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特征,特别是学生自己的学习要求,对症下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品味、去欣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能够流传千古的独特魅力。本文以《秋水》的教学为例,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 对症下药 问卷调查 兴趣 方法 音读 意读 情读 演读 能力
还记得那天,我走进新接的一个九年级班,兴冲冲地宣布我们要开始进入文言文单元的学习了,可台下一向热情高涨的学生们马上哀号连连,有的学生还干脆不高兴地大叫:“又要学文言文了,好烦躁!”我当时就愣住了。学生们不大喜欢文言文,我一向心里有数,但竟然会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我还真没料到。
我马上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马上开始文言文的学习是极不明智的。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前首先得弄清问题都出在哪儿,才好对症下药。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干脆先来个问卷调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谈谈自己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喜欢文言文吗?为什么?
2.学文言文时,你觉得最头疼的是什么?
3.你最希望得到老师哪方面的帮助?
4.你最希望在课堂上采用哪种方式学文言文?
听说先不上课,而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发泄一下学文言文过程中的怨气,还可以自己选择学文言文的方法,大家的积极性马上又高涨起来了,马上奋笔疾书。把学生们的答卷收上来后,我马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统计,结果如下:
1.喜欢文言文的学生只有6%,不喜欢文言文的学生竟然有86%,还有8%的学生说还凑合。因为上文言文课太乏味了,老是记很多笔记;文言文又不容易懂,每次为了应付考试,又要使劲地背好多注释,背不来不说,好不容易记得的几个,过不了多久又忘了,吃力不讨好。
2.学生们普遍反映学文言文时觉得最头疼的是不会翻译,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我很多字词都不懂,只知道零零散散的意思,一遇到新的文言文,就又一窍不通了。”其次,是读文言文。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中很多字音自己读不准,而且不知道该如何停顿断句。
3.学生们最希望老师帮助自己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还有读音和停顿方面也希望老师能加强指导。
4.在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上,学生们希望老师多带动大家一起学习,不要一个人唱独角戏,要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要多开展一些讨论,最好能争论,因为他们认为“越争道理越清”;他们还希望能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大家表演,既有趣又能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面对这份结果,我很激动,因为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想学好文言文的迫切心情和他们对我的信赖,任重而道远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古文学习中最需要什么,我就应该想办法给他们什么。于是,我对症下药,针对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现状,调整了教学思路,决定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这几个方面来实施教学。
下面,就以文言文单元第一课《秋水》为例,谈谈我教学的具体情况。
这是问卷调查后的第一课,学生们对我寄予的期望都很大,这个头一定要开好,要不然,学生们将会对我失去信心,更严重的是将会更讨厌文言文。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一、导入激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应该先声夺人,在导入时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笔者的做法如下:
先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称之为“奇书”。这类书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笔非庄非谐;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却闪烁着文采精华;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却又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辨。在这类“奇书”之中,有一部最美妙,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鲁迅先生盛赞“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大家知道是哪部书吗?学生的兴致马上来了,七嘴八舌地猜了起来。有答《西游记》的,也有答《聊斋志异》的。我说它们是很奇妙也很有趣,但还够不上“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又有答《论语》的。我说它是富有哲理,影响也很深远,但文笔还够不上“奇”。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庄子》。
接着,我问大家听过“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没有。大家都说听过。我就请几个同学简单地讲了讲这些故事,并让他们聊了聊从这些故事中领悟到的道理。然后,我告诉学生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就都出自于《庄子》。这一介绍,一下子就把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到了一起,有效地拉近了学生和庄子其人、其文的距离,让学生们发现古文其实也不“古”。
接下来,我让大家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庄子。学生们根据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答出了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是战国时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我再告诉大家庄子其实也是一个“奇人”。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眼巴巴地望着我,急切地等待下文。我告诉他们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但他甘愿闲居独处艰难度日,也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子并不接受,“宁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还给学生们补充了庄子在他妻子刚死之时,就“鼓盆而歌”的故事,让学生们从庄子反常的举动及他对此举的解释中理解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一切顺其自然以及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此时,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在此基础上燃起了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好奇心。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道:‘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就是庄周。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水》,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诵读与积累,培养语感
只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不行,还要给他们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之门,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针对学生们普遍反映的不会读和不会译,我这样设计:
1.音读
首先,我让学生们大声朗读这篇课文,并在自己觉得读不准音和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结合课文注释中的注音和工具书初步解疑,学生们马上忙活开了。
接着,我有感情地背诵这篇课文,让学生做评委,看老师有没有背错,请在老师背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时,注意老师的读音与停顿,看和你自己刚才的朗读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们一听乐了,因为以前都是老师监督学生背书,现在变成学生监督老师了,马上拿起笔,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背,那架势表明了不挑出错来决不善罢甘休。
我背完后,学生们一本正经地宣布;“老师,你漏掉了一个‘之’字,多了一个‘也’字,不过总地来说还不错啰!”
