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建构,让概念的本质更明晰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b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认识分数”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著名特级教师周卫东一次有力的尝试,解答了教师最常关注的问题:学生对分数有认识吗?学生心中的分数能用文字或图形进行表征吗?如何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展开这节课的教学?如何让具有差异的学生都能深刻理解分数?
  [关键词]概念本质;自我建构;认识分数
  臺湾学者黄武雄在《学校在窗外》中提到:孩子到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与世界的联结;教学的一个任务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并进行抽象与创造能力,以便于与世界的联结。“认识分数”这节课我不知道听过多少次,每每看到这个课题,头脑中都能勾勒出一个基本的教学框架:这节课需要达成的几个目标,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思想层面和思维层面应该给予的关注。当听说周卫东老师要重新演绎这一经典案例时,我在佩服的同时不免有些担心——他能实现什么样的突破?

【教学赏析】


  师(课件呈现猪八戒):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朋友。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个猪八戒伴随着“认识分数”已经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为什么还要选取这个经典的“老人”?但后面的环节告诉我,虽然对于我来说猪八戒是一个“老人”,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认识分数这个情境中,猪八戒还是新人,这个角色还是有他独特的魅力,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师:猪八戒肚子饿了,先向农民伯伯要了两块饼。(出示两块饼的图)但是猪八戒还是没吃饱,接下来会要几块?(出示一块饼的图)

  生1:一块。
  师:猪八戒吃完一块后,还是没吃饱,接下来会要几块?
  生2:半块。
  师:还有没有别的?
  生3:二分之一块。
  生4:三分之一块。
  生5:四分之二块。
  【赏析:学生根据两块、一块,自然联想到半块,但是周老师并没有揭示结论,而是继续追问。这样的追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勾连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也让周老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有了很好的了解:从学生的回答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对分数有一定的认识,部分学生甚至知道可以用[12]表示半块饼。】
  师:猪八戒没学过数学,他说我只要一小块。你们想一想,一小块到底有多大?老师给你们每人一张纸,请想象这一小块在你心目中可能的形象,开始撕吧!
  【赏析:课堂教学要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想象、去尝试、去表达。这样的一小块是什么样的?它与整体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在头脑中需要建构图形,并要用内心的想法去支撑自己的行为,这一“撕”真好!】
  师:为什么三位小朋友撕出来的大小不一样?
  生6:他们理解的一小块都是不一样的。
  师:理解不一样,撕出来的就不一样。
  生7:猪八戒没有说清楚是多大的一小块。
  师:猪八戒没有说清楚,是因为他不懂数学啊。

  【赏析:教师提出的问题,逼着学生向概念的本质迈进。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站在别人的视角去思考,首先要在头脑中建构图形,然后才有动作行为。这样的想象能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判断,这样的数学学习很重要。】
  师:猪八戒要的饼就是图中的涂色部分。它到底有多大?请你用一句话或一个数来表述。
  生8:半块。
  生9:不对,应该是半块中的半块。
  生10:四份中的一份。
  生11:应该是四等份中的一份。
  生12: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一份。
  生13:应该是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一份。
  【赏析:从以上学生的回答中能感受到部分学生的认知是不完整的、不严谨的。因为每一个学生思考得都比较充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能在相互倾听、补充、质疑、批判中修正了对分数本质的理解。可见,好的学习任务能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但完善了认知,还学会了学习。】
  师(出示一个学生的作品“[41]”):我请这个作品的主人说说为什么这么写。虽然他的写法和大伙不一样,但是他的发言中一定会有合理的成分,如果他讲得对,我们给他掌声。
  师:4是什么意思?
  生14:是把这个饼分成4份。(有学生补充:是平均分成4份)
  师:1是什么意思?
  生14:四份中的一份。
  师:尽管他这个四分之一跟你们写得不一样,但是他有没有说清楚4和1的道理?
  生(齐):有。
  师:这就叫作学习,明白了吗?
  (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14]就是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它的四分之一)
  【赏析:周老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学生想到利用图形、文字、数字,虽然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但多元的表征方式,能够促进学生深刻理解。这里,周老师不疾不徐,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既有对正确方法的肯定,也有对错误方法的价值挖掘。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肯定是在教师的预设之中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利用这个资源,发挥错误的价值。周老师抓住问题的本质,先抛开形式的错误,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强化了所有学生的认知,同时也很好地保护了出错的学生。】   师(在黑板上呈现 [12]、[14]、 [18]):请选择其中一个进行研究。怎么研究?你可以折一折、分一分,再涂一涂、说一说。
  师:观察最后一排,都是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为什么一个表示二分之一,一个表示四分之一,而另一个却表示八分之一?
  生15:因为对折的次数不一样,得到的格子不一样,所以涂色部分就不一样了。
  生16: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所以分数就不一样。
  师:竖着看最后一列,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八分之一来表示?
  生17:因为它们对折的次数是一样的,都是三次。
  师:对折三次意味着什么?把这个图形怎么样了?
  生18: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八份。

