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依然像往年一样,高考语文作文题成了大家议论不休的话题,褒贬不一。笔者就高考作文的命题谈一些个人想法。
目前我们高考作文考查的东西太多,如阅读理解(情景作文或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结构技法、语言修辞、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等等,我们学生很怕写作文,而且大多学生不是“写作文”而是“造作文”,老师出的题目也是千奇百怪,简单的问题,经过老师的加工,就成了学生难以把握的迷宫。于是很多时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材料作文题一出来学生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学生常被挡在写作的门槛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拟题的失败。
我们来看2013年情境作文,以包含丰富思想内容的材料为代表的江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显示出极强的开放性。学生没有一般的联想理解能力难以立意成文,笔者认为可作如下立意: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这既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可以作比喻性的发挥,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如随地吐痰、中国式过马路、某某到此一游等)无意间影响到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当然,从“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个关键句,考生更可以联想到微与大的关系,联想到细节决定成败。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联想到人的行为要适度,不要过度开发,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朋友亲人等),要有理性,讲究方法,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单从蝴蝶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由此可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
今年重庆卷、辽宁卷等地的作文题都是这样,比较难以审题。
近年来国外高考作文也陆续被国内关注,国外作文题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作文要求学生用事实支撑论点并加以分析即可。其作文题给人一种谈笑风生、潇洒自如、机谋睿智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作文题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并由教授们组成的招生委员会选择出来的。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多是专家们艺术性加工“做”出来的,闭门造车的结果是文题缺少生命关怀、人文关怀,很多考生根本就读不懂材料,最后除了一少部分打入冷宫的偏题作文获得低分外,只有少得可怜的所谓高分,绝大多数都是趋于平淡的中等得分。
首先要知道作文即是生活。它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个性的展示、情感的宣泄、生活的感悟、人生的体验,是最富个性生命特征的思想情感活动载体。所有语文老师都应看到,优秀学生作文无一不是学生真实个体生命的表达,而作文题拟得好不好直接关涉到学生倾诉欲望强烈与否,影响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细节关注的深浅或详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现象、身边人事物的敏感度的强弱,所以说,好的作文题是引导学生关照生活或反思自我、感受细腻生活、体悟人生百味、人世百态的最佳视野,是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道德航标,是培养学生多情、善感、自省、深思的鲜活德育课题。
写作题目就是一个范围的圈定,而这个圈子就是广阔无边的生活。透过任何写作题目,都可以看到生活的运动,生活永恒的发展变化;任何写作题目,也都是在展示生活的发展变化中才具有思维的意义。
再者,写作题目重点考查写作能力,却要阅读理解能力做保障,而且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走迷宫式的阅读理解,这不利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评价;写作教学的注意力也被纠结于立意,这严重地异化了写作教学。
高考作文命题我们走过了由给标题,到给话题,到现在给情景材料的过程。其实,给情景材料拓宽圈子的做法,无非是在扩大窗子,或者说泛化写作思维的原点,模糊思维腾跃的踏板。这是不科学的。
那么如何设好作文题呢?我个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作文命题来源要生活化。
高中生虽然经历了12年的教育,但他们还只是中学生,生活阅历、社会见识、思想认识都有限,加上中学教育还是一个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只是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人生观、世界观也没有完全建立,他们不可能像一些社会评论家、社会观察家、道德家、研究者对一些道德、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进行深刻的论说评价,也不能像文学家有精彩个性的语言表达对自然万物的独到领悟,他们只是普通的中学生,将来大多数从事的也只是普通的社会职业,所以对他们的语文写作要求不应太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并不等于要给学生设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审题障碍。
既然我们的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社会劳动者,我们就不需要在写作上要求他们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新颖的专家型议论文,也不应要求学生写文化涵养高、感悟独到、技巧娴熟、语言典雅优美的大家散文,或是故事生动有趣、甚至新奇的记叙文或其他文学作品样式,我们应只要学生能用自己已积累的各方面知识流畅正确地写出真实、真情、真感、真我即可。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老师在设置作文话题时就不需要故弄玄虚或用远离学生生活的话题,否则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就是拾人牙慧、套用仿做。 例如2013年全国新大纲卷涉及的“经验与勇气”情景材料作文,学生理解不难,但缺少时代感,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相信假大空甚至是套用仿写的不在少数。
其次,作文命题表达要简洁清晰化
我认为,高考写作题目要力求简洁清晰,过于模糊的情景材料和格言材料,不适合在高考中使用。
作文是学生思想与情感倾诉的载体,是学生展示自己积累或创造的平台。他们正处在多情多梦的人生花季,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面对多元化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巨变,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相对以前的学生丰富不少。其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们拟题就应该满足他们倾诉的需要,而不应该用一些古怪刁钻的含蓄难解的题目把学生挡在题外,如果学生一下笔就害怕离题偏题,那么在这种担心害怕中,又如何能畅所欲言写出真灵性的文章出来呢?
