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使数学更精彩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让学生猜一猜,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老师建议孩子们可以掂一掂身边的东西,比如盐、味精、红枣、洗衣粉等。(一包盐500克,一包味精1千克。)孩子们兴致很高,拿起来就放在手里掂一掂,又似有所体会地点点头,就象一个经验十足的商人。
  这时,老师在讲台上各放了三只黑袋子:“这几只袋子里都装着东西,其中有一只重1千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孩子们劲头更高了,都要求上去找。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老师请了两个孩子分别代表左右两队,比赛先找出1千克。左边代表不假思索便找了出来,老师迫不及待地请他看一看袋底,“啊?”孩子们都傻眼了,原来底下写着“我不是1千克”。右边代表见状便奔跑到座位上又掂了掂味精,然后才信心十足地回到讲台前,终于找了“1千克”。果然,写着“你真棒!”孩子们都欢呼着跳起来,老师也笑得很开心。
  【思考】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教学过程的生动形象,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上述案例中,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掂量、观察、猜测、比较、思考……不断地去建构数学的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一定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种“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常见的质量单位,有许多“数学”的体验,运用这种“感觉”去寻找1千克,去“体验”1千克,使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很快得到升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渐渐地学会了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二、让学生说一说,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师:(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你认识“吨”吗?在哪里见过?
  生:(争先恐后地)认识,认识,在语文书上学过,《蓝鲸》一课中有。
  师:(没料到语文课上已接触,也不知道学生对“吨”的认识程度)书上怎么说?
  生1:蓝鲸体重有170多吨。
  生2:每吨竟能吃下4吨鱼虾。
  生3:……
  【思考】
  数学课上用到了语文课上的知识,虽然这是教师预设教案中所未曾料到的,但教师顺水推舟把舞台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暂时“退居二线”,当自己对学生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再走上前台引领学生继续知识的探索。实现了不同学科的整合,把握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现实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被“死”的教案所束缚,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及时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及时调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让学生抱一抱,建立并丰富学生的数感
  “想感受一下1吨有多重吗?请2位大力士来抱一抱袋这袋沙子。”老师话音刚落,立即有2位胖胖的小男孩举起了小手。无论这两位“大力士”怎么使劲,沙袋纹丝不动。老师又请了四位“大力士”上去,孩子们个个气喘吁吁:“怎么这么重啊!”“是啊,猜猜看,这袋沙子有多重呢?”孩子们有的说2吨,有的说1吨……“其实这袋沙子才100千克。多少袋沙子才是1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10袋 沙子合起来是1吨,就是1000千克。孩子们听了觉得难以置信:“1吨太重了!”
  接着老师又让孩子们猜猜自己的体重,但老师并没有马上公布答案,只是说:“谁来抱抱我?”刚说完,马上引来孩子们的一片惊叹:“抱老师?”一个高个子女孩把老师抱起来了!又有一个小个子女孩使了好大的劲才把老师抱起来。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笑了:“谁来猜猜老师有多重?”一个孩子猜200千克,立即遭到反駁:“100千克的沙子都抱不起来,老师如果有200千克还抱得起来吗?”最后老师公布答案是49千克,并问道:“一个成人49千克,大约要多少个成人才是1吨呢?”孩子们通过把49千克看成50千克,估计出大约需要20个成人。
  最后孩子们同桌合作,互相问一问体重,抱一抱同桌,估一估多少个小朋友才1吨,通过活动与交流孩子们很快估算出全班48个人加起来大约是1吨。
  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种蓄势以待的求知状态下,孩子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怎样的渴望探索的目光,孩子们沉浸其中,全然忘却了响起的铃声……
  【思考】
  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交流、体验数学。为了让学生能感受、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1吨,教师组织了三次活动:抱沙子、抱老师、抱同学,他们在活动中忘我地体验着、感悟着、创造着,在活动中不断地经历它、感受它、认识它。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丰富经验,增强能力。整个活动已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学习,而是沉浸了一种让孩子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精神。