有一个学生还大胆地提出:“老师,我觉得‘不见水端’的‘见’应该读xiàn,不应该是jiàn。”
课堂上竟然能有大声说“不”的同学,我如获至宝,连忙追问原因。
这个学生说:“我觉得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不见水端’就是没有显现出水的尽头,跟我们以前学过‘路转溪桥忽见’的用法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就应该读xiàn。”他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还知道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我肯定了他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并热情地表扬了他由旧知推导新知的学习方法。
问题从学生中来,就应该放到学生中去解决。于是,我让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看到底应该读哪个音。学生们马上兴致勃勃地讨论了起来。
讨论结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形式,甚至还争论了起来,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后,我发表了我的观点:“不见水端”要联系前一句“东面而视”理解,这两句省略了主语“河伯”,连起来理解就应该是“河伯向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样理解更连贯一些,所以这里的“见”应该是“看”的意思,要读jiàn。并热情地肯定了同学们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接下来,我强调了几个要特别注意的停顿,就让大家自己再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要求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最后,学生再齐读课文。针对他们朗读中的问题,我又做了一些强调和指导。
2.意读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后,我就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品尝到了发现的喜悦与成就感,他们还会怕学文言文吗?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先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上记号,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都解决不了的再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
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难点,我教他们用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加、换、补,省、留、调来解决。即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加为对应的双音节词;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要换成现在通用的词;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量词等,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有些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应该省略;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以及到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应该保留下来不翻译;调整语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位同学提出的难点进行示范翻译:
于 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在这个时候语气词(不译) 河伯才掉转 他的面孔
译文:在这个时候,河伯方才转过脸来。
然后,我让大家分小组用“六字诀”尝试解决刚才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们试过之后发现很管用,有个学生甚至开心地叫道:“So easy!”不过也有同学进一步提出这“六字诀”在有些句子里不管用,如“我之谓也”。我表扬了他们的这股子钻劲儿,告诉他们有些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要善于积累,而且有些词语无法直译,或直译后很别扭,可用意译,并举例进行了示范。
接着我指导大家进行积累。
第一步,是听记积累。“听记”,听老师讲解不好懂的词语及特殊句式并记录。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这就是学生们的活动了。我让同学每人至少各找出一组一词多义的词和词形不同词义相同的词,然后把大家的发现集中到一起记录下来。
第三步,是翻译积累。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并强调不要读,要把它讲成白话文。
3.情读
接着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去读课文。
一个学生问:“这么短小的一篇文言文,从哪里出感情啰。”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告诉大家,可以从三方面去尝试:语气、语调、语速。同学们恍然大悟。
生1:我知道了,河伯说的话应该读出羞愧的语气。
师追问:为什么?
生1:因为他看到了北海的广阔,自愧不如。
师:讲得好。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因为他前面自以为了不起,这时候和北海一比较,就越想越羞愧。
师:你从哪些话看出来他前面自以为了不起了?
