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素养非一日之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o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洽。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还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可是,良好的语文素养不是短期内能积累起来的,高中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坚持不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激发、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现在,很多老师上课激情泯灭。照着参考资料念一遍,同学们齐读一遍,课堂放开讨论一遍,小组合作一遍,布置练习做一遍。老师缺乏教学个性,课堂教学模式千篇一律,讲得枯燥无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没有听课的兴趣,何谈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堂上巧用教学艺术,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艰辛的劳动,而是一种快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怎么去培养兴趣呢?
  首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一种快乐下学到知识,轻松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做到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巧用教育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大胆的探索创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毫无拘谨的情况下轻松地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
  其次,注重感情和心灵上的沟通。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一种温情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参与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课堂中真正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其鼓励,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爱。那种爱一旦被学生感受到,那么对于学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对于学生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和求知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抓准每篇课文的基本情调,营造和谐优美的课堂情境,控制教学过程中的感情传导,使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用真情打动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学生会逐渐找回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找到自我、校正自我、发展自我,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情境中,自由快乐地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
  二、走进教材,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新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至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节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
  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读书、看报、听广播;学生会选举、课前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参加文艺竞赛、绘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光时局限于课堂上的阅读,还要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课堂教学中,涉及到本科内容的课外读物教师应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课外进行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一篇优秀的作品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启迪,学生能徜徉在其情节和优美的语言中体会到愉悦的心情,慢慢能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学生完成阅读后适当引导学生背诵优美片段,抄写优美词语,并试着仿写,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四、良好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应将朗诵贯穿始终,教师平时应推荐一些可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不断丰富精神世界的好书目,且将自读与交流相结合。例如,可安排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而后将自己认为有益的优美文章、优美词句摘录下来,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分享给其他同学,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学习的习惯包括的内容很多,从大的方面看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比如字要认真地写,文章要有表情地朗读,认真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文要好好地写作。就拿写作来说,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经常收集信息及趣闻的习惯,经常搜集名言、格言、谚语的习惯,阅读其他文章有写随笔的习惯,熟记优美词语的习惯,先写题纲后作文的习惯,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
  总之,对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涉及到诸多因素,只有靠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长期发展,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魏晋是一个生命高度自觉的时代,从建安到正始,从两晋到齐、梁,生命的价值观和人生的情调发生着历史性的转变。在这纷繁涌动的生命意识思潮中,魏晋的士人面临生命价值观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面临生命价值的追求与生命本身短暂的矛盾,体味着生命的极度卑微与极度尊贵。在这种自觉的生命认识体里,有忧时伤生的情怀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其流淌的基调却是苍凉的悲剧意味。  阮籍、嵇康最能代表这种生命的悲剧意识。在这一段类似战
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文言文枯燥乏味,虚词、实词、翻译、阅读等等,常常困扰着他们。其实学习文言文只要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学起来也就可以轻松很多。  下面分别从学习文言文的“背景、实词、虚词、阅读”的角度来具体浅谈下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一、准确了解文言文背景,深入把握文章主题  在拿到一篇文言文时,首先应该及时准确的把握其文章的历史背景。例如,读杜牧的《阿房宫赋》,如果我们知道杜牧的政治抱负和才能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取了很多优美经典的散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很容易引起读者共鸣。在平时阅读中,学生对于这些散文非常喜欢。另外,学校日常训练及高考中,也多选取一些名家名作,来考查我们的学生。但是从得分率来看,学生对这类文章的赏析能力较差。  为什么我们读着这些动人的文字,却说不出好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散文,可写不出这样好的文章来呢?  我想,这和我们平时的教学是息息相关的。  就拿我们
伴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人类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富含优质蛋白质的水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增长。鉴于野生资源的利用现状,几乎不可能依靠捕捞渔业来满足目前需求,水产养殖因而被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21世纪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最重要内容,是实现从传统的旧的教育思想到新的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教育思想的转变。
南通市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
从写作的角度来讲,在学生的记叙文习作中,经常碰到写景或叙事不够清晰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点,叙事零乱含混,记叙文的六要素残缺不全,不会确立记叙的详略,以致中心不够突出,内容不够充实。粗看起来,写景与叙事之间互不关涉,但是细究起来发现:以上诸种现象恰恰是形象思维没有结束而强行终结所造成的。因此清晰化作为形象思维的结果之一应该成为叙事类作文的内在要求。  从阅读的角度来讲,学生作文中的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