  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置身于学生之中,真诚地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孩子们一起拥抱,与孩子们一起体验“1吨”,体验“1吨=1000千克”。当学生将老师的体重猜成200千克时,教师没有否定,而是与他们一起交流、探讨、沟通、协商,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之间建立了友好融合的关系,共同享受教学的欢乐,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动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造的过程。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我的妹妹可爱极了。她长得白白胖胖的,胖乎乎的小手和肉肉的腿,像一节节的莲藕(ǒu)。她的肚子圓滚滚的,好像一个大皮球。她的小脸蛋肉嘟(dū)嘟的,像刚出炉的大馒(mán)头。她整齐的刘海好像蘑(mó)菇(gu)的那把“伞”,盖在饱满的额(é)头上。她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一闪一闪地眨巴着,笑的时候眼睛、鼻子挤成一堆,发出的咯咯声能传出好远。  我到她家去玩,有时候她是一位好客的小主人,我一进门,就拿出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要求会写200到300字左右的连贯通顺的话,为三年级开始的作文训练奠定基础,一二年级阶段,如何培养孩子的写话能力?我认为训练孩子的写话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为写话打下基础;其次要进行多方面的写话练习,为培养孩子的写作创造条件。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这两方面。  一、培养孩子的说话能力  (一)教师以身作则,示范小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情达意。  一年级刚入学的儿童
镜头特写一  开学初,我最先记住的便是他,一个如此显眼的男孩。当别的孩子都安安静静地趴在桌子上静息时,只有他一个人高抬小脑袋;当其他孩子都稍息立正站好时,只有他在手舞足蹈。他的调皮让初为人师的我束手无策:窜上跳下,大声嚷嚷,随意走动;更有甚者,在我低头插U盘时会跑上来拍我的头,还会在我经过他座位边时冷不防伸出一只脚。课上经常被提到,课后总是被找去谈话,还是无济于事,他依旧我行我素。自认为我给了他很
“爸爸,你看,树叶都掉光了,鸟儿也都不来了,树好孤单呀!聪明的好爸爸,想个办法让树高兴一下,好不好?”  “嗯,让我想想。给树一个大大的红气  球?这个主意算不上好。用圣诞彩带把树打扮一下?这个主意也不怎么样。啊,我想到啦,我们做一串玉米风铃挂在树上吧!金灿灿的玉米风铃,风儿一吹叮当响的玉米风铃。这样的话,鸟儿们也会回来的。要是鸟儿把玉米粒啄(zhuó)光了,我们就再挂上一串新的!怎么样?”  “
从我转学到我们班上起,到现在已经三个多月了,看了前面大家写的数学日记,我觉得我和班上的同学已经熟悉了。今天轮到我来写,写什么呢?我想就写写我“狡猾”的爸爸吧。  今天中午,我坐在阳台的秋千上津津有味地吃雪饼时,爸爸下班回来了。  可能是爸爸肚子很饿了,他先到厨房去想偷吃妈妈刚做好的红烧肉,眼明手快的妈妈一筷子打在他手上。他转了一圈,又盯上了我手里的雪饼。  爸爸对我说:“乖女儿,来,分爸爸一块吧。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学“重点”在哪?这已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教学实践的方向。    一、内化《纲要》理念,“重”数学活动的科学性  数学具有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我们必须内化《纲要》理念,走进新课程。幼儿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幼儿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将数学和科学的有机融合,让
2010年9月17日,这一天,我不能忘记,我也忘不了。那天,我参加了江阴市教学新秀课堂教学决赛。上课的内容是前一天通知的,课题是苏教版四年级教材《空气中有什么》。由于我是兼职科学老师,实验操作是我致命的一个弱项,加上时间仓促,准备不足,我上了一堂失败的科学课。  下面就结合那堂课,谈谈在教学中如何真诚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一、细心观察营造氛围  华东师大吴刚平教授说过:“真实的教学情景是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很多老师常抱怨自己的“苦口婆心”对学生收效甚微,甚至是适得其反、背道而驰。然而老师们可曾反思过,自己的“逆耳忠言”在批评教育时是否已经让学生无地自容,成为使学生产生“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心态。  一、如何正确认识批评的内涵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保护学生的自尊,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其加以评判,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把探索研究的机会留给学生,尊
新课程实施已有几年了,应该说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确实给老师很大的自主权,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于是,众多新颖的教学设计出来了,教材不曾涉足的内容出来了……,令人眼花瞭乱,我也在困惑着,面对脑子里闪现出的各种设计思路,我该选择哪种设计进行教学呢?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两点:1、预设的探究目标是否合理,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实现;2、设计的活动能否让学生愿意学、学得有乐趣、有收获。下面
著名心理学家康德指出:“概念只有同人们的已有知识发生联系时,才具有意义。”在教学中对应于学生,即教什么只有同他们现有经验中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方法产生联系,才能使得教学变得有效。但文本在内容和思想承载上通常反应创作时的社会与生活情况,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与学生已有经验间存在着一条显而易见的时空鸿沟。这种差异存在割裂了从作者的“文本”成为读者的“作品”的纽带,导致文本与学生难以琴瑟和鸣,教学有效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