  【赏析:周老师提供的素材和预设的问题都具有针对性。不管是什么样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相同,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同样大小的形状,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得到的几分之一也就不一样。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本质,而抛弃非本质属性?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体验,通过问题展开思考抽象,这样的操作和交流非常有意義。】
  师:猴哥说他把一块饼的[12]给师傅,再把剩下的[12]给沙僧。
  师:猪八戒认为猴哥把一块饼分光了,是这样吗?
  生19:没有分光。
  生20:他第二次是分了剩下的一半,还没有分完。
  师:没有分完,可能会是什么样的?仔细琢磨一下,两个[12]一样吗?
  生21:不一样。第一个[12]是整个饼的,第二个[12]是剩下的,是一半的一半。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进行分割操作)
  【赏析:通过分析比较两个[12],让学生明晰“分的物品不一样,[12]表示的大小也不一样”。学生第一次接触“两个[12]表示的大小不一样”,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周老师创设情境,借助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突破了认知难点。这里能够看出周老师的别具匠心。在第一次教学分数时,教师通常都会回避单位“1”的不同情况,怕引起学生认知的混乱,但这节课上,由于周老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以及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学生的认知不但没有混乱,反而更加清晰和深刻。】
  师:唐僧和沙僧都认为悟空最辛苦,他俩的饼还是给了悟空,那悟空能吃多少饼?
  生22:能吃四分之三。
  师:怎么解释这个四分之三?
  生23:平均分了四份,吃了三份。
  师:新的分数,除了几分之一,还可能有几分之几。
  【赏析:这里的教学有余音绕梁的感觉。一般来说,教学完几分之一之后,这节课也就结束了。很显然,周老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他非常智慧地利用原有的情境,改变了问题,自然地引发学生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课虽然结束了,但是对分数的学习才开始,留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可以延展的空间,是教师所应做到的。】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进一步学习,为之后学习亿以上的数打下必要的基础。如果把“亿以内数的认识”放在相关知识的整体结构中加以分析,它不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而且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基于对教材的上述认识,本节课的教学需要达成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第一,使学生认识新的更大的计数单位,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第二,掌握数位的顺
[摘 要]“倒数的认识”教学分六个环节:自学——探究新知,说学——交流汇报,帮学——释疑解难,导学——点拨提升,检学——练习反馈,评学——表扬激励;整节课做到:新知——让学生探究,教材——让学生讲解,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小结,评价——让学生参与,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六学;主体;倒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和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变得能思维、会思维和善于思维,从而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平台。  [关键词]思维发展;有效平台;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40-01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摘 要]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在整个统计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数据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加强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运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同时使学生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关键词]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收集;数据整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练习题是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元素,通过练习可以达到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例题教学、轻习题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结合日常教学中的几个案例,阐明正确处理教材习题价值的重要性,并提出教学改进意见。  [关键词]习题 课堂扫描 反思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12  新学期伊始,我校“课堂教学大练
[摘 要]站得高,才会看得远。设计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研究课题,去思考探索一些重大深奥的命题,即“大问题”。这些“大问题”能在实践中指引学生在经历受挫、困顿、纠结和质疑后找到突破方法。  [关键词]大问题;实践探究型;圆柱体的表面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9-0030-01  数学中的重大深奥的命题,就是我们通
[摘要]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不善于发现新旧知之间的联系,遇到问题不能顺利地从知识体系中提取所需的知识点。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新旧知识的对比,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善于运用“联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联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新旧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19) 35-0063-02  
[摘 要]通过前测落实学生的真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在“百分数”的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中的真问题,引导学生聚焦真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疑问,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关键词]真问题;真学习;百分数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10-04  【创新之源】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会有什么问题?  经常看到教师在课始问学
[摘 要]“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正式进入乘法学习的发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知乘法的由来,经历乘法的发现过程,探寻乘法的意义,真正实现变教为学。  [关键词]变教为学;“发明”过程;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3-01  乘法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掌握了改写形式,而对加法与乘法之间的逻辑关联知之甚少,导致应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成一个个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师精心设计贴合生活实际的任务,引导学生逐步领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的特点和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更多的现实感。  [关键词]任务驱动;现实感;一一列举;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