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究竟该怎么“讲”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zhangx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为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阅读理念。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语文课怎么“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是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的‘饼’”。关于语文课怎么“讲”,吕叔湘先生明确回答:“这里面仍然有个分寸的问题,要讲的不多不少,要讲的切合实际。”张志公先生精辟地指出:“讲什么,讲的多或少,详或略,深或浅,都要恰到好处。”
  一、讲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对话”不明的
  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指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对”而有益,但有时对文本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涵义理解不透,却“话”而不明。要解决此问题,有效的方法是相机点拨诱导,学生就会明白。例如教《黄鹂》时,学生对课文描写与黄鹂的全部美丽是一种极致的深刻涵义不明白。于是,我让学生先读课文与文本对话,然后再让学生与学生对话,通过两次对话他们还是不明白作者要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我与学生对话点拨诱导:同学们先说说当时的背景,然后看文本的内容,在作者五次追寻黄鹂的经历中,不难发现黄鹂的展现,需要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而这种“形色神态和环境自然结合和互相发挥的景物一体的境界”,便是文中所言“极致”的涵义。学生经过点拨诱导,不仅在师生对话中懂得了“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在一定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道理,而且还明白了“艺术要发挥极致”,需要有一个良好环境的深刻涵义。
  二、讲学生“体验”情感而“体验”不到的
  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建议,在阅读中多次提出学生阅读时要“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应引导学生投身处地去感受体验。”可见新课程把体验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何谓体验?体验是一人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身经历与验证。这时既有情感因素,又有认知成分,二者相互交融在一起。那么,怎么“讲”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呢?
  较好的途径是品味语言,表达体验。比如教《荷塘月色》时,我让学生品味语言,抓住作者在美景中所蕴含的情思。我让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比喻句,怎样理解这些比喻句的涵义。学生开始体验不到,表达不出。于是,我让学生朗读描写荷塘月色下美景的比喻句,说说比喻句的本体、喻体的相似点。然后,我指导学生表达这些比喻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一个学生说荷叶像舞女的裙,是说叶子舒展开来,像扩张优美的舞裙;荷花如碧天里的星星,是说白花在绿叶的衬托下,在月光照射下隐约闪现;微风中花香味不断吹来,时有时无,有如高楼上歌声飘扬,时断时续,幽微飘散。学生读出了情,品出了味,悟出了理。由于这样的指导,学生抓住了月下荷塘美景的关键词,不但体验到了作者用词比喻的妙处,还品出了美景中蘊涵着情思的味道——“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哀愁。
  三、讲学生“探究”问题而“探究“不出的
  “探究”一词的指出,是语文教学新理念的一个特点,也是学习方式改革的一个亮点。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问题探究,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问题探究的主要特点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这“四性”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第一性。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勇于探究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问题,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要对问题主动探究、主动搜集并分析相关信息和资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但是,问题探究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这种探究表现在研究课题的结论是未知的、非预定的,结论的获取也不是教师传授或从书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查询资料、假设、求证、最终解决问题来得出自己的结论。那么,这种探究卡壳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提供资料指导学生去得出结论。例如教《阿Q正传》,我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是“暴露国民性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国民”指的是哪一种人?学生讨论,有的说“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有的说,“国民”是鲁迅作品里说的普通老百姓。当学生对问题探究有分歧时,我提供了鲁迅写《阿Q正传》的参考资料让同学们去查找阅读。同学们在鲁迅《(呐喊)自序》找到了结论:“国民”指的是“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得出结论,不仅培养了动手查资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思维力得到了有效提高。需要说明的是探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完成某一课题,从事专项研究,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问题探究不是一项课外活动,而是在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态度。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怎么“讲”不是固定的模式。我觉得,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去讲。不能不管学生会不会就满堂讲,学生会的就不讲,不会的要“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对话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学会独立钻研、探究”,在探究中指导。要讲究“讲”的方法,讲究分寸、火候,讲求实效,严防“过”与“不及”。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自2009年1月到2010年12月来本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置换手术的患者61例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手术后全部没有出现并发症,出院6个月后,后院进行复查,按照Mckay评定效果标准,效果优25例,效果良33例,总治疗优良率为95.09%。结论: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
冯梦龙说过:“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皆然。”过于华丽花哨的课堂,那是炫弄花拳绣腿,过于朴实庸常的课堂,那是作贱卑陋寒碜。洪宗礼将“严谨、扎实又不乏灵活”“如话家常,平易朴实”归结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一堂课就其内容上来说,应该是“实”的,其知与能的容量上必须充实、授与受的达成上必须真实、教与学的建构上必须扎实;而就其形式上而言,可以是“朴”的,是朴素不虚华、平易而有亲和力的:就其操作来说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怎么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投入的不断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教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现代化的程度,有了显著得提高。但是在民族地区,这些设备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就以我所在的甘南迭部藏区来说,好多信息技术设备配套后,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被束之高阁,这就很大程度地制约了当地教育水平的提高。在此,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杂文与随笔,其中《拿来主义》是杂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评论性随笔,《短文三篇》是思想哲理性随笔。这两种体裁的几篇课文有其不同之处,也有其相同之处。出于其共性特征考虑,这些课文都属于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所以将它们划归为同一个单元。以下就杂文与随笔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教学中有所借鉴。  一、杂文与随笔的共性特征  杂文与随笔是不同体裁的两种类型的文章,但是就说
目的:探讨健脾和胃汤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小儿厌食症患儿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健脾和胃汤随症加减治疗,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發”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做出了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