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素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养成教育有利于提高素质。因此,我们在落实《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工作中,必须立足于素质教育,强化养成教育,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指导。为此,应切实重视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对落实《规范》的认识。在落实《规范》中,将思想统一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实《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性
日常《规范》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包含人类传统优良品质的复杂的道德体系,是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简化为具有明显行为的伦理纲要。“听腻了”,正说明我们长期停留在口头说教阶段而忽视了行为的养成,应当把“讲”的过程深化为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知”是简单的(这里指口述或背诵而言,彻底的“知”应该真正理解其复杂的内涵)。“行”则困难得多,所谓“困难”主要
是难在持续不断,难在养成习惯。实践告诉我们:时断时续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
二、落实《规范》需要全体教育者形成“合力”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培养学生的大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班主任抓了行为规范,为任课教师上课创造了条件;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学生,并时时配合班主任抓好行为规范,又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方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行为规范较快地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认真品味“养成”二字,可以认识到,它就是连续的、一贯的,而不是时续时断的。
三、落实行为规范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
落实《规范》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准则,实际上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对于大多数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应当在抓学习成绩的过程中落实《规范》,应从落实《规范》的实际行动中重要学习成绩,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讲究养成教育的方法。养成教育的方法论,首先要求我们必须端正指导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行为表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讲求养成教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
(1)定时专一法。行为规范的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训练达到要求。可定时重点抓“一”条(专一),要求学生对照《规范》,努力改正“一”个缺点。只有目标专一,才便于强化训练,也易于见到成效。
(2)分类突破法。在落实《规范》的过程中,学生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有落实起来感到困难的,也有落实起来相对容易的。对共性的、难以落实的条款,可组织学生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或由教师把《规范》分解成具体细致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行为目标”或“规章制度”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利用班会时间单独立项检查,经常给以鼓励表扬。通过检查、鼓励,提醒学生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目标”是否落到实处。
(3)自我教育法。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周记本中,每周开辟几行字的专栏,以“教师”的口气评判一周的表现,由教师阅读这些评判,看看是否与事实吻合。应该看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与行为反馈活动中的协调过程,只有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之与教育者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被教育者缺乏主动性,就不可能把《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日常行为。进行养成教育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便于观察和操作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生依赖性和冲动型的心理特点。
(4)说理引导法。主要措施有:联系学校实际表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日常行为问题讨论,找不同类型学生谈话,到校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等。
(5)督促检查法。在养成教育实践中,可建立检查机构。如学校可成立三个检查组:一个是纪律检查组,一个是卫生检查组,一个是爱护公物检查组。
(阜新市细河区民族街小学)
一、落实《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性
日常《规范》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包含人类传统优良品质的复杂的道德体系,是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简化为具有明显行为的伦理纲要。“听腻了”,正说明我们长期停留在口头说教阶段而忽视了行为的养成,应当把“讲”的过程深化为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知”是简单的(这里指口述或背诵而言,彻底的“知”应该真正理解其复杂的内涵)。“行”则困难得多,所谓“困难”主要
是难在持续不断,难在养成习惯。实践告诉我们:时断时续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
二、落实《规范》需要全体教育者形成“合力”
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培养学生的大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班主任抓了行为规范,为任课教师上课创造了条件;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学生,并时时配合班主任抓好行为规范,又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方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行为规范较快地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认真品味“养成”二字,可以认识到,它就是连续的、一贯的,而不是时续时断的。
三、落实行为规范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
落实《规范》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准则,实际上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对于大多数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应当在抓学习成绩的过程中落实《规范》,应从落实《规范》的实际行动中重要学习成绩,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讲究养成教育的方法。养成教育的方法论,首先要求我们必须端正指导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行为表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讲求养成教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
(1)定时专一法。行为规范的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训练达到要求。可定时重点抓“一”条(专一),要求学生对照《规范》,努力改正“一”个缺点。只有目标专一,才便于强化训练,也易于见到成效。
(2)分类突破法。在落实《规范》的过程中,学生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有落实起来感到困难的,也有落实起来相对容易的。对共性的、难以落实的条款,可组织学生自己制订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或由教师把《规范》分解成具体细致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行为目标”或“规章制度”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利用班会时间单独立项检查,经常给以鼓励表扬。通过检查、鼓励,提醒学生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目标”是否落到实处。
(3)自我教育法。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周记本中,每周开辟几行字的专栏,以“教师”的口气评判一周的表现,由教师阅读这些评判,看看是否与事实吻合。应该看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与行为反馈活动中的协调过程,只有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之与教育者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被教育者缺乏主动性,就不可能把《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日常行为。进行养成教育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便于观察和操作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生依赖性和冲动型的心理特点。
(4)说理引导法。主要措施有:联系学校实际表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日常行为问题讨论,找不同类型学生谈话,到校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等。
(5)督促检查法。在养成教育实践中,可建立检查机构。如学校可成立三个检查组:一个是纪律检查组,一个是卫生检查组,一个是爱护公物检查组。
(阜新市细河区民族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