像2013年广东卷作文涉及的“捐助”话题,就比较好,清晰明了,学生好把握写作的要点。类似的还有今年山东卷“给作家作品挑错”的材料让学生感到很亲切。而像上面提到的江苏卷就因命题太模糊不便于学生审题行文。
材料给出立意选择的余地多,并不代表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所以内容过于丰富的材料不应在高考中使用,特别是一些寓意含蓄的材料作文最好远离考场。
第三,作文命题思想要人文化
考场的重要目的是选拔,自然我们在设题时就偏向考题的甄别功能。但语文作文命题不好把握,目前作文题一般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较简单,一读就懂;二是生活化,要一定的积累;三是较抽象深奥,偏重于对学生理性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我们在设置时,既要考虑到能力差、一般、较强三种情况,又要考虑他们能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有差别,有层次,而不是直接把考察对象指向学困生或中等生或优生。
如2013年湖北卷话题作文“方圆”就是比较难,不但理解引入话题的材料需要功底,就话题“方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偏向哲理,学生要有较高逻辑思辨能力才能写好本文。对能力强,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好做,而对一般学生来说则是无法可说,就是说了也是空话连篇,言不由衷。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么一道很欠人文性的作文题,理性思辨色彩太强,偏离了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
作文题目是否具备人文性,就是看它是否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生活经历、独特情感、学识积累的差异性。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关注学生平常生活情感、心理实际现状的作文题,能有多大的实际考查意义,能让多少学生能说出有分量有意义的话来,我们又能从中发现多大的未来人才。
综上所述,无论是高考作文命题,还是平时作文训练,我们都要走近并走进学生的生活,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拟建一个鲜活的、平易简洁的、人文化的作文题,坚持拟题从学生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与兴趣。这样,学生才会爱写作文,写好作文,作文也才会真正成为他们情感、心理、思想绽放的舞台,高考作文才可能成为大家期待的精神表达盛宴。
目前我们高考作文考查的东西太多,如阅读理解(情景作文或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结构技法、语言修辞、思想情感、思维能力等等,我们学生很怕写作文,而且大多学生不是“写作文”而是“造作文”,老师出的题目也是千奇百怪,简单的问题,经过老师的加工,就成了学生难以把握的迷宫。于是很多时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材料作文题一出来学生就不知道东西南北了,学生常被挡在写作的门槛之外,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拟题的失败。
我们来看2013年情境作文,以包含丰富思想内容的材料为代表的江苏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早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这则材料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显示出极强的开放性。学生没有一般的联想理解能力难以立意成文,笔者认为可作如下立意:
从蜡烛与环境的关系来看,“点燃了几支蜡烛”是探险者无意间所做出的虽小却有破坏性的行为,这既可以直接联想到自然气候中的“蝴蝶效应”,联想到人们无意间的小举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可以作比喻性的发挥,联想到人们的小陋习甚至小恶(如随地吐痰、中国式过马路、某某到此一游等)无意间影响到我们的社会风气、国家形象。当然,从“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个关键句,考生更可以联想到微与大的关系,联想到细节决定成败。
从探险者和环境的关系来看,由探险到人迹罕至的山洞而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可联想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联想到人的行为要适度,不要过度开发,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
从探险者与蝴蝶的关系来看,由爱蝴蝶(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就不要不自觉地伤害它(点燃了几支蜡烛),可联想到对所爱的人(如朋友亲人等),要有理性,讲究方法,学会尊重,而不要无心伤害人。
单从蝴蝶来看,它喜欢“人迹罕至的山洞”,当环境被人类的脚步声干扰,便离开原地,“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由此可联想到那些热爱和追求宁静生活的人(如隐逸之士),写静的境界、静的美、静的智慧(如善于保全自己)等。
今年重庆卷、辽宁卷等地的作文题都是这样,比较难以审题。
近年来国外高考作文也陆续被国内关注,国外作文题涉及文学、艺术、体育、政治、技术、科学、历史及社会时事等,这些作文要求学生用事实支撑论点并加以分析即可。其作文题给人一种谈笑风生、潇洒自如、机谋睿智的感觉。更有意思的是,这些作文题都是学生自己设计,并由教授们组成的招生委员会选择出来的。相比之下我们的作文多是专家们艺术性加工“做”出来的,闭门造车的结果是文题缺少生命关怀、人文关怀,很多考生根本就读不懂材料,最后除了一少部分打入冷宫的偏题作文获得低分外,只有少得可怜的所谓高分,绝大多数都是趋于平淡的中等得分。
首先要知道作文即是生活。它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心灵的对话、个性的展示、情感的宣泄、生活的感悟、人生的体验,是最富个性生命特征的思想情感活动载体。所有语文老师都应看到,优秀学生作文无一不是学生真实个体生命的表达,而作文题拟得好不好直接关涉到学生倾诉欲望强烈与否,影响到学生平时对生活细节关注的深浅或详略,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现象、身边人事物的敏感度的强弱,所以说,好的作文题是引导学生关照生活或反思自我、感受细腻生活、体悟人生百味、人世百态的最佳视野,是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道德航标,是培养学生多情、善感、自省、深思的鲜活德育课题。