生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那这一句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3:应该用沾沾自喜的语气读。
生4:我觉得还要有一种“我是天下第一”的感觉。
师:你理解得很到位。
生5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报告:老师,开头写秋天洪水水势之大,语气要重一些,沉一些,雄浑一些。
师:你的感悟能力很强。下面,大家就试试像这样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与揣摩,从语气、语速、语调三方面去揣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练习。
4.演读
看到学生都练习得差不多了,我就问:“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地到前面来演读,把你刚才练习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有几个平时上课就很积极的男生举了手,我灵机一动,就临时设计了一场名为“超级男声”的朗读竞赛,让台下的学生当大众评委,对他们的朗读加以评论并进行投票。学生们一听,兴奋得不得了。
几个男生声情并茂地演读完后,学生评委,特别是女评委评得特别积极,意见也很中肯。比如,有一个女生就说:“河伯是‘望洋向若而叹曰’,演读时最好作出抬头仰望的样子,读河伯说的话时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感叹的语气。”要知道,我们班的女生向来就很腼腆,今天积极的表现大出我的意料,也让我觉得特别欣慰。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篇寓言的理解。有了前面扎实的读与悟,学生们都深有感触。但有的同学光强调“人不能骄傲自满”,没涉及到庄子的本意,即阐述事物大与小的相对性。这也难怪,本来这篇文章就是节选,断章取义,难免失之于偏颇。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阅读:把《庄子》中河伯见海神后的一段补充给学生阅读。这样一来,学生既很轻松地悟到了本文的寓意,又再一次折服于庄子其人其书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我针对学生们的要求以及他们的实际情况而对《秋水》设计的教学,其实,有很多细节都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临时添加的,如“超级男声”演读比赛,还有后面的补充阅读。总之,一个原则——对症下药,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并要求随机调整,这应该体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本单元后面几课的教学中,我也一直贯彻这个原则。从我们班越来越活跃的课堂上,我更深刻地体悟到:对症下药,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古文学习兴趣;对症下药,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使文言文课堂展现出春天般的生机与活力。
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学完后,我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基本上一样。在对问卷结果的整理中,我惊喜地发现,已经有53%的学生表示喜欢文言文,25%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至于原因有很多方面,有一个同学的表述很有代表性:“我现在感受到了文言文很有古典气息,学了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思想和伟大气魄,而且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一句话却包含有深刻的道理,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但还是有22%的同学表示不喜欢文言文,原因还是不好懂,难得背。还有一个同学认为,“古人的道理过时了,学文言文可能会导致人迂腐无能,也就会像孔乙己一样”。看来,今后我除了要继续加强对学生读与译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着重加强背诵的指导和文言文对今人的意义方面的引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通过一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就一下扭转所有学生两年中积累下的对文言文学习的成见,或者迅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那是不现实的。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头,也让我坚信:对症下药,必能妙手回春。
[关键词] 对症下药 问卷调查 兴趣 方法 音读 意读 情读 演读 能力
还记得那天,我走进新接的一个九年级班,兴冲冲地宣布我们要开始进入文言文单元的学习了,可台下一向热情高涨的学生们马上哀号连连,有的学生还干脆不高兴地大叫:“又要学文言文了,好烦躁!”我当时就愣住了。学生们不大喜欢文言文,我一向心里有数,但竟然会有如此强烈的抵触情绪,我还真没料到。
我马上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马上开始文言文的学习是极不明智的。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前首先得弄清问题都出在哪儿,才好对症下药。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干脆先来个问卷调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谈谈自己不喜欢文言文的原因。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个问题:
1.你喜欢文言文吗?为什么?
2.学文言文时,你觉得最头疼的是什么?
3.你最希望得到老师哪方面的帮助?
4.你最希望在课堂上采用哪种方式学文言文?
听说先不上课,而是让大家畅所欲言,发泄一下学文言文过程中的怨气,还可以自己选择学文言文的方法,大家的积极性马上又高涨起来了,马上奋笔疾书。把学生们的答卷收上来后,我马上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统计,结果如下:
1.喜欢文言文的学生只有6%,不喜欢文言文的学生竟然有86%,还有8%的学生说还凑合。因为上文言文课太乏味了,老是记很多笔记;文言文又不容易懂,每次为了应付考试,又要使劲地背好多注释,背不来不说,好不容易记得的几个,过不了多久又忘了,吃力不讨好。
2.学生们普遍反映学文言文时觉得最头疼的是不会翻译,有一个同学这样写道:“我很多字词都不懂,只知道零零散散的意思,一遇到新的文言文,就又一窍不通了。”其次,是读文言文。很多学生觉得文言文中很多字音自己读不准,而且不知道该如何停顿断句。
3.学生们最希望老师帮助自己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还有读音和停顿方面也希望老师能加强指导。
4.在学习文言文的方式上,学生们希望老师多带动大家一起学习,不要一个人唱独角戏,要让大家都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要多开展一些讨论,最好能争论,因为他们认为“越争道理越清”;他们还希望能多设计一些情境让大家表演,既有趣又能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面对这份结果,我很激动,因为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想学好文言文的迫切心情和他们对我的信赖,任重而道远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古文学习中最需要什么,我就应该想办法给他们什么。于是,我对症下药,针对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现状,调整了教学思路,决定首先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的积累这几个方面来实施教学。
下面,就以文言文单元第一课《秋水》为例,谈谈我教学的具体情况。
这是问卷调查后的第一课,学生们对我寄予的期望都很大,这个头一定要开好,要不然,学生们将会对我失去信心,更严重的是将会更讨厌文言文。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一、导入激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应该先声夺人,在导入时就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笔者的做法如下:
先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称之为“奇书”。这类书的思想非正非邪,文笔非庄非谐;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却闪烁着文采精华;是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却又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辨。在这类“奇书”之中,有一部最美妙,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鲁迅先生盛赞“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大家知道是哪部书吗?学生的兴致马上来了,七嘴八舌地猜了起来。有答《西游记》的,也有答《聊斋志异》的。我说它们是很奇妙也很有趣,但还够不上“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又有答《论语》的。我说它是富有哲理,影响也很深远,但文笔还够不上“奇”。愤悱状态形成之后,我再揭示答案:是《庄子》。
