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要共同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小学低段数学分组教学的课堂,力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每个人学不同的数学,每个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模块式”课堂是可以依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情等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整合与建构的实效课堂。我们在低段数学课堂中运用分组教学的形式,立足学生的主动发展,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
一、终端定向——自学质疑模块以生定向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从学案中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把握情况,教师通过认真梳理学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学习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终端定向,明确在分组教学中将需要更为关注的问题及需要关注的学生。
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以为分组教学做好铺垫。自学质疑是学生通过教师学案的引导自学新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通过精心创设的认知情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通过精心编制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踏上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之路;通过低难度、窄角度、小坡度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在初始阶段,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活动需要做好两方面准备。
首先是认知结构的准备,包括与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如果学生对旧知有所遗忘,不复习无法回忆起来,将直接影响引入与下一程序顺利进行,那么教师必须在学案中做好强有力的铺垫,为学生学习的顺利过渡铺设一座桥梁。其次是心理准备,是指要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教师要适应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动画人物设计学案,使学案生动有趣,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以便顺利引入新课。
2、在初始阶段,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活动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启发、引导、点拨和示范,使学困生敢于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拓和发展儿童的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提问中提倡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好习惯。
如:例1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
教师则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教师注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
于是教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
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二、时空定向——交流展示模块以生定量
就分组教学而言,做到热热闹闹很容易,做到有序、高效、学生自主学习很难。在小数低段交流展示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组内分工,还要明确合作学习规则,更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并逐步使其语言数学化,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需要根据学生的时空定向,确定交流展示模块内容的多少,而不是教学内容多就少交流一会儿,少就多交流一会儿。
1、明确职责,合理分工,提高分组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将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了。
2、讲究规则,培养习惯,提高分组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作好安排,还要讲清合作规则,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在脑子里记下来,再由组长安排,各个成员按自己的编号依次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三、行为定向——精讲点拨模块、互动探究模块以生定度
1、精讲点拨模块可独立存在,也可穿插于交流展示及其它模块中。
经过学生组内、班内交流展示,由学生或口答、或板书,师生共同进行评议,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知识进行强化整理,形成体系;对思想方法要加以提炼,形成理性认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与评价。
2、互动探究模块实现学生优势互补,需要教师合理选择互动探究的契机。
互动探究可以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互动探究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互动探究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互动探究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答案多样,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学生意见不一样等情况下,宜采用互动探究学习。
如:例3 教学“4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 l=4”时,可安排一次小组探究。
组长:“为什么3 l会等于4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A(没说话的那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其中一位学生说:“可以用摆小棒,原来有3根小棒,又拿来1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 l=4。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3比4小1,那3加上一个1不就是4了吗?”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学生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想法整理一遍。
四、兴趣定向——矫正反馈模块、迁移应用模块以生定形
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由于学生的生理特征,学生在矫正反馈模块、迁移应用模块学习时易产生疲劳感、厌烦感,造成学习效果差,达不到最佳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的兴趣定向,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反馈,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在达标题的基础上,要有个性题的布置。可以各小组不同,也可以每小组同类别的学生布置相同作业,并要求学生进行组际间的交流沟通。
1、矫正反馈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内进行,低段学生适合全班反馈。
为全面掌握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及时进行全面反馈,首先进行基本测试,人人必须达标,对暴露出的问题立刻进行针对性补救;接下来进行常规测试,提高目标,要求甲类学生必须达标,讲评、补救。
2、作业布置分层设计,也有互帮互助作业,扩大分组教学效果。
