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一方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同时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再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而应该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也不再把课堂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若在一节课时间内没有完成,则可在课外继续研究,着力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拓展视野,向大自然延伸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河流溪涧、珍禽异兽,还有各种自然景观,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1.就地取材,发挥校园环境的优势。校园里有花园、草地、绿树、生物角这些自然资源,这无疑为学生的课外探究创设了很好的场所。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去关注自然、亲近自然。
2.“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为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参加种植、养殖等探究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内“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形成种植区、养殖区、大棚区、花卉区等区域。
3.利用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结合学校实际,比如建立养蚕实践基地,听取蚕农介绍经验,与他们一起研究。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的学生甚至说:“长大了,我要当养蚕专业户!”
二、拓展题材,向社会延伸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它是学生开展课后探究活动的一方天地,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只有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体验,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理解能力,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1.网络优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都已相继投入使用,教师、学生足不出户就可浏览校园内外的各类教学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教师可适时提供学生相应的科学、科普网站的网址,让学生进行搜索、查询,以辅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继续进行。
2.充分利用学校、街道图书馆资源,使之为学生课后探究服务。一般来说,各级各类的小学(街道、社区图书馆)总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少则几千册,多则数万册,这么庞大的图书资料库,弃之不用,很是可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问个为什么,并时常带着问题到图书馆走走、看看,多去翻阅一些有关科学、科技方面的图书,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校、街道已建立了电子阅览室,这样的教学资源就更得充分利用了。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街道等部门组织的实践活动。一切创造都发源于实践,凡是在科技创新上有建树的人,大多是勇于实践,勇于探究的人。在物理课、生物课中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小发明、小创造比赛,夏令营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符合少年儿童的天性。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会涌现,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课堂上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能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也会水涨船高,真是一举多得。
三、营造环境,向家庭延伸
信息化学习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创新自我,让学生有更强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观察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1.合理开发家庭资源,要求家长做探究科学的“引路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中小学生好奇心强,家长们可指导中小学生进行家庭饲养与种植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2.与家长一起完成操作,发挥家庭的力量,搭建探究舞台。如建立小卡片,布置家庭作业,家长陪伴参观各种科普展览,访问著名的科技作者等。由于家庭的支持、配合和引领,使学生探究热情更加高涨。
面对如此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师要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去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亲历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家如何思考问题,借以逐步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探究习惯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袁妮)
一、拓展视野,向大自然延伸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河流溪涧、珍禽异兽,还有各种自然景观,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
1.就地取材,发挥校园环境的优势。校园里有花园、草地、绿树、生物角这些自然资源,这无疑为学生的课外探究创设了很好的场所。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去关注自然、亲近自然。
2.“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为了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参加种植、养殖等探究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内“开荒拓地”,组建课外实践园地,形成种植区、养殖区、大棚区、花卉区等区域。
3.利用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结合学校实际,比如建立养蚕实践基地,听取蚕农介绍经验,与他们一起研究。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有的学生甚至说:“长大了,我要当养蚕专业户!”
二、拓展题材,向社会延伸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它是学生开展课后探究活动的一方天地,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只有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体验,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理解能力,并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
1.网络优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网都已相继投入使用,教师、学生足不出户就可浏览校园内外的各类教学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件让人兴奋的事。教师可适时提供学生相应的科学、科普网站的网址,让学生进行搜索、查询,以辅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继续进行。
2.充分利用学校、街道图书馆资源,使之为学生课后探究服务。一般来说,各级各类的小学(街道、社区图书馆)总有一定数量的藏书,少则几千册,多则数万册,这么庞大的图书资料库,弃之不用,很是可惜。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问个为什么,并时常带着问题到图书馆走走、看看,多去翻阅一些有关科学、科技方面的图书,以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学校、街道已建立了电子阅览室,这样的教学资源就更得充分利用了。
3.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街道等部门组织的实践活动。一切创造都发源于实践,凡是在科技创新上有建树的人,大多是勇于实践,勇于探究的人。在物理课、生物课中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小发明、小创造比赛,夏令营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而且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符合少年儿童的天性。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会涌现,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课堂上难以理解、抽象的知识能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也会水涨船高,真是一举多得。
三、营造环境,向家庭延伸
信息化学习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创新自我,让学生有更强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观察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1.合理开发家庭资源,要求家长做探究科学的“引路者”、“促进者”和“组织者”。中小学生好奇心强,家长们可指导中小学生进行家庭饲养与种植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
2.与家长一起完成操作,发挥家庭的力量,搭建探究舞台。如建立小卡片,布置家庭作业,家长陪伴参观各种科普展览,访问著名的科技作者等。由于家庭的支持、配合和引领,使学生探究热情更加高涨。
面对如此多样的课程资源,科学教师要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去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亲历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家如何思考问题,借以逐步地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和品质,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探究习惯和创新能力。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