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式活,则教学效能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效能的提升。
一、播放视频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上新课之初,播放视频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时约1分30秒,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资料。这个问题是北魏的建立: 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资料片介绍了鲜卑族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视频带来的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在视频资料所展现的历史情境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呈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新授课时适当利用平时搜集到的一些相关影视资料,可以化枯燥的知识点为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探究史料,帮助理解知识
我在讲述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时,给学生以下史料,并设置了讨论环节: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魏主曰:“……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魏书》
我们的教材由于受篇幅和课时的限制,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要想使学生深刻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同时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史料教学,以弥补教材的缺陷。本课关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这一知识点课本提及不多,再加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他们很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情展示《魏书》中的材料,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补充历史细节。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涵。
三、构建知识结构图,系统化知识
在讲解孝文帝改革内容时就可利用绘制结构图的形式将各项措施一一列出,然后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对每一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回复到一张完整的表格中,进一步归纳整理改革的措施和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改革措施,也有利于学生微观掌握每一项措施的前因后果。如下图:
结构图是开展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将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结构图能在分析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提高学生分类掌握知识和明确各项内容之间关联的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结构图能把历史知识要点浓缩化、复杂关系简单化、繁杂知识系统化,符合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展示图片,活化历史
在讲解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时设置“我品历史”环节,展示能体现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交融的图片,并根据这些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这些图片有:《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北魏骑兵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汉族士大夫在烧烤》《汉族妇女做馒头、烙饼》《胡床》《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中国古代史讲述的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通过历史图片直观地展现这些历史,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办法之一。图片作为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现象的深刻思考。
五、演绎小品,活跃课堂,深化内容
在讲到孝文帝迁都时,请学生欣赏历史短剧表演《孝文帝迁都》,并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过程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达到迁都的目的呢?
学生通过编演历史短剧,可以深切体验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的意义,大大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对历史的丰富想象力也被充分释放出来,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在传统的单一讲解式教学之下的课堂里难以看到的。历史短剧通过角色模拟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对剧情的理解和表演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历史的隔阂感,让一段段的历史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另外,历史角色模拟表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宝贵机会,使学生增强了自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通过对以上五个教学方式的评析,我们认识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只要教师多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历史学习一定是有兴趣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再者,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要求教师要大胆创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播放视频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上新课之初,播放视频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时约1分30秒,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资料。这个问题是北魏的建立: 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资料片介绍了鲜卑族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视频带来的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在视频资料所展现的历史情境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呈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新授课时适当利用平时搜集到的一些相关影视资料,可以化枯燥的知识点为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探究史料,帮助理解知识
我在讲述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时,给学生以下史料,并设置了讨论环节: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魏主曰:“……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魏书》
我们的教材由于受篇幅和课时的限制,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要想使学生深刻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同时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史料教学,以弥补教材的缺陷。本课关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这一知识点课本提及不多,再加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他们很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情展示《魏书》中的材料,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补充历史细节。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涵。
三、构建知识结构图,系统化知识
在讲解孝文帝改革内容时就可利用绘制结构图的形式将各项措施一一列出,然后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对每一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回复到一张完整的表格中,进一步归纳整理改革的措施和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改革措施,也有利于学生微观掌握每一项措施的前因后果。如下图:
结构图是开展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将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结构图能在分析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提高学生分类掌握知识和明确各项内容之间关联的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结构图能把历史知识要点浓缩化、复杂关系简单化、繁杂知识系统化,符合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展示图片,活化历史
在讲解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时设置“我品历史”环节,展示能体现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交融的图片,并根据这些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这些图片有:《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北魏骑兵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汉族士大夫在烧烤》《汉族妇女做馒头、烙饼》《胡床》《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中国古代史讲述的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通过历史图片直观地展现这些历史,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办法之一。图片作为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现象的深刻思考。
五、演绎小品,活跃课堂,深化内容
在讲到孝文帝迁都时,请学生欣赏历史短剧表演《孝文帝迁都》,并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过程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达到迁都的目的呢?
学生通过编演历史短剧,可以深切体验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的意义,大大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对历史的丰富想象力也被充分释放出来,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在传统的单一讲解式教学之下的课堂里难以看到的。历史短剧通过角色模拟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对剧情的理解和表演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历史的隔阂感,让一段段的历史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另外,历史角色模拟表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宝贵机会,使学生增强了自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通过对以上五个教学方式的评析,我们认识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只要教师多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历史学习一定是有兴趣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再者,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要求教师要大胆创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