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有传承,开宗要创新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chen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崇祯五年(1632年),第一枝桃花开满枝丫的时候,虞山(今属江苏常熟)王家的长子王翚(huī)降生了。他响亮的哭声仿佛叫醒了整个春天。
  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是个山明水净的灵秀之地,居于此地的王家是一个世代修儒的丹青世家。自幼就受到家庭熏陶的王翚对于绘画有着异于常人的喜爱。从记事起,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看着父亲或祖父画画,那安静乖巧的样子就像一个小大人。
  六岁时,王翚看到河岸摇曳的芦荻,觉得美得不能用言语去形容,便拿着父亲的画笔将眼中的芦荻画到壁上。父亲看到他的画时欣喜无比,决心要好好培养他。
  于是,王翚自七岁时便开始了正式学画。他先从临摹入手,家中收藏的名人字画和历代先祖的优秀作品,他都一一进行摹习。或许是家中累世积攒的灵性都赋予了他的缘故,王翚学画的悟性极高,凡是经他临摹的画作,别人很难分辨出真伪。也因此,王翚小小年纪在当地就画名显著,大家都知道本地的丹青世家出了一个天才小画家。
  墨痕晕染的岁月过得安详平静,不知不觉中,王翚已经长到了16岁。父亲和祖父已将各自毕生的绘画技法倾囊尽授,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发展,家人又让他拜在本地一位知名的画家门下。这期间,王翚不仅学习了更多的绘画技法,也开始和一些文人墨客交际往来。他的画古朴清隽,很受雅士的喜爱。
  清秋蟹肥的时节,著名画家王鉴来虞山会友,无意中得到王翚画的一把扇子,一见之下,爱不释手。中秋圆月的夜晚,友人设宴款待王鉴,特意请来许多当地的名流作陪。席间,王鉴又拿出王翚所画的扇子玩赏,久久注视后说:“三百年所仅见,不久当享大名。”众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到这话,连忙派人去请王翚前来。就在这次见面时,王翚拜了王鉴为师。
  有些人虽然之前并未谋面,一见之下却如故人归来。王鉴与王翚便是如此。王鉴将自己老师董其昌的长卷拿出来给王翚观看学习,还一一指点讲解精妙之处。有名师提点,王翚犹如醍醐灌顶一般,顿时领悟了一些之前未曾留意的细节。短短的几日相处,他们师生就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同年十月,王鉴写信邀王翚来太仓,并把王翚推荐给了画坛领袖王时敏。有了这样两位名满天下的老师指导,王翚对于绘画创作更加认真勤勉。
  顺治十年(1653年),王翚21岁,他的画作已颇有大家风范。当时王鉴出门远游,就由王时敏带着王翚开始饱览大江南北的景色,并走访知名的书画家、收藏家和鉴赏家。在这期间,王翚结识了恽南田父子等人。
  春日的武进(今属江苏常州),杂花馨树竞争相绽放,王翚就在这时前来和好友相聚了。明窗净几的书斋里有茶香轻袅,阳光将一枝花影映于轩窗,此情此景无不让两个丹青高手有了创作的冲动。于是,好客的主人准备好笔墨纸砚,恽南田画了树石,王翚画了竹坡。他们画下了第一次合作的作品,也开始了他们长达一生的友情。
  青年时的王翚最擅长仿古,他临摹宋元的作品可以乱真,即便是老于鉴定的高手也看不出。但是他的作品并不是一味摹古,受王鉴的影响,他也很注重写生。在与好友恽南田交往中,他最赞赏的也是恽南田有自己的风格的作品。和恽南田的友谊中,他也受益匪浅。
  他绘画自娱,也送人。他以布衣结交名士与公卿,又为人谦和,对求画者来者不拒,因此他的画有很多都是为了赠友人而作。他和恽南田一起在好客的主人家里饮酒作畫,吟诗唱和,便为主人画过扇面、画册,他第一次临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也是在这里。
  王时敏对于自己的这个弟子特别欣赏,不仅欣赏他的才华,也欣赏他的为人。王翚不仅对老师敬重恭孝,和王时敏的几个儿子以及孙子也相处得极好,如同家人一般。王翚为好友求老师王时敏的画作,老师王鉴也在,并为这幅山水画做了题跋,将王翚称为小阮。小阮就是小侄的意思,在两位老师的眼中,王翚是情同子侄的。
  康熙十一年(1672年),已经40岁的王翚正处在绘画的巅峰状态。清秋八月时节,他应友人之约来到武进,一起被邀请的还有恽南田等人。清幽雅致的园林近园里,他们聚首一月有余,每逢雅集酒酣时,必会题景吟诗,题名留墨。王翚绘《近园图》,友人作《近园记》,恽南田题石,另一位友人题跋,至今犹有残碑留在园中。王翚还创作了多幅精品画作赠予几位好友,后人称这一场书画的盛事为“名流相遇,浃髓快心”。
