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让学生猜一猜,满足学生的探求欲望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老师建议孩子们可以掂一掂身边的东西,比如盐、味精、红枣、洗衣粉等。(一包盐500克,一包味精1千克。)孩子们兴致很高,拿起来就放在手里掂一掂,又似有所体会地点点头,就象一个经验十足的商人。
这时,老师在讲台上各放了三只黑袋子:“这几只袋子里都装着东西,其中有一只重1千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孩子们劲头更高了,都要求上去找。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老师请了两个孩子分别代表左右两队,比赛先找出1千克。左边代表不假思索便找了出来,老师迫不及待地请他看一看袋底,“啊?”孩子们都傻眼了,原来底下写着“我不是1千克”。右边代表见状便奔跑到座位上又掂了掂味精,然后才信心十足地回到讲台前,终于找了“1千克”。果然,写着“你真棒!”孩子们都欢呼着跳起来,老师也笑得很开心。
【思考】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教学过程的生动形象,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上述案例中,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掂量、观察、猜测、比较、思考……不断地去建构数学的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一定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种“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常见的质量单位,有许多“数学”的体验,运用这种“感觉”去寻找1千克,去“体验”1千克,使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很快得到升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渐渐地学会了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二、让学生说一说,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师:(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你认识“吨”吗?在哪里见过?
生:(争先恐后地)认识,认识,在语文书上学过,《蓝鲸》一课中有。
师:(没料到语文课上已接触,也不知道学生对“吨”的认识程度)书上怎么说?
生1:蓝鲸体重有170多吨。
生2:每吨竟能吃下4吨鱼虾。
生3:……
【思考】
数学课上用到了语文课上的知识,虽然这是教师预设教案中所未曾料到的,但教师顺水推舟把舞台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暂时“退居二线”,当自己对学生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再走上前台引领学生继续知识的探索。实现了不同学科的整合,把握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现实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被“死”的教案所束缚,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及时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及时调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让学生抱一抱,建立并丰富学生的数感
“想感受一下1吨有多重吗?请2位大力士来抱一抱袋这袋沙子。”老师话音刚落,立即有2位胖胖的小男孩举起了小手。无论这两位“大力士”怎么使劲,沙袋纹丝不动。老师又请了四位“大力士”上去,孩子们个个气喘吁吁:“怎么这么重啊!”“是啊,猜猜看,这袋沙子有多重呢?”孩子们有的说2吨,有的说1吨……“其实这袋沙子才100千克。多少袋沙子才是1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10袋 沙子合起来是1吨,就是1000千克。孩子们听了觉得难以置信:“1吨太重了!”
接着老师又让孩子们猜猜自己的体重,但老师并没有马上公布答案,只是说:“谁来抱抱我?”刚说完,马上引来孩子们的一片惊叹:“抱老师?”一个高个子女孩把老师抱起来了!又有一个小个子女孩使了好大的劲才把老师抱起来。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笑了:“谁来猜猜老师有多重?”一个孩子猜200千克,立即遭到反駁:“100千克的沙子都抱不起来,老师如果有200千克还抱得起来吗?”最后老师公布答案是49千克,并问道:“一个成人49千克,大约要多少个成人才是1吨呢?”孩子们通过把49千克看成50千克,估计出大约需要20个成人。
最后孩子们同桌合作,互相问一问体重,抱一抱同桌,估一估多少个小朋友才1吨,通过活动与交流孩子们很快估算出全班48个人加起来大约是1吨。
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种蓄势以待的求知状态下,孩子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怎样的渴望探索的目光,孩子们沉浸其中,全然忘却了响起的铃声……
【思考】
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交流、体验数学。为了让学生能感受、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1吨,教师组织了三次活动:抱沙子、抱老师、抱同学,他们在活动中忘我地体验着、感悟着、创造着,在活动中不断地经历它、感受它、认识它。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丰富经验,增强能力。整个活动已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学习,而是沉浸了一种让孩子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精神。
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置身于学生之中,真诚地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孩子们一起拥抱,与孩子们一起体验“1吨”,体验“1吨=1000千克”。当学生将老师的体重猜成200千克时,教师没有否定,而是与他们一起交流、探讨、沟通、协商,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之间建立了友好融合的关系,共同享受教学的欢乐,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动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造的过程。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
课堂上,为了让孩子们亲身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老师建议孩子们可以掂一掂身边的东西,比如盐、味精、红枣、洗衣粉等。(一包盐500克,一包味精1千克。)孩子们兴致很高,拿起来就放在手里掂一掂,又似有所体会地点点头,就象一个经验十足的商人。
这时,老师在讲台上各放了三只黑袋子:“这几只袋子里都装着东西,其中有一只重1千克,看谁能把它找出来?”孩子们劲头更高了,都要求上去找。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老师请了两个孩子分别代表左右两队,比赛先找出1千克。左边代表不假思索便找了出来,老师迫不及待地请他看一看袋底,“啊?”孩子们都傻眼了,原来底下写着“我不是1千克”。右边代表见状便奔跑到座位上又掂了掂味精,然后才信心十足地回到讲台前,终于找了“1千克”。果然,写着“你真棒!”孩子们都欢呼着跳起来,老师也笑得很开心。
【思考】
新课标倡导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教学过程的生动形象,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上述案例中,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掂量、观察、猜测、比较、思考……不断地去建构数学的理解。
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一定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种“旧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常见的质量单位,有许多“数学”的体验,运用这种“感觉”去寻找1千克,去“体验”1千克,使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很快得到升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渐渐地学会了经常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
二、让学生说一说,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师:(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你认识“吨”吗?在哪里见过?
