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样化教学方式活跃初中历史课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wei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方式活,则教学效能佳。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乐中学又在学中乐,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效能的提升。
  一、播放视频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上新课之初,播放视频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时约1分30秒,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资料。这个问题是北魏的建立: 年, 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资料片介绍了鲜卑族拓跋部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视频带来的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在视频资料所展现的历史情境中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应重点利用的音视频资源。其次,比较接近历史实际的影视作品和娱乐性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除严重违背史实的以外,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因为它们或多或少能够呈现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他们的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在新授课时适当利用平时搜集到的一些相关影视资料,可以化枯燥的知识点为形象、直观、学生乐于接受的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并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二、合作探究史料,帮助理解知识
  我在讲述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时,给学生以下史料,并设置了讨论环节: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魏主曰:“……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因兹大举,光宅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魏书》
  我们的教材由于受篇幅和课时的限制,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要想使学生深刻认识某一历史事件,同时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史料教学,以弥补教材的缺陷。本课关于“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这一知识点课本提及不多,再加上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因此他们很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情展示《魏书》中的材料,引导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补充历史细节。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形成“论从史出”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孝文帝改革的目的,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涵。
  三、构建知识结构图,系统化知识
  在讲解孝文帝改革内容时就可利用绘制结构图的形式将各项措施一一列出,然后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对每一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回复到一张完整的表格中,进一步归纳整理改革的措施和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宏观把握改革措施,也有利于学生微观掌握每一项措施的前因后果。如下图:
  结构图是开展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它将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结构图能在分析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提高学生分类掌握知识和明确各项内容之间关联的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结构图能把历史知识要点浓缩化、复杂关系简单化、繁杂知识系统化,符合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展示图片,活化历史
  在讲解孝文帝改革中的移风易俗时设置“我品历史”环节,展示能体现少数民族和汉族文化交融的图片,并根据这些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这些图片有:《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北魏骑兵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汉族士大夫在烧烤》《汉族妇女做馒头、烙饼》《胡床》《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中国古代史讲述的都是比较遥远的事情,通过历史图片直观地展现这些历史,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办法之一。图片作为一种直观的、形象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引发其对历史现象的深刻思考。
  五、演绎小品,活跃课堂,深化内容
  在讲到孝文帝迁都时,请学生欣赏历史短剧表演《孝文帝迁都》,并思考:北魏孝文帝迁都过程遇到了哪些阻力?他巧妙地采取了什么措施来达到迁都的目的呢?
  学生通过编演历史短剧,可以深切体验到历史人物的情感、历史事件的意义,大大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他们对历史的丰富想象力也被充分释放出来,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在传统的单一讲解式教学之下的课堂里难以看到的。历史短剧通过角色模拟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在对剧情的理解和表演过程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历史的隔阂感,让一段段的历史在学生的心中“活”了起来。另外,历史角色模拟表演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宝贵机会,使学生增强了自信。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认为:“只有当行为给学生带来真实感,激励着儿童在他的心灵留下愉快、振奋、精力充沛的情感时,知识才会转变为信念”。通过对以上五个教学方式的评析,我们认识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只要教师多想办法,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历史学习一定是有兴趣的,也是能够学好的。再者,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要求教师要大胆创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摘要]区域互动协调发展是一个持续性的常新问题,近期的研究强调在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统筹发展。陕西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的原因相互闻经济流量和社会流量少,关联性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如何推进三大区域的互动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就成为“十一五”以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陕西经济发展的要务。为此,应坚持多元发展、同时推进、政府主导、城市群带动、科技渗透等战略思路
“作文是慢工”这是很多老师给学生灌输的错误思想。受这一思想影响,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的心理,甚至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事实上,只要遵循写作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训练方法得当,作文能力完全可以短时间内培养起来。说到底,写好作文必须兼顾思想积累,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和联想能力这三方面的因素。  一、 作文的思想源于分析和思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多学生抱怨自己没有思想,写作
如何正家风?一要修己身。“欲治国者,先正其家;欲正其家,先正其身。”领导干部只有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在家庭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管理好自己和家人。二要贤内助。妻贤夫祸少,要及时教育提醒妻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要经常倒吹“枕邊风”,要求妻子及时提醒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三要严子女。要立法三章,树立好家规,对子女严加管理,及时提出批评和教育,绝不能任意纵容子女、不加管制。
传承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道德修养,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如今洋流来袭,洋文化扩张之势咄咄咄逼人,网络“快餐式文化”又纷至沓来,部分学生趋之若鹜,相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对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不屑一顾。眼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应不断充
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那么如何让思品课堂真正贴近学生、回归生活呢?笔者结合之前参加的常州市省级思品课标培训活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挖掘学生自身资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尤其是正在接受自己教育的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英语词汇学习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教材里要求学生掌握的单词较多,例如“Go for it!”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就有73个新单词,学生常苦于记忆单词效率低,遗忘速度快。教师批改听写的单词时,常常感到无比失望。我们就学生的词汇记忆做了一个调查,材料如下:  下面是有关英语词汇记忆的一些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在相应的选项前打“√”。  
新课标在甘肃已经实施几年了,其中语言的表达运用依然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而“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就是《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语言表达运用方面的一项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本考点的考查实际包含选用句式、仿用句式和变换句式三个要点。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重点谈谈仿句。  仿句是按照所给例句的形式,另外写出与之相似的新句,但内容不能完全一样。它是一种灵活多变,极具魅力和生命力的题型。  一、仿句考查的知识点  1
阅读训练一  官不为己的桑怿  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閣职。”怿日:“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与兵马监押。未行,会交趾獠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閣门祗侯。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乃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取诈与讥也。”怿叹曰:“亦思之,
一次迥异寻常的经历,我被动获得了一个秘密。这秘密,混合恐惧与希望,纠缠放弃和挣扎,慢慢成为挥之不去的梦魇。  是从南昌飞往喀什的途中。临窗而坐,安全带“咔嗒”一声,心门似乎就上了锁。机舱外的天空,不见繁花碧草,没有大地诗歌,甚至清空了爱恨情仇,除了变幻的云。偌大一个虚无。  突然,机身微微一震,恍惚听闻,有虎啸龙吟从地心深处呈螺旋状不断上行。那些散漫的云,快速完成集结,由絮状变成团状,神情肃穆,分
许多中学语文课本都选入了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看似平静的结局,看似平淡的描述,却给小说抹上了一层浓浓的哀伤。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因为在主题上折射出当时处在内忧外患中的中国农民的真实处境,还在于小说通过人物活动场景的变换,以人物对话的形式来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它是一部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