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影视美术基础”课程来探讨“实验性”在教学中的意义与方式,并结合行业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从教学中各环节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分析实验性意识培养的手段与效果。 在专业性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实验性意识培养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并为未来的影像创作学习打下基础。实验性意识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自由创作意识,实验性意识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更开放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以更具创意的创作手法去进行影像创作。
【关键词】影视美术基础;实验性;影像创作;教学方法
影视美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影视动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得最早的指导学生进行影像创作的课程。在这样一门基础课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影像创作知识与手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并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对于初接触影像创作的学生来说,不能在一开始就让他们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固化的理论体系之中,更不能仅让他们去迎合当下的市场需求来创作作品。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最大程度的探寻学生专业可塑性的目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性意识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一、“实验性”在影像创作学习中的意义
实验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主流的创作理念,也被人认为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创作手法。在影像创作中,打破常规的长镜头、晃动的手持镜头或频繁运用蒙太奇手法等都会被视为实验性的体现。实验性通常与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从意识形态上给人先锋与前卫的感觉。然而随着全球电影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实验性在影像创作中的意义已远不止于此,更不仅局限于实验电影或非商业影像的创作之中。
对于初接触影像创作的影视动画系学生来说,无论从理论知识与审美能力方面都有不少欠缺,对影像创作的理解能力和实绩操作的把握都还缺乏经验,从而造成继续研究和开展实践的困难或困惑。如果能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提出带着实验性去学习与创作的要求,将会对学生的创作思维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二、实验性意识培养的方式
(一)“实验性”在理论教学中的培养
实验性意识培养的前提是學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意识,只有在有一定理论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才能在创作中运用实验性的风格传达创作理念。而影视美术基础课程针对的是理论基础较为匮乏的低年级学生,因此在课程中需要安排电影制作流程与电影视觉风格发展史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视觉风格发展以及各个类型的影像视觉风格。
影片赏析是一种通过培养视觉记忆来提升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影像视觉风格的研究过程中如何选择赏析案例和赏析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极高美学研究价值的实验性视觉风格电影,如一些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并逐一选取段落精讲、拉片与赏析,不仅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起到极大帮助,更加能够激发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运用到更具实验性和多样性的创作方法与视觉表现手法。
除了对动态影像的赏析与分析,可以在案例中穿插讲解经典的油画、雕塑、摄影、平面设计、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作品的构图与色彩,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创作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来源。
(二)“实验性”在实践环节中的运用
影像创作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技术性与艺术性充分结合的学科,这样的专业特性使得我们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必须考虑实践环节的综合性。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能引导学生更有效的思考和进行创作,但最终的创作能力还是需要落到实践环节中反复试验、论证,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实践环节中,如何在每一个步骤中将理论学习中建立的实验性意识在实践创作中合理的运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制定实践题目时采取具有开放性的命题尤为重要。实验性的体现与自由的创作环境密不可分,对于学生来说,开放性的命题更容易帮助学生打开天马行空的创作思路,也有更多机会去尝试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
第二,在实践环节的前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创意是影视美术基础课程时间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头脑风暴法广泛运用于艺术教育中,对于影像的前期创作也是如此。学生需要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去拓展命题,并需要通过列举、对比、筛选等方式去确定创作方向。在创作方向确定之后,根据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时也可通过头脑风暴尝试更多可能性,并从中筛选并确定最终的方案。这样做既能保证学生多角度的对其表现手法进行反复试验与考察,同时也能避免在实际拍摄时无法确定方案从而导致进度停滞的问题。
第三,(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在创作中期对学生提出更具体的表现手法的要求能够促使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去尝试更多的创作手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在某一次练习中必须使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实验性手法上的限制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通过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根据寻找到的灵感来源去发散思维,进行更有效率的创作。在实践中采取对经典作品的打破重组也是较具有实验性的练习方式,鼓励学生多从视觉上去研究分析前人的作品,并在再次创作中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达到开拓思维、激发潜力的目的。
第四,随着科技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如何在技术上层面上也实现可操作的实验性表现形式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探讨的问题。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全球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对技术研发更深入的影像创作者一直以来都受到市场的青睐,而他们在技术创新中运用的实验性手段同样引人瞩目。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学生学习影视美术基础的课程时应当去引导学生运用更具实验性的视觉技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更新锐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模式,在技术层面上去大胆创新。
三、结束语
实验性意识的培养能够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视野与创作思路,达到最基本的启发学生创意型思维的教学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基本的实验性意识,并将其运用于理论学习与影像创作之中,更有效的提高审美能力、视觉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跳出思维定式,为更具创意的影像创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骅骝. 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实验性”与”创造性”[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3.
[2]贺洛乙. 实验性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J]. 艺术教育, 2008.