生:(争先恐后地)认识,认识,在语文书上学过,《蓝鲸》一课中有。
师:(没料到语文课上已接触,也不知道学生对“吨”的认识程度)书上怎么说?
生1:蓝鲸体重有170多吨。
生2:每吨竟能吃下4吨鱼虾。
生3:……
【思考】
数学课上用到了语文课上的知识,虽然这是教师预设教案中所未曾料到的,但教师顺水推舟把舞台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暂时“退居二线”,当自己对学生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再走上前台引领学生继续知识的探索。实现了不同学科的整合,把握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现实教学中,经常有老师被“死”的教案所束缚,让那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及时发现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时,大胆地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及时调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让学生抱一抱,建立并丰富学生的数感
“想感受一下1吨有多重吗?请2位大力士来抱一抱袋这袋沙子。”老师话音刚落,立即有2位胖胖的小男孩举起了小手。无论这两位“大力士”怎么使劲,沙袋纹丝不动。老师又请了四位“大力士”上去,孩子们个个气喘吁吁:“怎么这么重啊!”“是啊,猜猜看,这袋沙子有多重呢?”孩子们有的说2吨,有的说1吨……“其实这袋沙子才100千克。多少袋沙子才是1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10袋 沙子合起来是1吨,就是1000千克。孩子们听了觉得难以置信:“1吨太重了!”
接着老师又让孩子们猜猜自己的体重,但老师并没有马上公布答案,只是说:“谁来抱抱我?”刚说完,马上引来孩子们的一片惊叹:“抱老师?”一个高个子女孩把老师抱起来了!又有一个小个子女孩使了好大的劲才把老师抱起来。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开心地笑了:“谁来猜猜老师有多重?”一个孩子猜200千克,立即遭到反駁:“100千克的沙子都抱不起来,老师如果有200千克还抱得起来吗?”最后老师公布答案是49千克,并问道:“一个成人49千克,大约要多少个成人才是1吨呢?”孩子们通过把49千克看成50千克,估计出大约需要20个成人。
最后孩子们同桌合作,互相问一问体重,抱一抱同桌,估一估多少个小朋友才1吨,通过活动与交流孩子们很快估算出全班48个人加起来大约是1吨。
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种蓄势以待的求知状态下,孩子们的眼神中闪烁着怎样的渴望探索的目光,孩子们沉浸其中,全然忘却了响起的铃声……
【思考】
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在丰富的活动中进行交流、体验数学。为了让学生能感受、理解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的1吨,教师组织了三次活动:抱沙子、抱老师、抱同学,他们在活动中忘我地体验着、感悟着、创造着,在活动中不断地经历它、感受它、认识它。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体验中内化知识,升华情感,丰富经验,增强能力。整个活动已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学习,而是沉浸了一种让孩子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精神。
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置身于学生之中,真诚地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和孩子们一起拥抱,与孩子们一起体验“1吨”,体验“1吨=1000千克”。当学生将老师的体重猜成200千克时,教师没有否定,而是与他们一起交流、探讨、沟通、协商,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之间建立了友好融合的关系,共同享受教学的欢乐,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动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创造的过程。
【作者单位: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