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写作技能与技巧的形成也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要点。本文主要以仿写作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升的基点,通过学习文本经典,仿效文本长处,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文本思路,升华作者情感,深化文本内涵,强调了学生随文阅读和练笔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关键词:作文;模仿;拓展;深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31-02
小学语文教科书组织安排的每篇课文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最好范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每篇课文为范文,加强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如何随文练笔,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后习作训练所提供的好的随文练笔,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练笔归纳自己的写作思维、想象力和写作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的语言,并且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阅读习作能力。作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练就一双“慧眼”,从课本中选择更有代表性的范文,充分挖掘其为学生提供的练笔训练点,拓宽学生的训练空间和机会,为学生广开“写”路,使他们心随文动,笔下生花。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
一、学习经典文本,仿效文本精密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对于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经典范文、精彩的语段,语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而且还要抓住这一巧妙的语言“练点”,反复进行仿照写作。小学生刚开始学写作文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训练方式就是仿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学生通过仿写练就了丰富的语感积淀,然后“依葫芦画瓢”操练写作语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创作能力。
1.句式仿写。学生仿写作文可以从片断句式的描写开始,它是作文的一项重点训练。有些教材中的优秀片断用了一定的特殊句式,学生对此可以参照仿写。例如《山中杂记》文中有句子:“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文中的句式“我爱……,也爱……;我爱……,也爱……。”教师完全可以择时让学生进行仿写。
2.段落仿写。例如:教学《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文章对秦始皇陵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等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作者用了一句话把这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这句话使两部分内容浑然一体,过渡自然。于是,我就此引导学生用“……不僅……,而且……”句式来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将其贯穿起来。毫无疑问,学生会很快掌握住这种仿写方法,效果很好。
3.篇章仿写。篇章仿写就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来仿写。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参照课文的表述方式来记录、描绘自身以前的生活。仿写可以模仿描写同一类素材,例如:教学《索桥的故事》后,让学生仿写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桥;学了老舍的《养花》后,让学生练写出自己养花的乐趣。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更让他们从中借鉴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有机会体验并实现自己的快乐“写作梦”。
二、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文本思路
在新课程标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给学生学习写作留有一定的空白和机会,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深刻挖掘其言犹未尽之处,在课堂上创设阅读写作的情境,从而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去努力填补文章的空白。真可谓“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
首先,要学会填补文章空白。例如:在《草原》一文的开头,文章先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然后又抒写了作者自身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完课文后,同学们已对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有了充分的感受。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我激励起来,纷纷举手,跃跃欲试,都想过一把“小诗人”的瘾。我精心设计的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不仅培养了同学们对美的欣赏领悟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其次,要逐步学习扩展文章情节。扩展情节,就是在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文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情节进行扩展,把内容写得更加具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添枝加叶”,对文章写法进行“添油加醋”,以此来拓展对文章的理解和想象。
三、升华作者情感,深化文本内涵
1.续写文尾。我们常说:“好文章的结尾意犹未尽”。例如《穷人》一文的结尾写道:渔夫搔搔后脑勺说,“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就此,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接着续写下去。同学们凭着对课文思想的感悟,就会大胆地进行想象续写,从而进一步表现故事的内涵。这就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一个新层次,对中心的感受达到一个新境界。
2.写读后感。新课标强调学生对课文中规范语言的感悟,同时注重人文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因此,好文章都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教师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一定倍加感人。
3.结尾抒怀。学了《长城赞》一课后,我激励学生说:如果你是一名到长城旅游的“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长城呢?请你们尽情抒写对长城的感受,写一篇长城导游词。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写为辅”。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需要对教材认真钻研,寻找阅读和写作的“迁移点”,设计写作“练笔点”,从而使学生的写和练轻松实在。总之,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坚持“小练笔”,天长日久,“大作文”就水到渠成了。
关键词:作文;模仿;拓展;深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231-02
小学语文教科书组织安排的每篇课文是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的最好范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每篇课文为范文,加强阅读教学,教给学生如何随文练笔,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后习作训练所提供的好的随文练笔,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练笔归纳自己的写作思维、想象力和写作情感,从而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的语言,并且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高自身的阅读习作能力。作为高年级的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练就一双“慧眼”,从课本中选择更有代表性的范文,充分挖掘其为学生提供的练笔训练点,拓宽学生的训练空间和机会,为学生广开“写”路,使他们心随文动,笔下生花。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这项工作呢?
