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天堂吸进去”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觉是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深刻的心理体验过程,它虽属于人的一种感知世界的能力和方式,但它绝非单纯的感知,而是充满着个性,洋溢着丰富的情感,是具有创造性的心灵表现形态。艺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产物,它同样能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日益成长着的、深层次的精神生活,帮助学生发现艺术与情感相互作用的关系,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情感、宣泄情绪。而这种带有浓重情感色彩的直觉体验会让儿童的美术创作活动迸发出让人惊叹的智慧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抓住那些也许是稍纵即逝的情感流,唤醒潜藏于学生身上的尚处萌动期的直觉体验,激活创作灵感。
  记得去年某日,同事们一到校就不约而同地在议论说,本校一位五年级的学生——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因病医治无效而永远地告别了这个让她无限眷恋的世界和她伤心欲绝的父母,痛惜之情溢于言表。忽然想到我也任教那个班的,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当天上美术课时,我看到果然有一个空位还留在那儿,桌子上还摆放着作业本,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我们的组长生病没来,谁负责收作业本啊?”看得出,孩子们还不知道那个不幸的消息,我当时也就没有说破,只是这个提醒,还是让我觉得心里酸酸的。
  人有了一些深切的情感体验就要想方设法地加以表达,几天前还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突然去世,这样的情感震荡无疑会强烈地冲击着孩子们稚嫩的心灵,这样的心理体验和情感经历独特、真切、强烈,与平常那种通过“创设情境”刻意营造出来的情感体验相比,其冲击力度可想而知。
  正巧,当时有一个单元主题就叫《哭泣不是错》,我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应该也是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我应该设法引导学生把这种情不自禁的悲痛转化为一种艺术表现,让悲情的直觉通过绘画来达到升华。于是,我就及时在这个班上安排了一节绘画创作课。课上,我先语气沉重而真挚地表达了自己得知这一噩耗时的悲痛情绪,借此引发学生也说出自己真实的心理感受,然后就提示他们可以通过画一幅画来表达出心底的哀伤和对同学的想念之情。至于具体如何表现,我也未作过多的提示,因为我知道,只要他们内心真的想要有所表达,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途径,也可以说,绘画技法不是这一课的学习重点。在绘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好多学生的神情自始至终比较凝重肃穆,甚至有些悲戚哽咽,课堂气氛也一度让我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抑和沉闷,但我心里明白,这一课情感氛围本该如此。
  课后整理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用绘画表现人的伤心欲绝的情绪时,除用飞溅得比较夸张的泪水来表现之外,创造性的方式层出不穷:有人通过画面中人物的表情、行为来反映;有人通过纯粹的点、线、色块等抽象造型来烘托、渲染;有人通过飘落的黄叶、飞扬的雨雪等环境来营造……更让我称奇是,有的学生在绘画的同时还附上简洁的“创作感受”,也让我尽可能多地从小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体会他们真切的情感表达。印象最深的就是肖志尧同学的这幅作品,他对自己的作品有这样的解读:我想,人最后的归宿是天堂,而人是被强迫地拉进去了,所以我画的是被天堂吸进去的,而这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所以我画的是梦境……“被天堂吸进去”,一个“吸”字表达得多么生动、多么贴切、多么有力!