  聚会一直延续到十月初,兴致未尽的众人一起乘船游毗陵。他们顺水而行,只见堤岸上的秋林青构紫柽,白榆乌桕,还有如炽的枫叶五色相映,绚丽多彩,参差高下的形态也一派天真浑然,美不胜收。
  王翚指着眼前的山水说:“此真画也。”友人建议,大自然鬼斧神工,你这个大画家应与自然争奇啊。于是王翚欣然命笔,对景写生,画下《毗陵秋兴图》。有美景如此,又有好友笔下与造物争奇的山水,恽南田等人也诗兴大发,各赋诗十章抒怀并记录此事,堪称一时盛典。
  中年的王翚游历过许多山河大川,胸中已自有丘壑。他不像老师王时敏那样一味摹古,而是用古人的笔法写眼中的山水。他与恽南田同游了虞山剑门,后来画出了著名的虞山十二景的原创精品。
  岁月在纸墨间穿梭着,光阴被他一寸寸化作笔尖山水,装帧成册。这些画记录着他游历、交友、雅集的经历,也记录着他的欢欣与喜悦。
  可惜再长久的相聚也免不了离别。康熙二十九年,王翚最好的朋友恽南田离世。王翚准备了丰厚奠仪前去吊唁,看到的却是孤儿寡母无力筹办丧事的凄凉场景。悲痛之下,王翚和另外一位朋友一起主持完成了恽南田的丧礼。
  王翚还没有从痛失好友的心情中平复过来,王时敏之孙也恰守丧期满除服,要离开故里返京。恋恋不舍的王翚一直将王时敏之孙送至苏州才忍痛作别。
  次年,王翚接到王时敏之孙的邀请,请自己赴京指导兵部左侍郎绘画。抵京后,兵部左侍郎即拜王翚为师,并将他安排在府中居住,不久又和王时敏之孙一起推荐王翚出任了《康熙南巡图》的首席画师。
  江山万里待描摹,鹅溪千幅需点染。这固然是一份难得的荣耀,同时也是一副沉甸甸的重担。《康熙南巡图》是集体创作的巨制,作为首席画师,王翚主要的工作就是经营设计整幅画的构图。南巡这一路的山水,包括从北方的峻拔料峭到南方的平淡天真,他都要一一兼顾,为此,他独创了兼蓄南北二宗的水墨山水。三年的时间里,他殚精竭虑地带着一众画家,顺利完成了12幅大卷的创作。
  画中京城的永定门开启了康熙的南巡之旅,一路山川田舍、都市阡陌历历在目,随着画卷的展开,康熙仿佛又重游一次江南一般。于是,心情大悦的康熙御笔亲题了“山水清晖”四个字赐予王翚,这也是后来王翚的号“清晖老人”的由来。
  京中的日子虽然风光,但也有许多应酬的负累,年事渐高的王翚更向往隐居田园的生活。于是七年后,他又回到了故乡虞山。
  绕宅溪水,门对青山的耕烟草堂是王翚在虞山的住所。在这里,他种花,绘画,授徒,会友,安度晚年。唯一令他很无奈的事情就是索画的人太多,不胜其扰。因此,他晚年的作品画得不如中年时细致认真,大多为应酬之作,甚至还有许多是弟子们代笔的作品。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清代画坛有“四王”,其中王时敏等人以致力摹古而被徐悲鸿等诸多大家贬斥,同为“四王”之一的王翚却并非如此。从他传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既摹古也创新。他的挚交恽南田就曾说过:“余见石谷(王翚)画凡数变,每变愈奇。”可知王翚在摹古的过程中也不断地通過写生创新形成着自己独特的风格。
  王翚这样讲述自己的学画历程:“以元人笔墨,运宋人邱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任何一个集大成的画家必定会从摹古入手,学习前人的笔墨气韵,最终却必须从师法自然的过程中领悟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才能开宗立派。王翚也是如此,师古人,也师自然,传承但不拘泥。世人将王翚尊为清初画圣、奉为山水正宗,追随者众多,虞山画派因他而形成,便是对王翚的最大肯定。
  编 辑/葡 萄
其他文献
全真教是金庸小说里一个很牛的武林组织,天下第一大门派,它的武功一度是“玄门正宗”,特别是创始人王重阳,武功天下无敌。但它也是衰落得最厉害的门派,几乎是直线式自由落体下跌,别看创始人这么牛,才传了三代,就沦为江湖的末流,混不下去了,真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成什么样呢?它的第二代弟子,七个人加在一起可以挡住黄药师;可到了第三代弟子,98个人加在一起挡不住一个郭靖。更丢脸的是,金轮法王只派了两个
金太祖庶长孙完颜亮做了皇帝后曾经发誓:“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也就是要阅尽天下美女。因此,他常常瞪着色眼,瞄着宗室女人,频频下手,“妇姑姊妹尽入嫔御”,同族美女也不放过。最终,他将目光瞄向了葛王(后来的金世宗)完颜雍的妻子乌林答氏。  乌林答氏和完颜雍同岁,且是青梅竹马,他们五岁的时候就订婚了。由于完颜雍父亲早逝,母亲出家为尼,完颜雍便住进乌林答氏家里,和乌林答氏一起长大。18岁时,两人