一、学习经典文本,仿效文本精密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对于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经典范文、精彩的语段,语文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而且还要抓住这一巧妙的语言“练点”,反复进行仿照写作。小学生刚开始学写作文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训练方式就是仿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仿写目的非常明确,学生通过仿写练就了丰富的语感积淀,然后“依葫芦画瓢”操练写作语言,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写作能力,提高其创作能力。
1.句式仿写。学生仿写作文可以从片断句式的描写开始,它是作文的一项重点训练。有些教材中的优秀片断用了一定的特殊句式,学生对此可以参照仿写。例如《山中杂记》文中有句子:“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文中的句式“我爱……,也爱……;我爱……,也爱……。”教师完全可以择时让学生进行仿写。
2.段落仿写。例如:教学《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文章对秦始皇陵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形象鲜明”等刻画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作者用了一句话把这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形象鲜明。”这句话使两部分内容浑然一体,过渡自然。于是,我就此引导学生用“……不僅……,而且……”句式来介绍某一事物的两个特点,将其贯穿起来。毫无疑问,学生会很快掌握住这种仿写方法,效果很好。
3.篇章仿写。篇章仿写就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来仿写。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参照课文的表述方式来记录、描绘自身以前的生活。仿写可以模仿描写同一类素材,例如:教学《索桥的故事》后,让学生仿写自己熟悉的家乡的桥;学了老舍的《养花》后,让学生练写出自己养花的乐趣。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更让他们从中借鉴了作者的写作手法,从而有机会体验并实现自己的快乐“写作梦”。
二、引导学生思维,拓展文本思路
在新课程标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在描写中都给学生学习写作留有一定的空白和机会,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点,深刻挖掘其言犹未尽之处,在课堂上创设阅读写作的情境,从而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思维,去努力填补文章的空白。真可谓“取意植根课文,想象取之课外”。
首先,要学会填补文章空白。例如:在《草原》一文的开头,文章先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然后又抒写了作者自身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学完课文后,同学们已对草原的辽阔和美丽有了充分的感受。于是,我乘机引导学生:“如果此刻你就在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什么样的小诗呢?”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我激励起来,纷纷举手,跃跃欲试,都想过一把“小诗人”的瘾。我精心设计的这种新颖别致的填补练习,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维拓展开来,不仅培养了同学们对美的欣赏领悟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其次,要逐步学习扩展文章情节。扩展情节,就是在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针对文中的一句话或几句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文章情节进行扩展,把内容写得更加具体。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添枝加叶”,对文章写法进行“添油加醋”,以此来拓展对文章的理解和想象。
三、升华作者情感,深化文本内涵
1.续写文尾。我们常说:“好文章的结尾意犹未尽”。例如《穷人》一文的结尾写道:渔夫搔搔后脑勺说,“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就此,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接着续写下去。同学们凭着对课文思想的感悟,就会大胆地进行想象续写,从而进一步表现故事的内涵。这就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一个新层次,对中心的感受达到一个新境界。
2.写读后感。新课标强调学生对课文中规范语言的感悟,同时注重人文思想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从中学会做人。因此,好文章都能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是教师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的好教材。只要我们教师的引导得法,学生的“作品”一定倍加感人。
3.结尾抒怀。学了《长城赞》一课后,我激励学生说:如果你是一名到长城旅游的“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长城呢?请你们尽情抒写对长城的感受,写一篇长城导游词。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以写为辅”。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需要对教材认真钻研,寻找阅读和写作的“迁移点”,设计写作“练笔点”,从而使学生的写和练轻松实在。总之,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坚持“小练笔”,天长日久,“大作文”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