  艺术之神赋予人类的创造之火,需要情感来点燃。小小的火种在每个孩子的心中闪耀,可以因情感的力量而燃烧,也可以因冷漠和麻木而熄灭。面对这种生命逝去的无奈,学生能有如此精彩的艺术表达,这难道不正是我所期待的吗?可见,儿童的艺术灵感多来自于直觉,儿童绘画是最为典型的直觉的反映,充分展现了儿童本身特有的感情、认识和自我表现方式。或许,这也再一次验证了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的名言“艺术即直觉,亦即抒情表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
其他文献
记者:褚局长,您好!今年在昆山举行了第24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这是对昆山多年来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肯定。请问你们大力开展科技教育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褚局长:我们市教育局、市科协对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数年间,昆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经历了由弱到强、由点到面的历程,当初的“星星创新之火”,在专家领导的呵护下,在全市科技辅导员的努力下,如今已成“燎原之势”。  我们重视青少年科技
【关键词】作业设计;儿童;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7-0054-03  作业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形式,作业不仅能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及时巩固,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小学阶段正是各项基础能力积累、提升的关键时期,优化作业设计,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拓更多路径。本文以苏教版六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谈谈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伟人、哲人、智者、勇者、智勇双全者灿若星辰,不胜枚举。倘若现代,冠以大师、大家、明星、大腕等头衔者更如过江之鲫。但在我肤浅的认识中,一直对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和西南联大的那些教授学人顶礼膜拜,推崇备至。在素有“颂圣文化”和“明君情结”的中国,在浩浩两千多年的时空里,这两大“团队”形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道统,也即“士”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教学时不仅要有让学生朗读的意识,更要在朗读方法的多样性上给学生以引领,让学生读到位。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少特级教师指导朗读的方法非常经典高效,值得我们学习。  一、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林冲棒打洪教头》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数学是一门让人变得聪慧的学科,通过数学学习应当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应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以下将通过一年级《我们认识的数》这一实践活动课来阐述。  一、媒体演示,激趣导入  1.一颗算珠。  课始教师用课件出示计数器。  师:计数器上有一颗调皮的算珠,瞧,现在它在计数的哪一个数位上呢?(个位)表示数字几?  现在它又跑到哪儿去了?(十位)又表示什么数呢?  同样是一颗算珠,
在江苏省淮阴中学北院东侧,有一座灰砖青瓦、一宅三院、颇具典型江淮建筑风格的院落。它的主人就是苏皖近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和实践家李更生。  李更生(1883—1927),名荃,出生于淮安的一个书香世家,被陆定一誉为“勇于革新的、实干的爱国教育家”。其毁家办学的行为,被毛泽东盛赞为“革命爱国行为”,其杰出的教育业绩,被载入《民国人物大辞典》《中华文化人物辞海·文化人物》等重要文献。  一、担国事,小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执教的略读课文《祖父的园子》一课,感觉简洁明快、大气灵动,关注的是语言,是文字,是如何表达,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  片段一:学习的自主  师:看课题——《祖父的园子》,谁来把课题变成问题?  生:祖父的院子是什么样的?  师:好问题。请带着这个问题,浏览全文,当你脑海里有词语冒出来的时候,把这个词写在课题旁边。  (生自读、浏览,陆续写下几个词语:应有尽有 生机勃勃
[片段一]“半个也叫二分之一个”:从已有知识和经验到新知的最佳切入点    教师用课件呈现例题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操作、交流,指名演示其中的“分蛋糕”的过程。  师:在将“蛋糕”剪开前,你为什么要对折一下呢?  生:因为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  教师板书“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继续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了例题中虚线框中的三句话。也用课件呈现。  师:半个是多少个呢?请自学课本第98页例题下半部分
主持人语  课改十年,小学数学教学既有众多方面的变化,也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变化与问题又时常交织在一起,无法逐一解决,务求整体思考。譬如,小学数学历来都以“算术”为其主要内容,而此次课改,不管是2001年版的“课标”还是2011年版的“课标”却都把算术与代数连接在一起,并称之为“数与代数”。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从“数学本身”来“一视同仁”地对待算术与代数,那么这种“连接”也就无法成为“联结”。实际的
这段时间,我读的书,有些杂。有教育类的,有非教育类的。读教育类的书,难免有些功利性的色彩。不过,我以为教师不必回避功利性的读书,只是,不要全是功利性的读书。我当下读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这本书,和我这几年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实验有关。  读这本书,不是第一遍。2003年,我即购得这本书,当时就读了。它对我来说,既是一本论著,又是一套丛书。去年我陆续读了与其相关的3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