曹魏景初二年(238年)年底,年仅三十多岁的魏明帝病重,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开始安排后事。由于他的三个儿子都早早死了,因此他立自己的侄子兼养子——八岁的曹芳为太子。  一个八岁的孩子当然无法领导伐蜀灭吴大业,也无法掌控曹魏内部门阀林立的政局,所以,魏明帝准备安排几位辅政大臣。最初列在辅政大臣候选名单里的人,是曹家的人和夏侯氏的后代,而刚刚在辽东立下赫赫功勋的太尉司马懿以及其他异姓功臣都被排除在外
一个家庭没有父亲的参与,母亲一个人能不能把孩子养大?答案是肯定的。  但没有父亲参与的家庭教育,无论母亲多么强大,教育出来的孩子还是缺了些什么。如果一个家庭里,父亲既有高度又顾家,还会教育孩子,这不但是家庭的幸运,更是孩子的幸运。近代史上就有这么一位父亲,堪称父亲们的典范。他不但自己很牛,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个个很牛。  他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一共有九个孩子,“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说的就是他们家
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义,曾国藩奉命组织军队镇压太平军。  由于财政紧张,朝廷只允许曾国藩组织军队,却不给粮饷。曾国藩只好想办法到处筹钱。他辗转各地,找乡绅劝捐,费了很多口舌效果却不大。幾经周折,军队的开支实在难以维系,最后他想到了收取“厘金”的办法:即收买路钱,在交通要道设关卡,商人每过一道关卡,须根据货物总价缴纳一厘(1%)的税。一厘虽然看上去不多,但是如果关卡很多,收取的“厘金”也可观。  曾国
激励子艾有妙招  欧阳询四子欧阳通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为了激励他学习并继承父亲的书法,母亲时常给些钱,让欧阳通去购买父亲遗留下来的墨迹。欧阳通看到父亲的墨迹这么受人欢迎,自己也深受鼓舞,于是刻苦地学习、临摹,并下决心使自己的字也能像父亲的墨迹一样被人购买收藏。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欧阳通果然继承了父亲的书法,人们称他们父子二人的字为“大小欧阳体”。  学识有限,易闹笑话  唐朝将军权龙襄学识
唐德宗刚刚登基便接到线报,湖南山贼为了给他添堵,正式扯旗造反了。屁股还没坐稳的唐德宗不想一开场就唱“全武行”,就派都官员外郎关播前去安抚。  关播不过是刑部中三流的角色,顶多算个司长,还是副的。此次竟有了代天宣召、金殿专对的机会,又怎能轻易放过?他见唐德宗上台伊始,正在刷存在,马上不失时机地提出,治理天下还要靠“人才”,而真正的人才并非科举出身只会舞文弄墨的泛泛之辈。唐德宗听出了他话外有话,意味深
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的夏文运因为学识过人,日语流利,被日本军方录用,成为日本特务机关头目和知鹰二的翻译官。  夏文运因专业能力强,加之为人忠厚、工作扎实,很快得到和知鹰二的器重,并经常出入于关东军高层,因此他与一些日本少壮派军官混得很熟。  日军侵占我国东北后,全国反日浪潮风起云涌,尤以两广最为厉害,但是国民政府却有意压制人民的反日运动。日方见此,便多次派人到广东做拉拢工作。日军为拉拢李宗仁,安
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英美两国在巴黎签署了协定,标志着美国脱离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国家。但事实上,当时的美国各方面还不成熟,实行的是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联制,即13个州结成的松散的国家联盟。在这种体制下,各个州有很大的权力,邦联政府却软弱无力,导致新生的美国根本无法应付国内外的复杂局势。  严峻的形势接踵而来:到1786年初,美国欠法国、荷兰等国的外债合计超过4200万美元,而各州
1898年6月,戊戌变法初期,掌控着实权的慈禧对变法是持支持态度的。光绪颁布《明定国事》诏书时,曾请示过慈禧,慈禧不仅表示同意,还指出“今宜专讲西学”。光绪下诏废除八股遭到守旧派大臣的阻挠时,随即去颐和园寻求慈禧支持,很快就得到了慈禧的批准。  后来慈禧为什么又反对变法,进而扼杀了变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是一个叫曾廉的湖南举人充当了顽固派的急先锋。  作为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曾廉的思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