讲究棋德,苏东坡有句名言是“胜固欣然,败亦可喜”,显示了一个棋手的宽大胸怀。古人认为下棋要能达到“心静、神静、境静、棋静”,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妙然成趣,彰显了引人入胜的棋境。
在漫长的岁月中,围棋渐渐流传到国外,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古印度等国的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向那些国家传播,其中即包括围棋。如今在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国,还流行着十五道和十六道围棋,走法和我国围棋基本相同。6世纪末,中日交往密切,围棋随之在日本流行开来。19世纪,围棋传到欧洲。如今,围棋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