接着,我问大家听过“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没有。大家都说听过。我就请几个同学简单地讲了讲这些故事,并让他们聊了聊从这些故事中领悟到的道理。然后,我告诉学生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就都出自于《庄子》。这一介绍,一下子就把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和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到了一起,有效地拉近了学生和庄子其人、其文的距离,让学生们发现古文其实也不“古”。
接下来,我让大家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庄子。学生们根据学过的相关历史知识,答出了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是战国时的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我再告诉大家庄子其实也是一个“奇人”。学生们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眼巴巴地望着我,急切地等待下文。我告诉他们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但他甘愿闲居独处艰难度日,也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子并不接受,“宁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我还给学生们补充了庄子在他妻子刚死之时,就“鼓盆而歌”的故事,让学生们从庄子反常的举动及他对此举的解释中理解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一切顺其自然以及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此时,学生对庄子其人其书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在此基础上燃起了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好奇心。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道:‘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就是庄周。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水》,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诵读与积累,培养语感
只激发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不行,还要给他们一把钥匙,让他们自己打开知识之门,感受到发现的喜悦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针对学生们普遍反映的不会读和不会译,我这样设计:
1.音读
首先,我让学生们大声朗读这篇课文,并在自己觉得读不准音和停顿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完后,结合课文注释中的注音和工具书初步解疑,学生们马上忙活开了。
接着,我有感情地背诵这篇课文,让学生做评委,看老师有没有背错,请在老师背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时,注意老师的读音与停顿,看和你自己刚才的朗读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学生们一听乐了,因为以前都是老师监督学生背书,现在变成学生监督老师了,马上拿起笔,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背,那架势表明了不挑出错来决不善罢甘休。
我背完后,学生们一本正经地宣布;“老师,你漏掉了一个‘之’字,多了一个‘也’字,不过总地来说还不错啰!”
有一个学生还大胆地提出:“老师,我觉得‘不见水端’的‘见’应该读xiàn,不应该是jiàn。”
课堂上竟然能有大声说“不”的同学,我如获至宝,连忙追问原因。
这个学生说:“我觉得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不见水端’就是没有显现出水的尽头,跟我们以前学过‘路转溪桥忽见’的用法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就应该读xiàn。”他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还知道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我肯定了他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并热情地表扬了他由旧知推导新知的学习方法。
问题从学生中来,就应该放到学生中去解决。于是,我让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看到底应该读哪个音。学生们马上兴致勃勃地讨论了起来。
讨论结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形式,甚至还争论了起来,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后,我发表了我的观点:“不见水端”要联系前一句“东面而视”理解,这两句省略了主语“河伯”,连起来理解就应该是“河伯向东望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样理解更连贯一些,所以这里的“见”应该是“看”的意思,要读jiàn。并热情地肯定了同学们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
接下来,我强调了几个要特别注意的停顿,就让大家自己再试着把课文读一遍,并要求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最后,学生再齐读课文。针对他们朗读中的问题,我又做了一些强调和指导。
2.意读
“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后,我就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品尝到了发现的喜悦与成就感,他们还会怕学文言文吗?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先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上记号,在小组内解决,小组内都解决不了的再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
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难点,我教他们用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加、换、补,省、留、调来解决。即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加为对应的双音节词;现在已经不用的词要换成现在通用的词;文言文中经常省略主语、量词等,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有些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应该省略;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以及到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应该保留下来不翻译;调整语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位同学提出的难点进行示范翻译:
于 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在这个时候语气词(不译) 河伯才掉转 他的面孔
译文:在这个时候,河伯方才转过脸来。
然后,我让大家分小组用“六字诀”尝试解决刚才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们试过之后发现很管用,有个学生甚至开心地叫道:“So easy!”不过也有同学进一步提出这“六字诀”在有些句子里不管用,如“我之谓也”。我表扬了他们的这股子钻劲儿,告诉他们有些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要善于积累,而且有些词语无法直译,或直译后很别扭,可用意译,并举例进行了示范。
接着我指导大家进行积累。
第一步,是听记积累。“听记”,听老师讲解不好懂的词语及特殊句式并记录。
第二步,是辨析积累。这就是学生们的活动了。我让同学每人至少各找出一组一词多义的词和词形不同词义相同的词,然后把大家的发现集中到一起记录下来。
第三步,是翻译积累。在这一环节,我要求学生对着课文把它用说话的方式译说一遍,并强调不要读,要把它讲成白话文。
3.情读
接着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去读课文。
一个学生问:“这么短小的一篇文言文,从哪里出感情啰。”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告诉大家,可以从三方面去尝试:语气、语调、语速。同学们恍然大悟。
生1:我知道了,河伯说的话应该读出羞愧的语气。
师追问:为什么?