作者简介:赵凌之(1985—),女,籍贯四川,西华大学凤凰学院。主要从事媒体制作与视觉传达方面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影视美术基础;实验性;影像创作;教学方法
影视美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影视动画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得最早的指导学生进行影像创作的课程。在这样一门基础课程中,除了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影像创作知识与手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更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并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对于初接触影像创作的学生来说,不能在一开始就让他们的思维局限在一个固化的理论体系之中,更不能仅让他们去迎合当下的市场需求来创作作品。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最大程度的探寻学生专业可塑性的目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性意识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一、“实验性”在影像创作学习中的意义
实验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非主流的创作理念,也被人认为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创作手法。在影像创作中,打破常规的长镜头、晃动的手持镜头或频繁运用蒙太奇手法等都会被视为实验性的体现。实验性通常与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从意识形态上给人先锋与前卫的感觉。然而随着全球电影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实验性在影像创作中的意义已远不止于此,更不仅局限于实验电影或非商业影像的创作之中。
对于初接触影像创作的影视动画系学生来说,无论从理论知识与审美能力方面都有不少欠缺,对影像创作的理解能力和实绩操作的把握都还缺乏经验,从而造成继续研究和开展实践的困难或困惑。如果能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提出带着实验性去学习与创作的要求,将会对学生的创作思维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二、实验性意识培养的方式
(一)“实验性”在理论教学中的培养
实验性意识培养的前提是學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作意识,只有在有一定理论知识积累的前提下才能在创作中运用实验性的风格传达创作理念。而影视美术基础课程针对的是理论基础较为匮乏的低年级学生,因此在课程中需要安排电影制作流程与电影视觉风格发展史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影视觉风格发展以及各个类型的影像视觉风格。
影片赏析是一种通过培养视觉记忆来提升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影像视觉风格的研究过程中如何选择赏析案例和赏析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介绍一些具有极高美学研究价值的实验性视觉风格电影,如一些超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并逐一选取段落精讲、拉片与赏析,不仅会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起到极大帮助,更加能够激发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运用到更具实验性和多样性的创作方法与视觉表现手法。
除了对动态影像的赏析与分析,可以在案例中穿插讲解经典的油画、雕塑、摄影、平面设计、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作品的构图与色彩,达到有效提升学生创作能力的目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来源。
(二)“实验性”在实践环节中的运用
影像创作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也是技术性与艺术性充分结合的学科,这样的专业特性使得我们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必须考虑实践环节的综合性。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也能引导学生更有效的思考和进行创作,但最终的创作能力还是需要落到实践环节中反复试验、论证,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在实践环节中,如何在每一个步骤中将理论学习中建立的实验性意识在实践创作中合理的运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制定实践题目时采取具有开放性的命题尤为重要。实验性的体现与自由的创作环境密不可分,对于学生来说,开放性的命题更容易帮助学生打开天马行空的创作思路,也有更多机会去尝试不拘一格的创作手法。
第二,在实践环节的前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创意是影视美术基础课程时间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头脑风暴法广泛运用于艺术教育中,对于影像的前期创作也是如此。学生需要通过发散性的思维去拓展命题,并需要通过列举、对比、筛选等方式去确定创作方向。在创作方向确定之后,根据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时也可通过头脑风暴尝试更多可能性,并从中筛选并确定最终的方案。这样做既能保证学生多角度的对其表现手法进行反复试验与考察,同时也能避免在实际拍摄时无法确定方案从而导致进度停滞的问题。
第三,(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在创作中期对学生提出更具体的表现手法的要求能够促使学生跳出思维定式去尝试更多的创作手法。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在某一次练习中必须使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给学生一定的实验性手法上的限制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通过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如何根据寻找到的灵感来源去发散思维,进行更有效率的创作。在实践中采取对经典作品的打破重组也是较具有实验性的练习方式,鼓励学生多从视觉上去研究分析前人的作品,并在再次创作中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达到开拓思维、激发潜力的目的。
第四,随着科技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如何在技术上层面上也实现可操作的实验性表现形式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探讨的问题。影像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全球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对技术研发更深入的影像创作者一直以来都受到市场的青睐,而他们在技术创新中运用的实验性手段同样引人瞩目。课程的设置必须考虑行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学生学习影视美术基础的课程时应当去引导学生运用更具实验性的视觉技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运用更新锐的拍摄与后期制作模式,在技术层面上去大胆创新。
三、结束语
实验性意识的培养能够为学生开拓更广阔的视野与创作思路,达到最基本的启发学生创意型思维的教学目标,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发潜能的有效方法。希望学生能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基本的实验性意识,并将其运用于理论学习与影像创作之中,更有效的提高审美能力、视觉记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创作能力,跳出思维定式,为更具创意的影像创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骅骝. 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实验性”与”创造性”[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3.
[2]贺洛乙. 实验性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J]. 艺术教育, 2008.
作者简介:赵凌之(1985—),女,籍贯四川,西华大学凤凰学院。主要从事媒体制作与视觉传达方面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