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是具有共生性意识的行为体,人类社会是在共生关系中得以存续和发展的。世界经济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由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阻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建设。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监管的却反,使得世界经济动荡不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内在要求,世界经济摆脱发展困境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优化金融治理结构、实现可持续增长要求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演进提供了理论制高点。这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融合,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发出中国的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发展困境;金融监管
一、世界面临的发展困境要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由美国次贷危机发酵升级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金融体制潜在危机的总爆发,危机直接冲击了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波及了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更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和破坏。一些弱小的发展中经济体无法承受危机冲击,迅速坠入崩溃的边缘,发展中经济体既要面对经济下滑,失业激增等难题,同时还要处理好抑制通货膨胀的工作,这样困难的处境,对发展中经济体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提出不小的挑战。各国通过协同努力与合作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世界经济的全线崩溃,但各大国轮番的量化宽松和其他金融政策并未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更深层次的危机。全球化的赢家是社会上层群体;输家是底层群体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层群体。
想单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困境是难以做到的。摆脱增长困境,要求世界各国深化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内在活力。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世界逐渐缩小,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紧密的沟通与交往早已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同体。不顾及与各国经济的联动与包容,各自为政,所有的努力只能是徒劳。习近平指出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全世界现在面临的发展困境要求各国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刻体会到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共处于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中。“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二、推进国际金融秩序改革要求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推动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以固定汇率制为特征,以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汇率制度安排,同时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关贸总协定(GATT)等国际组织和机制,这些制度和国际组织安排形成了战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代表着以美国为霸主,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享有特权的当代世界经济秩序。战后70余年来,这一秩序虽然发生多次调整改变,但其根本属性和总体特征并没有变化。美国以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向世界各国推行其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优势地位跟为凸显和巩固,没有了竞争对手的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力达到顶峰,致使他国承受着巨大的朝着市场经济方向改革的压力。
金融危机频发,国际市场震荡不断在于资本天生的逐利和贪婪,在于放纵资本流窜投机的逐利制度。问题从来不在于“由谁监管”,而在于“如何监管”。而刚刚经历过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发达国家并不愿从根本上承认危机的实质,更谈不上从制度层面对资本进行管制。“我们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2016年9月在中国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将主题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主题简明扼要,表明要提高对世界经济整体性的关注,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突出世界经济应有的联动包容的特点。
三、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基本建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成为基本经济要素配置的主要手段。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运筹帷幄、沉着应对,果断实施一系列振兴经济的决策部署,不仅防范了国际金融热钱导致的输入型通胀,还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成为世界經济复苏的强劲助力。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显著提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
中国与美国通过胁迫或劝诱等方式迫使发展中国家施行符合其核心利益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人民认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始终坚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始终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坚持营造公道正义,包容共济的国际社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9月,中国首次以东道国的身份主办G20全球首脑峰会,会议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通过G20峰会主题和重要议题的确定,自然表达出中国对世界经济政治局势的判断和思考,表达了世界经济困境的解决思路,构建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贡献了中国智慧,发出了中国对这个时代的寄予的探索和期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人民日报 2013/3/24 第002版
[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5/9/29 第002版
[3]黄琪轩—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1)
[4]潘维 玛雅 共和国一甲子探讨中国模式,2009
作者简介:李由(1988-),女 ,山西运城人 ,博士在读,国际政治。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发展困境;金融监管
一、世界面临的发展困境要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由美国次贷危机发酵升级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金融体制潜在危机的总爆发,危机直接冲击了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波及了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更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和破坏。一些弱小的发展中经济体无法承受危机冲击,迅速坠入崩溃的边缘,发展中经济体既要面对经济下滑,失业激增等难题,同时还要处理好抑制通货膨胀的工作,这样困难的处境,对发展中经济体应对经济风险的能力提出不小的挑战。各国通过协同努力与合作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世界经济的全线崩溃,但各大国轮番的量化宽松和其他金融政策并未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更深层次的危机。全球化的赢家是社会上层群体;输家是底层群体以及越来越多的中层群体。
想单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解决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困境是难以做到的。摆脱增长困境,要求世界各国深化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激发内在活力。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让世界逐渐缩小,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紧密的沟通与交往早已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共同体。不顾及与各国经济的联动与包容,各自为政,所有的努力只能是徒劳。习近平指出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全世界现在面临的发展困境要求各国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刻体会到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共处于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中。“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样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鉴、和谐共存,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欣欣向荣。”
二、推进国际金融秩序改革要求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推动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以固定汇率制为特征,以美元和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汇率制度安排,同时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和关贸总协定(GATT)等国际组织和机制,这些制度和国际组织安排形成了战后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该体系代表着以美国为霸主,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享有特权的当代世界经济秩序。战后70余年来,这一秩序虽然发生多次调整改变,但其根本属性和总体特征并没有变化。美国以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向世界各国推行其新自由主义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优势地位跟为凸显和巩固,没有了竞争对手的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影响力达到顶峰,致使他国承受着巨大的朝着市场经济方向改革的压力。
金融危机频发,国际市场震荡不断在于资本天生的逐利和贪婪,在于放纵资本流窜投机的逐利制度。问题从来不在于“由谁监管”,而在于“如何监管”。而刚刚经历过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发达国家并不愿从根本上承认危机的实质,更谈不上从制度层面对资本进行管制。“我们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2016年9月在中国杭州召开的G20峰会将主题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主题简明扼要,表明要提高对世界经济整体性的关注,内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突出世界经济应有的联动包容的特点。
三、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完成了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基本建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成为基本经济要素配置的主要手段。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运筹帷幄、沉着应对,果断实施一系列振兴经济的决策部署,不仅防范了国际金融热钱导致的输入型通胀,还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成为世界經济复苏的强劲助力。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显著提高,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强。
中国与美国通过胁迫或劝诱等方式迫使发展中国家施行符合其核心利益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人民认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始终坚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坚持多边主义,始终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理念,坚持营造公道正义,包容共济的国际社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6年9月,中国首次以东道国的身份主办G20全球首脑峰会,会议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通过G20峰会主题和重要议题的确定,自然表达出中国对世界经济政治局势的判断和思考,表达了世界经济困境的解决思路,构建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呼唤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贡献了中国智慧,发出了中国对这个时代的寄予的探索和期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人民日报 2013/3/24 第002版
[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2015/9/29 第002版
[3]黄琪轩—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1)
[4]潘维 玛雅 共和国一甲子探讨中国模式,2009
作者简介:李由(1988-),女 ,山西运城人 ,博士在读,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