生1:因为他看到了北海的广阔,自愧不如。
师:讲得好。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2:因为他前面自以为了不起,这时候和北海一比较,就越想越羞愧。
师:你从哪些话看出来他前面自以为了不起了?
生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师:那这一句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生3:应该用沾沾自喜的语气读。
生4:我觉得还要有一种“我是天下第一”的感觉。
师:你理解得很到位。
生5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报告:老师,开头写秋天洪水水势之大,语气要重一些,沉一些,雄浑一些。
师:你的感悟能力很强。下面,大家就试试像这样根据自己对文意的理解与揣摩,从语气、语速、语调三方面去揣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练习。
4.演读
看到学生都练习得差不多了,我就问:“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地到前面来演读,把你刚才练习的成果给大家展示一下?”
有几个平时上课就很积极的男生举了手,我灵机一动,就临时设计了一场名为“超级男声”的朗读竞赛,让台下的学生当大众评委,对他们的朗读加以评论并进行投票。学生们一听,兴奋得不得了。
几个男生声情并茂地演读完后,学生评委,特别是女评委评得特别积极,意见也很中肯。比如,有一个女生就说:“河伯是‘望洋向若而叹曰’,演读时最好作出抬头仰望的样子,读河伯说的话时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感叹的语气。”要知道,我们班的女生向来就很腼腆,今天积极的表现大出我的意料,也让我觉得特别欣慰。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篇寓言的理解。有了前面扎实的读与悟,学生们都深有感触。但有的同学光强调“人不能骄傲自满”,没涉及到庄子的本意,即阐述事物大与小的相对性。这也难怪,本来这篇文章就是节选,断章取义,难免失之于偏颇。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拓展阅读:把《庄子》中河伯见海神后的一段补充给学生阅读。这样一来,学生既很轻松地悟到了本文的寓意,又再一次折服于庄子其人其书的独特魅力。
这就是我针对学生们的要求以及他们的实际情况而对《秋水》设计的教学,其实,有很多细节都是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临时添加的,如“超级男声”演读比赛,还有后面的补充阅读。总之,一个原则——对症下药,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并要求随机调整,这应该体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本单元后面几课的教学中,我也一直贯彻这个原则。从我们班越来越活跃的课堂上,我更深刻地体悟到:对症下药,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古文学习兴趣;对症下药,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使文言文课堂展现出春天般的生机与活力。
一个单元的文言文学完后,我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题基本上一样。在对问卷结果的整理中,我惊喜地发现,已经有53%的学生表示喜欢文言文,25%的学生表示比较喜欢,至于原因有很多方面,有一个同学的表述很有代表性:“我现在感受到了文言文很有古典气息,学了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思想和伟大气魄,而且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一句话却包含有深刻的道理,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但还是有22%的同学表示不喜欢文言文,原因还是不好懂,难得背。还有一个同学认为,“古人的道理过时了,学文言文可能会导致人迂腐无能,也就会像孔乙己一样”。看来,今后我除了要继续加强对学生读与译基本功的训练外,还要着重加强背诵的指导和文言文对今人的意义方面的引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通过一个文言文单元的教学就一下扭转所有学生两年中积累下的对文言文学习的成见,或者迅速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那是不现实的。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头,也让我坚信:对症下药,必能妙手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