写作题目就是一个范围的圈定,而这个圈子就是广阔无边的生活。透过任何写作题目,都可以看到生活的运动,生活永恒的发展变化;任何写作题目,也都是在展示生活的发展变化中才具有思维的意义。
再者,写作题目重点考查写作能力,却要阅读理解能力做保障,而且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走迷宫式的阅读理解,这不利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客观评价;写作教学的注意力也被纠结于立意,这严重地异化了写作教学。
高考作文命题我们走过了由给标题,到给话题,到现在给情景材料的过程。其实,给情景材料拓宽圈子的做法,无非是在扩大窗子,或者说泛化写作思维的原点,模糊思维腾跃的踏板。这是不科学的。
那么如何设好作文题呢?我个人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作文命题来源要生活化。
高中生虽然经历了12年的教育,但他们还只是中学生,生活阅历、社会见识、思想认识都有限,加上中学教育还是一个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只是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生活常识。人生观、世界观也没有完全建立,他们不可能像一些社会评论家、社会观察家、道德家、研究者对一些道德、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进行深刻的论说评价,也不能像文学家有精彩个性的语言表达对自然万物的独到领悟,他们只是普通的中学生,将来大多数从事的也只是普通的社会职业,所以对他们的语文写作要求不应太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并不等于要给学生设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审题障碍。
既然我们的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社会劳动者,我们就不需要在写作上要求他们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新颖的专家型议论文,也不应要求学生写文化涵养高、感悟独到、技巧娴熟、语言典雅优美的大家散文,或是故事生动有趣、甚至新奇的记叙文或其他文学作品样式,我们应只要学生能用自己已积累的各方面知识流畅正确地写出真实、真情、真感、真我即可。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老师在设置作文话题时就不需要故弄玄虚或用远离学生生活的话题,否则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就是拾人牙慧、套用仿做。 例如2013年全国新大纲卷涉及的“经验与勇气”情景材料作文,学生理解不难,但缺少时代感,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相信假大空甚至是套用仿写的不在少数。
其次,作文命题表达要简洁清晰化
我认为,高考写作题目要力求简洁清晰,过于模糊的情景材料和格言材料,不适合在高考中使用。
作文是学生思想与情感倾诉的载体,是学生展示自己积累或创造的平台。他们正处在多情多梦的人生花季,生活在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面对多元化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巨变,他们的经历和感受相对以前的学生丰富不少。其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定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们拟题就应该满足他们倾诉的需要,而不应该用一些古怪刁钻的含蓄难解的题目把学生挡在题外,如果学生一下笔就害怕离题偏题,那么在这种担心害怕中,又如何能畅所欲言写出真灵性的文章出来呢?
像2013年广东卷作文涉及的“捐助”话题,就比较好,清晰明了,学生好把握写作的要点。类似的还有今年山东卷“给作家作品挑错”的材料让学生感到很亲切。而像上面提到的江苏卷就因命题太模糊不便于学生审题行文。
材料给出立意选择的余地多,并不代表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多,所以内容过于丰富的材料不应在高考中使用,特别是一些寓意含蓄的材料作文最好远离考场。
第三,作文命题思想要人文化
考场的重要目的是选拔,自然我们在设题时就偏向考题的甄别功能。但语文作文命题不好把握,目前作文题一般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较简单,一读就懂;二是生活化,要一定的积累;三是较抽象深奥,偏重于对学生理性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我们在设置时,既要考虑到能力差、一般、较强三种情况,又要考虑他们能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有差别,有层次,而不是直接把考察对象指向学困生或中等生或优生。
如2013年湖北卷话题作文“方圆”就是比较难,不但理解引入话题的材料需要功底,就话题“方圆”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偏向哲理,学生要有较高逻辑思辨能力才能写好本文。对能力强,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好做,而对一般学生来说则是无法可说,就是说了也是空话连篇,言不由衷。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么一道很欠人文性的作文题,理性思辨色彩太强,偏离了语文作文教学的目的。
作文题目是否具备人文性,就是看它是否尊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所具有的生活经历、独特情感、学识积累的差异性。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关注学生平常生活情感、心理实际现状的作文题,能有多大的实际考查意义,能让多少学生能说出有分量有意义的话来,我们又能从中发现多大的未来人才。
综上所述,无论是高考作文命题,还是平时作文训练,我们都要走近并走进学生的生活,去关注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拟建一个鲜活的、平易简洁的、人文化的作文题,坚持拟题从学生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与兴趣。这样,学生才会爱写作文,写好作文,作文也才会真正成为他们情感、心理、思想绽放的舞台,高考作文才可能成为大家期待的精神表达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