针对重难点知识应用,以及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学生思考方法、学习习惯等处的薄弱点,教师要有所准备的拿出一些练习进行补充,以求每个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分组教学的开展使教师的教学空间被一定程度的压缩,但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严,赋予了更大的责任。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多了,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还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上更要注意发挥作用,使分组教学得以真正开展起来而不是流于公开课的形式。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江苏】
一、终端定向——自学质疑模块以生定向
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从学案中教师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知识的把握情况,教师通过认真梳理学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学习状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终端定向,明确在分组教学中将需要更为关注的问题及需要关注的学生。
精心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可以为分组教学做好铺垫。自学质疑是学生通过教师学案的引导自学新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通过精心创设的认知情景,引导学生利用教材;通过精心编制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踏上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之路;通过低难度、窄角度、小坡度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1、在初始阶段,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活动需要做好两方面准备。
首先是认知结构的准备,包括与本课相关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如果学生对旧知有所遗忘,不复习无法回忆起来,将直接影响引入与下一程序顺利进行,那么教师必须在学案中做好强有力的铺垫,为学生学习的顺利过渡铺设一座桥梁。其次是心理准备,是指要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教师要适应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喜爱的动画人物设计学案,使学案生动有趣,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以便顺利引入新课。
2、在初始阶段,学生参与自学质疑活动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启发、引导、点拨和示范,使学困生敢于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拓和发展儿童的思维,让他们各抒己见,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提问中提倡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好习惯。
如:例1 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
教师则来到他们中间倾听。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教师注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
于是教师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
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二、时空定向——交流展示模块以生定量
就分组教学而言,做到热热闹闹很容易,做到有序、高效、学生自主学习很难。在小数低段交流展示时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组内分工,还要明确合作学习规则,更要教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并逐步使其语言数学化,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空间,需要根据学生的时空定向,确定交流展示模块内容的多少,而不是教学内容多就少交流一会儿,少就多交流一会儿。
1、明确职责,合理分工,提高分组教学的有效性。
我们将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做出汇报。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了。
2、讲究规则,培养习惯,提高分组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中,教师不仅要作好安排,还要讲清合作规则,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在脑子里记下来,再由组长安排,各个成员按自己的编号依次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三、行为定向——精讲点拨模块、互动探究模块以生定度
1、精讲点拨模块可独立存在,也可穿插于交流展示及其它模块中。
经过学生组内、班内交流展示,由学生或口答、或板书,师生共同进行评议,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知识进行强化整理,形成体系;对思想方法要加以提炼,形成理性认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指导与评价。
2、互动探究模块实现学生优势互补,需要教师合理选择互动探究的契机。
互动探究可以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教师要合理选择互动探究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互动探究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互动探究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答案多样,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学生意见不一样等情况下,宜采用互动探究学习。
如:例3 教学“4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 l=4”时,可安排一次小组探究。
组长:“为什么3 l会等于4呢?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你们想到了吗?”(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A(没说话的那个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其中一位学生说:“可以用摆小棒,原来有3根小棒,又拿来1根,那现在是几根?”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 l=4。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3比4小1,那3加上一个1不就是4了吗?”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学生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想法整理一遍。
四、兴趣定向——矫正反馈模块、迁移应用模块以生定形
在小学数学低段课堂,由于学生的生理特征,学生在矫正反馈模块、迁移应用模块学习时易产生疲劳感、厌烦感,造成学习效果差,达不到最佳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生的兴趣定向,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反馈,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在达标题的基础上,要有个性题的布置。可以各小组不同,也可以每小组同类别的学生布置相同作业,并要求学生进行组际间的交流沟通。
1、矫正反馈可全班进行,也可小组内进行,低段学生适合全班反馈。
为全面掌握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及时进行全面反馈,首先进行基本测试,人人必须达标,对暴露出的问题立刻进行针对性补救;接下来进行常规测试,提高目标,要求甲类学生必须达标,讲评、补救。
2、作业布置分层设计,也有互帮互助作业,扩大分组教学效果。
针对重难点知识应用,以及在讨论中暴露出来的学生思考方法、学习习惯等处的薄弱点,教师要有所准备的拿出一些练习进行补充,以求每个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分组教学的开展使教师的教学空间被一定程度的压缩,但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严,赋予了更大的责任。课堂上可能发生的变化多了,给教师驾驭课堂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知识,还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环节上更要注意发挥作用,使分组教学得以真正开展起来而不是流于公开课的形式。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